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时间:2022-08-24 05:40:04

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二十世纪末,国内的“平民教育家”周宏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将自己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留美硕士。而赏识教育法的推广运用,又改变了众多周婷婷式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法,它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心理需求,从而可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教育效果。近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与学生朝夕相处,发现其中有不少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意味着他们尤其需要赏识教育,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一种从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出发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格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肯定和赞扬,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和行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赏识教育里,尊重是前提,爱是根源,肯定是核心,理解宽容是关键,自主发展是目标,激励、赞赏是基本形式。其实不光是学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则能发挥其能力的60%-80%。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影响下,当前许多高中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生活、个性、社会交际等方面的不足。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最后一批被录取的,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缺席,课上不能认真听讲,自制力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今天崇尚高学历、高能力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又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上了高职,毕业后拿的是大专学历,到社会上处处低人一等,因而对前途感到渺茫,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缺乏前进的动力,甚至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想法混日子。不过也正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有以上弱点,才使得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另一方面,从身心发育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个性逐渐趋向稳定,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尊心强,爱面子,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感情开始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感动。这决定了高职高专学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2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以上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行赏识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因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它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赏识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增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从教师的赏识中,可以体味到爱的力量,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将重新激发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赏识教育几乎对任何层面的学生,都有着一定的效应和价值,对高职高专学生也一样,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认可和更多的宽容和爱,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三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

恩格斯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有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他们就会有畏难情绪,甚至直接放弃努力;或者脑子一热就努力一阵,一旦看不到目标达成的希望就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难易程度合适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实现目标的追求,始终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去体验战胜自我的愉悦。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就让他们默写单词,对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表扬,以激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这样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自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同,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就,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步增强。

2要爱护、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赏识教育不拒绝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教师在批评教育个别学生时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而要私下以谈心的方式进行,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你关心他、尊重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具体的行为,从而满足学生对于爱和自尊的心理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认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师生情感交融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原则。对学生只有用真实的、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给予学习成绩差、纪律涣散的高职高专生们的更多是批评和抱怨。有的教师说话很刻薄,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丢尽脸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师就会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话,甚至采取罚站的措施,更有甚者将学生赶出课堂。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粗暴做法往往会使本来就不愿上课、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以及害怕被指责的学生直接选择逃课,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更加糟糕,另一方面这些不上课的学生由于无事可做往往会在校内外滋生事端,又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予暗示,课下再找他们了解情况。教师善意的提醒、微笑的面孔和温和的声音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才会乐于上课和学习。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公正的心。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品行如何,教师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职高专生对公平感有着深切的需要,他们讨厌教师的一切不公正行为,更厌恶教师“因人施教”的态度。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心,获得全体学生的喜爱,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证明:感情象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在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热情高,经常是因为他喜欢某个教师的结果。

3赏识要及时,持之以恒

赏识的作用是使被赏识的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从而起到维持和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赏识越及时,其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行为的愿望,通过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克服困难、征服新的目标。高职高专生自信心普遍不足,自卑感较强,情绪不稳定,如果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不是趁热打铁,而是等“事过境迁”后再进行表扬,就会削弱赏识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一些后进生,他们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如果教师没有对他们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延迟奖赏效应也告诉我们:为了产生最大的效应,赏识必须及时。如果延迟赏识的时间很长,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的趋势。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持之以恒,不能因自己的情绪或学生的表现而忽冷忽热。当学生在前进中出现反复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随口讽刺挖苦。要想方设法弄清反复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相信这是他们前进中的必然,从而各方面帮助他们度过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阶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刘美霞,肖嵘.高校“特殊群体”与赏识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

[2]高跃芳.论赏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4]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上一篇: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新生学习观教育探微 下一篇:论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