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译中有关长句的翻译方法

时间:2022-08-24 04:41:16

日译中有关长句的翻译方法

摘要: 日语长句出现的频率很高,翻译日语比较长的句子时,很难用一个句子一气呵成表达完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一个句子按照表达的意思和构造以及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翻译出来。由于长句的构造相对复杂,很难用一种翻译方法贯彻始终,往往是“倒译”、“加译”、“减译”、“分译”、“合译”、“反译”等各种手段交替使用。在翻译一个长句时基本上要应用到多种翻译方法,我们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构造和表达意思恰当地使用这些翻译方法。

关键词: 拆译 分译 加译 倒译

我们都知道,相对中文而言,日语的句子往往比较长,而且日语中长句很多,尤其在书面语中更为常见,作者为了使文字简练、高雅,常常把几层意思写在同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汉语中虽然偶尔也有长句子,但比日语要少得多,结构也比较简单。总的来讲,中国人习惯使用短句,因此日语表达与中文表达在长度上往往相差甚远,日语句子越长,表达的内容越多,与此相对的句子构造也越是复杂,所以,在翻译日语比较长的句子时,很难用一个句子一气呵成表达完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一个句子按照表达的意思和构造以及汉语的表达习惯分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再加以翻译,这就是所谓的“分译”,也叫“拆译”。正确地使用分译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意,译出地地道道的汉语来。分译是长句翻译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但是由于长句的构造相对复杂,很难用一种翻译方法贯彻始终,往往是“倒译”、“加译”、“减译”、“分译”、“合译”、“反译”等各种手段交替使用,所以在翻译一个长句时候基本上要应用到多种翻译方法。我们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构造和表达意思恰当地应用翻译方法,使翻译后的句子简洁明了,尽量与原文达到相近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语 第六册》中的第八课《他人の目》为例,从中抽出几个比较典型的长句,对比《日语第五,第六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进行翻译和分析。

1. この合、大人たちの批判の多くは、自分たちのごしてきた青春代の青年像とは余りにもう代のままな若者たちの姿に、かつての抑された、常に他人の目を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屈辱にあふれた自己の青春の像を重ね合わせて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あったものが多い。

译文:这些批评实际上夹杂着大人们自己内心的许多不满、悔恨、羡慕乃至嫉妒。因为他们总喜欢拿自己年轻时代经受过的那种必须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极端压抑、备受屈辱的境遇跟现代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的环境相比,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我们仔细分析这译文,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翻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分译法,把原文的一个句子拆成两个句子。分译存在着两种具体的办法:一种方法是单纯改变原文标点符号,形式上断句,把句子缩短;另一种方法则是从原文中直接提取出一部分内容,或者让它独立成句,或者把它并入到其他的句子中去。在这里的分译显然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把“この合、大人たちの批判の多くは……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あったものが多い”提取出来,独立成一句,剩下的另成一句,用来说明是怎么样产生的“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意思就显得简单明了。

这个译文还用到了“加译”的方法。加译,就是把原文的隐含意义或者句子成分等内容用显现的语言表达出来。表面上,它可以使译文多出一些原文中本“没有”的字句,但是在句义转达上,却并非添枝加叶。加译的前提是原文比较隐晦,如果按字面意义翻译出来,很难读懂或者很难抓住原文的内容实质,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加译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是,译文中多出来的“枝叶”必须在意义上有根据,不能是凭空捏造,必须在正确把握句子的基础上再适当添加,切不可不顾原文的意义任意添词加句。

例如我们对比原文和译文,发现后一句中的“因为他们……跟现代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的环境相比,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中,特别是后半句“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字眼,显然这里是译者自己添加上去的,目的是为了上下文衔接得当,语意连贯。更为主要的是并没有偏离原文大意,整个句子读起来比较通顺。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所谓的加译,一般是指把原文中隐晦的,需要译者补充说明的地方通过加译法译得浅显易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原文中所有隐晦的文字都译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其中隐晦并不是由于两种文字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时候,加译更是要慎重,否则很容易破坏作者的本来意图。

这种译文很显然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读起来大体上也算自然流畅,但是跟原文相比较,其中少了些韵味,例如译者在处理译文的时候,把原文中“现在年轻人的潇洒不羁的姿态与自己年轻时代的战战兢兢的影像不断在脑海里交替浮现”这样一句直接译成“年轻时代的境遇与现代年轻人的环境相比”意思是传递到了,但是在斟词酌句方面,还是有失偏颇。

另外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漏译”的问题,在原文中“批判の多くは”以及“……ものが多い”出现,而在译文中则是一种完全的语气陈述的,并无提到“大多数”“……居多”这样的字眼,这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我们要求翻译过程中的“信”一标准,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首先要保证不违背原文内容,虽然这是个细节之处,但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方面。

2. 姑の嫁いびりが去い年月いてきたのは、自分たちが嫁の代にされたことを、自分が姑の立に立った、再び次の世代に要することで、辛うじて自分を慰めてきたからである

译文:婆婆虐待媳妇过去之所以一代传一代,就是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极力要把做儿媳妇时候所遭的罪,让下一代也尝受一下,心理上才能得到平衡和的缘故。

这句话不长,只能算是一般的长句,但是结构比较复杂,翻译的时候确需要充分理解原文意思,适当调整语序,才能进行翻译,译文中译者非常巧妙地将“自分が姑の立に立った”翻译转换成“就是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将“嫁の代にされたこと”翻译成“做儿媳妇时候所遭的罪”,这就很符合中文的表达思维,使整个句子看起来比较地道和得体。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除了正确领悟原文意思,调整语序,选择词语是很关键的一步,千万不能照着词典或者字面生搬硬套。在被译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传达原文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考虑选用恰当的其他词语尽可能地去传达原文意思。

但是译文中,有个比较不恰当的地方,“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极力要把做儿媳妇时候所遭的罪,让下一代也尝受一下”的译文中,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当,但是当我们读起来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拗口,为什么呢?在中文的表达中“把……让……”这个句型读起来非常拗口,“把字句”和“让字句”撮合在同个句子中本来就显得晦涩难懂,因此译文中出现的这句话,完全可以合并改为“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竭力让下一代尝受下自己年轻做儿媳妇时所遭受的罪”。

3. 今日の社会性のない一部の若者たちを育てたたちにも、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と言う世界の批判を受けた日本の出にも、この「他人の目を自分の目に置き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ということ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译文:无论是当今那些养育了一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的父母,还是被世界舆论批评为“经济动物”的那部分人,在他们中不是都存在着不能将“他人的目光”转化为自己的目光的弊端吗?

在以上的译文中主要采用了意译的手法进行翻译,在语序上基本没有变动,对照原文和译文,基本上都把原文的中心意思给传递了出来,译文看起来简单明了,然而笔者认为有几个地方欠妥当,首先是把“社会性”翻译成“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觉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是社会性的一小部分;而还包括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群居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等等社会性。而在此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看,它显然不单纯指“社会责任感”这一含义,在中文表达中,同样存在对应的这个词,因此直接翻译成社会性更符合原文意思。

其次,“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と言う世界の批判を受けた日本の出にも”,在翻译过程成中,“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作为外来语,被直接翻译成“经济动物”,显然经过翻译之后,我们仍然很难明白这个“经济动物”到底指什么,应该在词后注明它的意思是“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人的蔑称”,这样读者看起来就不会不知所云。

另外仔细看这半句话,我们就明白它的主语是“日本の出”,但是译文中用“还是被世界舆论批评为‘经济动物’的那部分人”一句带过,显然有些不完整,而且与原文意思不相符。译文还可以稍微加以斟酌。

4. 第一の意味での他人の目、つまり「みっともないとか、「をかくとか、常に他人の判断を基として自分を律していく他律的な性は、悲しいながら中年以上、争以前に青春を送った世代の多くの人たちに、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身についてしまっている。

译文:第一种意义上的“他人的目光”指的是总是担心“不体面”或“丢人”,表现为常常以他人的价值观为基准来约束自己的他律性习性。可悲的是这种习性严重存在于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战前度过了青春时代的群体中。

该译文基本上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语序方面也只是把最后一句的动词“存在于”提前到前面一句话来。对比其他译法,显然这种翻译方法更为达意,更容易处理句子之间的结构和修辞,措辞也完善,但有两个细节之处需要注意:“……中年以上、争以前に青春を送った世代の多くの人たちに、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身についてしまっている。”首先是在上一例句中提到的“多くの”因为关系到一个句子称述的精确度,所以必须翻译出来,那种习性并不是存在于所有的“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战前度过了青春时代的群体中”,只是存在大多数的“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战前度过了青春时代的群体中”,另外一点就是“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这个修饰语,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用了“严重”一词,首先这个“严重”用在译文中已经犯了语病错误。我们可以加以调整,把这词变通为“根深蒂固”可能会更恰当些。

总而言之,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翻译,多练多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多动手进行实践,才能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逐步掌握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另外,我们要明白,翻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多种方法,但是任何生搬硬套的方法都不可能行得通,只有结合上下文语境,用最恰当的方法把语句翻译出来,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译者。此外,重视母语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重点,倘若一个人的母语水平有限,即使你把对方的语言学得再透彻,也很难有丰富多彩的母语将其翻译出来,只有学好母语,提高母语水平,才能真正翻译出好的作品。关于日语的长句翻译,除了要把握句子的字面意思,掌握言外之意也是关键,灵活使用多种翻译手法,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适当调整,随机应变才能处理得当。最后一点是,翻译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与各个领域各个范围的学科都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要做好一门翻译,除了必须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之外,还必须透过字面意思斟酌文章的历史社会背景,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才能在韵味上更加贴近原文。

注释:

①陈生保,胡国伟,陈华洁.日语(第六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②乔莹洁.日语第五,第六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广西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张小林.简明日汉翻译技巧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梁传宝,高宁.新编日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高宁.日汉互译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4]陶振效.日译中教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一篇:论班级管理的“法制化” 下一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双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