“蓝领”与“白领”之争并不重要

时间:2022-08-24 08:11:47

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焦点不在于“白领”与“蓝领”之争,而在于大学理念的认知,以及教育模式的变革,需要重塑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大学校长国际论坛”日前在成都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发表演讲时,都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蓝领”。海闻认为,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

国内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学生满地都是”已成事实,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此种背景下,提出大学要分层,致力于培养更多“蓝领”无可厚非。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竞争。

只是,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如果高校都去培养一些技能型的“蓝领”,那么大学与职业技校有何区别呢?难道有用是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么?记得薛涌在《大学属于谁》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训练技能的场所。大学应“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还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

不可否认,当下很多高校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视为人才。许多大学不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实力因素,都想办成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性大学,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导致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日渐突出。社会上很多人都在抱怨:现在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脱节了,很多用人单位都在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首先涉及到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以及人才价值观的认识。

曾经有人打过这样的比方,说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其水平相当于现在的博士,80年代初的毕业生相当于现在的硕士。此种喟叹,既有对高校教育现状的愤慨,也多少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出在哪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应该培养哪些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些什么基本素质?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大学应该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以及其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说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斯宾塞认为,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这里所说的“完满生活”不仅指物质条件方面,还包括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怎样培养心智,怎样处理教育子女,怎样做一个好公民,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增进人类幸福等广阔内容。

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我们提倡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及自由的发展,但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了当初的目的。我想,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焦点不在于“白领”与“蓝领”之争,而在于大学理念的认知,以及教育模式的变革,需要重塑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上一篇:领导干部的“干”与“想” 下一篇:联想高管暴涨薪酬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