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古诗文读写结合模式例谈

时间:2022-08-24 04:40:54

“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古诗文读写结合模式例谈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多是经典篇目,若能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以探究课、活动课、习作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挖掘利于推动写作的资源,读写结合,有利于完成阅读和写作知识的主动构建,不断获得发展。

【关键词】少教多学古诗文读写结合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多是经典篇目,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以人教版必修五册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典诗词共有52首,文言文共有35篇,选文丰富充实。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写作分列学生“三怕”之一二。如何突破这种尴尬状况,值得深思、探讨、尝试。若能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挖掘利于推动写作的资源,以自主阅读推动写作,用写作感悟促进文言文阅读,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形成有现场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阅读和写作知识的主动构建。

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讲到:“学校训练学生作文,目的在使他们学会写文章的本领……得引导他们在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方面下功夫。” “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就是读与写的“结合点”。怎样才能找准读写“结合点”,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借鉴、实践和探索,笔者初步总结出了一个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写作训练的基本模式:通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准重点,以读悟写――读写迁移,以写促读――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一、少教多学,自主挖掘觅素材

宋代文豪苏轼指出写作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写作需要长期捕捉记录素材。但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阅读积累,写作要么成为“无米之炊”,要么大众化的素材层出。其实教材选入的古诗文,一篇篇都是写作现成的“粮食”。

《项羽之死》,可引导学生自主挖掘项羽多侧面的性格: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东城快战时的勇猛刚强,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赠马赐头的豪侠义气,可引导学生运用到诸如“做人要有尊严”,“得民心”,“不可被自己打败”等话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利用讨论课,引导学生讨论从邹忌与齐王两方面挖掘素材,例如,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可运用到“劝谏要讲究艺术”、“敢于劝谏,还要善于劝谏”等话题;亦可引导学生挖掘出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品质,应用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例证中;还可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用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论据。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的文章,在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写作素材上具有可贵价值,可结合阅读、探究,引导学生将“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道理,运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话题;另外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又可用于“凡事要深思慎取”、“不能以讹传讹”、“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王安石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素材还可用于“要善假于物”、“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话题。

二、少教多学,自主梳理寻章法

构思是写作的灵魂,但绝大部分学生在作文构思上存在着平淡落俗的毛病。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在构思上往往合理而精巧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体悟作者文思的匠心之处,通过“依葫芦画瓢”,逐步训练写出较高质量的文章。

《六国论》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作品,体现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可让学生在预习环节,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明确文章脉络,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其写法对学习规范议论文的作用。

《伶官传序》背景复杂,全文却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结构严谨,正是学生学习写议论文的典范,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有效运用在写作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此篇文章材料繁复,却结构严谨的原因,自主梳理,寻得章法。

《师说》课后练习题有:“课文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说一说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这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鉴赏的方式,细细琢磨经典文章的妙处,逐一将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所涉及的议论文写作方法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取,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迁移。

三、少教多学,自主探究悟观点

高考作文命题逐渐减少对考生的限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这将给作文教学带来清新的气息。然而许多学生写作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有个性的表达。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的形式,选择学生感兴趣同时又对他们的发展有价值的问题设计写作题目;或是以写读后感的形式,谈阅读体会。通过写作练习,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帮助学生集大家之所长,集大家之深刻处,提升品位。

1.对话文本,合作探究

如指导学生阅读《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后,可以“我看刘邦和项羽”为题展开探究,对比两位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命运和结局,完成小论文写作;《过秦论》、《阿房宫赋》、《赤壁赋》、《短歌行》等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对话文本,书写感悟

阅读《六国论》、《劝学》、《师说》、《定风波》,可以布置学生读书心得和评论,提升延伸对文章观点的体悟,同时命制“不要被自己打败”、“成才”、“高贵的灵魂”等话题,通过题目把课内课外打通。

四、少教多学,自主赏析仿语言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

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境界。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技巧,现场练笔,将聆听音乐的感受,描写下来。

《菩萨蛮(其二)》(韦庄)、《望海潮》、《雨霖铃》、《归园田居》等诗词语言或优美,或简洁明快,或清新,或抒情性强,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可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改写成文质兼美的小文章,既能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有深刻的感悟,又能借鉴名家的取景技巧、表现手法,锤炼语言。《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提炼出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美在选词炼句,美在侧面烘托,美在视点变化……教师可布置诸如“校园清晨”、“踏青一瞥”等场景,让学生挑选一种或几种“美”的表现技巧运用于写作中。

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直接触及语文素养的两大重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必有成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读写结合应立足于文本,立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立足于学生的阅读感悟,在读上下功夫,做到善读,善读才能善写,在探究活动上做文章,善于探究才能有个性化感悟,有活动才能调动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还应该与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的考查热点及一致,并有效进行作文指导,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题说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