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教导论文:统计法在小儿教导中的运用探索

时间:2022-08-24 03:45:24

小儿教导论文:统计法在小儿教导中的运用探索

作者:杨斌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统计图统计图(statisticalgraph)采用各种实物形象来绘制的,表明研究对象在数量上的变化和对比,如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其特点是形象具体、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比如,在以《物体的沉浮》为主题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木珠、三角板、杯子、铁片、回形针、积木、勺子、碗和玩具等材料,进行沉与浮的实验,了解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是沉入水底的,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方式为有一个沉或者浮于水面的物体就在相应的部分画上用以表示该物体的符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识所选物品的沉浮情况,从上图得出结论:一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一些是沉到水底的。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而有的能够沉入水底呢?这就为幼儿发现问题、认识规律提供了思路,使幼儿有兴趣进行进一步探究,找出问题答案。教师继续引导:能不能想办法使铁片也浮在水面上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幼儿把铁片放入塑料大口杯,使铁片不能沉入水底。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很多原本沉入水底的物体,通过外力作用可以浮在水面上。统计图提供的信息,看上去清晰具体、一目了然。操作过程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和引导,适合于初学统计的中班儿童。同时,这种方法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对操作结果进行表达,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统计表统计表(Statisticaltable)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形式,是比统计图更为抽象和复杂的统计方式。统计表的作用是:①用数量说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②用数量把研究对象之间的变化规律显著地表示出来;③用数量把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别显著地表示出来。通过对比,便于人们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例如,有的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用点名统计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学习统计。阳光幼儿园大一班点名册星期一:请你用A签到。星期二:请你用B签到。星期三:请你用C签到。星期四:请你用D签到。星期五:请你用E签到。本周的全勤宝宝是:幼儿乙、幼儿丙阳光幼儿园大一班点名册第二周星期一:请你用a签到。星期二:请你用b签到。星期三:请你用c签到。星期四:请你用d签到。星期五:请你用e签到。本周的全勤宝宝是上表(第一周)中横向总计为该幼儿一周到园的总天数,纵向总计为一天到园幼儿的总人数,所有横向总计之和等于纵向总计之和。在此项活动中,既可以训练幼儿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引导幼儿对一周乃至一个月的班级出勤情况进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星期一大一班总共到园3名幼儿,幼儿丁没有来园原因是幼儿丁生病了;星期二总共到4名,星期三……;第一周的全勤宝宝是幼儿乙和幼儿丙,他们各来了5天,幼儿丁缺勤最多;本月的全勤宝宝是XXX,缺勤最多的是XXX,原因是……,解决方法是……。第二周则是第一周的变化延伸,在幼儿熟悉了这种统计方式的运用之后,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进行书写和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通过此类统计活动,幼儿在练习书写的同时,使他们学会了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儿童会用、善用统计表的习惯,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统计方法较为抽象,适合于有一定统计经验的大班儿童使用。

幼儿园统计教学活动设计举例

活动名称:量量我的身高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用各种物品进行测量,知道不同物品测量会有不同的结果。2.喜欢用不同物品进行测量,并能用统计方式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3.逐步学会应用统计表这种统计方法。活动准备:身高统计表(大:一张;小:若干)、柱状统计图、铅笔、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种物品(如跳绳、盒子、木棒、积木等)若干、黑板、粉笔活动过程:1.教师用了解自己身高的方法引出主题。“小朋友用什么来量自己的身高?”“老师想知道自己有多高,可没有尺子,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可以用跳绳、胳膊等物体进行测量。教师请幼儿来帮忙,分别用跳绳等不同物品测量自己的身高,提出问题:“用了这么多工具测量,怎样才能记住哪个工具量了几次?到底哪个比较准确?”引出统计的方法,在黑板上用统计表记录下来,并把统计表中的内容和用法讲解给幼儿听。2.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允许幼儿自由地组合,或单独进行,每人拿一张统计表格,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多种物品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准确的记录在身高统计表上。3.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物体的数量不同呢?初步学习使用柱状统计图来分析自己的身高与物体数量的关系。出示柱状图,解释用法。待幼儿理解后,请他们将自己测量的结果用填涂颜色的方式绘制到教师提前做好的柱状图中,并请测量好有代表性的幼儿到前面讲给所有的幼儿听。鼓励幼儿要说完整话。4、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引出教师制作的大的统计表。“小朋友测量的都很好,记录的结果也很对,可是这么多人,我们怎么才能从表上看出谁高谁矮呢?”引出使用大的统计表。“老师想了个办法,我们把所有小朋友量的都写到一个表里,就能看出来了。”将几个有代表性的测量结果写到统计表,引导幼儿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幼儿甲小朋友的盒子有7个,幼儿乙的有6个,说明幼儿甲比幼儿乙高,请幼儿来讲述。教师通过这种统计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测量的结果准确吗?哪种方法最麻烦?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从而得出结论。活动延伸:1、“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来当做测量工具?”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出更多的物品。2、“我们怎样来测量弯曲的东西?”启发幼儿用可以变形的东西进行测量。3、还可以怎样记录测量的结果?启发幼儿进行思考。本案例中,教师指导幼儿用测量方法进行初步统计学习。测量是指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首先以测量自己的身高为活动内容,引发幼儿测量兴趣;然后启发幼儿运用自己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手、胳膊等)以及幼儿事先自己收集的盒子、积木、跳绳等材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对自己和小伙伴的身高进行多种测量并学会做记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学习使用简单的柱状统计图。当儿童研究测量概念的时候,他们正在探索多种测量的属性(如长度、重量、时间、准确性等)。例如,通过比较长短、高矮、粗细等构建测量概念,儿童用自己坐的小椅子和收集到的纸盒、纸条、瓶罐等各种物品测量着活动室、桌子、图形的长度并记录结果。幼儿在测量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空间认知经验,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统计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统计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一种数学工具。在科学教育中运用统计教学有助于幼儿总结规律,帮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他们发现、分析、理解、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统计教学要求幼儿有较高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幼儿期儿童典型的思维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有统计思想的抽象逻辑思维仍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教学中使用,应首先着重考虑幼儿的思维发展阶段及接受能力。注重多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创设真实情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引导,在多个领域进行实践,使幼儿有兴趣参与、有能力接受,进而让幼儿掌握统计的方法,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科学理论论文:科学教育的现况和教育理论简述 下一篇:当代科学论文:当代科学教导的历史历程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