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与安化黑茶

时间:2022-08-24 07:30:39

摘 要:晋商,一群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创造了中国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票号、钱庄、驼帮、万里茶路……。安化黑茶,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凭借着其独特的做工和口味独树一帜。晋商与安化黑茶的结合更是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传奇,给晋商带来的是无数的财富,给安化黑茶带来的是百年不倒的品牌。

关键词:晋商 安化黑茶 行商遗要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19-02

一、安化初印象

2012年11月初,我们有幸去黑茶故乡——湖南省安化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去时北方的树木早已凋零,俨然一副冬天的模样了,但是安化县却还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坐在车内,透过车窗玻璃,一路上看到都是民宅、农田和如画般的山水河流。各家都在自己两三层高的住宅四周种满了青菜、甘蔗和桔子树,不远处的山上长满了竹子、杉木和各种不知名的植物,路旁仅次于湘江的湖南第二大江——资江在缓缓地流淌着。由于天空还飘着小雨,所以雾气很重,在雾气笼罩下的安化有一种格外的朦胧美。

安化县位于雪峰山的北段,资江的中游,是湖南省面积第三大县,县境内的山地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81.94%。安化多山、多雾、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茶树生长,自宋代置县时就有关于制茶的记载,茶叶销售在清朝达到顶峰,最盛时县内有茶行300多家,至今仍有名号记载的百年老字号茶行就有200多家。我们采访的江南镇边江村,最盛时有11家茶行。茶行与其它各种商铺依江排列,行人在商铺廊檐下行走,“五里长铺,下雨不会打湿脚”。边江人自豪地说,别看他们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但在当时却是安化县最为富庶的地方,流传至今的谚语:“江南豆腐,小淹酒;人参燕窝,边江有。”说的就是当年人们想吃人参燕窝,想买人参燕窝,只能到他们边江来,别处没有。我们是顺着晋茶商当年的办茶手册——《行商遗要》的指引来到边江的,因为《行商遗要》的作者说他们当年来安化办茶,就住在边江村的刘迪吉生记茶行。

二、关于安化黑茶

当年晋商不远数千里,经历重重考验,越过重重障碍来到安化,完全是安化黑茶的魅力。湖南产黑茶的地方很多,但是安化黑茶凭借其县内所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了品质最纯正、优良的黑茶。从初制安化黑茶到现在已有约500年了,在这500年中起起落落几经风雨。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安化黑茶的产生。安化县很早就出产茶叶,历来有“先有茶,后有县”的说法,唐代著名的“渠江薄片”就出自安化县。自宋代熙宁五年(1072)置县,元祐三年(1088)就在资江滨设立了茶场制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化上贡“四保贡茶”22斤,嘉靖元年(1522)县内初制黑茶,因产自湖南省安化县而得名——安化黑茶,万历二十三年(1595)被定为官茶。

2.安化黑茶的壮大与发扬光大。在清朝,安化黑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晋商在安化当地大量收购和加工制造黑茶,并不远万里把他们销往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和蒙古国、俄国、英国等国,使其曾一度驰名海内外,每年出口俄罗斯的酒多达数万担,甚至数十万担。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都喜欢上安化黑茶,至今在一些边疆地区还流传着“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3.安化黑茶的衰落。安化黑茶曾一度成为朝廷贡茶,是古代名茶之一。但是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时局混乱不堪、社会动荡不安、剥削不断加重和交通梗阻,商人再也无力去安化办茶。虽然此后以彭先泽为首的安化人经过不断努力,在安化成功制成黑砖茶,并不断推进黑茶的发展。但是总体上来看,却是许多茶园荒废、茶场不再,安化黑茶产量大幅缩水,在50年代几近绝产,以至于其后来在茶叶市场上默默无为。

4.安化黑茶的再度崛起。2007年安化县政府决定每年拿出1500万元来发展安化茶叶的生产,恢复其传统产品的生产,重塑安化黑茶产销大县的形象;2008年安化黑茶在全国黑茶市场上占有了50%的市场份额;2010年5月25日,上海世博会湖南(益阳)安化黑茶文化日活动在世博会湖南馆隆重举行,黑茶成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011年,白沙溪奥运纪念版千两茶以200万元的天价被神秘夺走,一时间安化黑茶出尽风头;至2012年初,安化茶园面积已有2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了3.16万吨。

三、晋商与安化黑茶

1.晋商与安化黑茶的历史渊源。说到安化黑茶,就不得不提起当年的晋商。晋商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他们活跃于当时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有人烟、哪里有机遇,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晋商运用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聪明灵活的头脑、坚韧不拔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在明清时期将其商业称雄于天下,成为十大商帮之首。晋商经营业务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小到卖葱卖蒜,大到经营钱庄票号。而茶叶就是当时晋商所涉及的一大重要行业领域,安化黑茶就是当年晋商贩卖的一个主要茶叶品种。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晋商就将办茶中心转移到安化一带,带动了安化茶叶的发展。晋商在安化收购加工茶叶,并把制好的茶叶通过船运、车运、驼运等方式运往万里之外的新疆、蒙古和俄罗斯等地销售,使那里的人们认识、了解并喜欢上了安化黑茶。即使几百年后的今天,那些地方依然还有人记得当年的安化黑茶。而今天的安化人在推销其安化黑茶时,一定会提起当年的晋商。可以说,是晋商在几百年前就创造了“安化黑茶”这个品牌,并使安化人受益至今。

2.晋商来安化办茶时间。晋商来安化办茶始于何时,在现在的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学者都认为,晋商来安化办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由于去福建的道路受阻所以才转道安化;但是以伍湘安为代表的一部分安化本地学者认为万里茶路就始于安化,晋商来安化办茶要早于福建,他们的理由除了茶马交易的历史和安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运输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物证,是保留至今的一口古茶钟。根据茶钟上的文字记载,这口茶钟是晋茶商在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铸造的。

虽然现在还无法确定晋商开始来安化办茶的准确时间,但是在笔者看来,应该比上述两种观点的时间都要早。理由是在1994年从祁县民间征集的《行商遗要》手抄本的最后有一篇题为《中华民国元年九乡人言污谤我号不正变狡,心中忿怒,故作此据》的文章,其中提到“予旧号三和,齐嘉靖末年来安采办黑茶”,说明嘉靖末年作者所在的“三和号”就已经来安化采办黑茶了,而“三和号”就是山西祁县的茶商的一个商号。当然“三和号”也不一定是来安化办茶最早的商号,所以晋商来安化办茶的时间或许还应该在嘉靖末年之前。

3.晋商对安化黑茶发展的作用。最早来安化办茶的商人其实是陕商,而并非晋商。但却是晋商把安化黑茶推向了其历史最高峰。保守的估计,从明嘉靖末年到民国初年,晋商在安化办茶的时间持续了300多年,在这期间形成了产——运——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这给晋商带来无数的财富,同时也推动了安化黑茶及当地经济的长足发展。

首先,晋商来安化办茶,推动了当地茶叶种植的发展,增加了茶农的收入。若在采茶季节,茶叶却无人问津,那么茶叶最后只能化作春泥或者当作柴火般的被烧掉了。相反,如果市场上购买茶叶的商人络绎不绝,那么茶农自然就有了种植茶树的积极性。当年大批晋商来安化办茶,使茶叶变成了畅销品。所以,当地茶农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增加茶叶采摘量,大大提高了茶农的收入。其次,晋商来安化办茶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办茶的晋商在安化吃穿住行,推动了当地服务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安化人的就业机会。此外,在安化还需要就地制茶的茶工、编制篾器和篾篓的篾匠、搬运茶叶的脚夫和运输茶叶的船夫,这些行业需要成千上万的工人,极大地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最后,晋商来安化办茶还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在清代,安化县财政收入主要有地丁赋税、茶课税厘和捐摊款项等,其中茶课税厘包括茶课、茶税、茶厘和杂项等。即对茶叶除了重征茶税外,还要征收茶厘、茶捐和其他杂项。其中安化在咸丰六年在小淹设立厘金分局,宣统二年建立小淹茶厘局,专收茶厘。宣统元年,茶课税厘收入5784.4311两,约占财政总收入的24%。

晋商和安化黑茶是分不开的,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在过去,晋商成就了安化黑茶的品牌,使其名扬四海;安化黑茶赋予了晋商无数的财富,使其富甲一方。在今天,安化黑茶可以借助于新晋商的资金,新晋商可以借助于安化黑茶的茶叶资源,再次联起手来,在茶叶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开创安化黑茶的又一个春天。

[本文受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商茶路宝典——《行商遗要》(手抄本)开发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1313。]

参考文献:

1.王伟.安化黑茶崛起探秘[N].中国文化报,2012.2.15(1)

2.安化县志[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44-452

3.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553

(作者简介:姬淑婷,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史、晋商;张亚兰,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金融史、晋商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若佳)

上一篇:ANP在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中的应用 下一篇: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