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能丢失“语文味”

时间:2022-08-24 03:12:46

语文,不能丢失“语文味”

汉语是我们的国语,而语文,作为我们的国语的“脚本”,却并不被人看好,不讲学生了,就连教它的老师也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还会“生厌”,语文学科的地位似乎快低到“老九”“老十”的位置了。这里面除了有大环境的教育困局的因素所致外,还有语文本身的“方向迷失”与“主体丢失”的原因。这里所说的“方向迷失”主要是指过多地追求某种“创新”,而导致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出现,这一话题在此不去详谈。单就“主体丢失”来说,主要是指我们的语文学科最具自己“特色的东西”在慢慢丧失,沦落为与其它学科一样,只埋头于“理解、思考、训练”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它最应该有的“语文味”。那么,假如要我们去找寻一下不该丢失的东西,什么才是语文“最有味”的呢?

一、基本功积累的语文味

何以产生语文?这虽无从考证,但我想,首先需要能够识字,再到能够识词、识句,然后才能往下一步去深化,这大概是大家都不会否定的认识吧。这其实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从事的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吗?小学自不必说了,那么就中学阶段,这一步要不要了呢?回忆前十年的语文教学的情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比较明确的“否定”,为什么呢?因为课改的精神勃发,创新的轰轰烈烈,再这样去强调字词,甚至课堂上再有字词教学这一环节都会被贴上“死板”“守旧”“传统”的标签,由于被这样一些冒似先进的教育理念、前卫的教学方法所疑惑与迷惑,而让语文走上了追求“光鲜亮丽”的道路上。就像塑造了华丽的T台,调动出最美的灯光、音响,创造最美的背景,极尽可能地去让人去享受视觉、听觉等的感觉器官刺激、心灵放纵,追求一种容量的放大、速度的提高等,但像这娱乐场一样的场景,除了当时的愉悦、兴奋之外,过后感觉到的是“空落落”的,而且从此以后,让人不免心浮气躁起来,很难有“静心”“耐心”于本职工作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就经历过这样的波澜。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出笔写字,可能“错别字先生”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还会越来越会对自己的这一缺点“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还有,再看看他们的写出来的字,十有六七让人看起来很“扎眼”,潦草得像唐代张旭的草书,横七竖八得像“鸟巢”一样。还有,假如你到中学去实地调查一下,你会看到学生拿笔写字的姿式,可能有半数以上不正确。这些,绝不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课上所要传授的知识,也不会是政治、历史、地理等课上所要强调的重点,它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样一看,它既然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就应该把它突出出来,把它上出“语文味”。

识字、识词,写字,这些都是语文的“基本功”,单就中学语文来说,对它的强调不可能再像小学低年级那样那么专一、单一,而是跟随在课文中、结合于课文分析中提醒与强调即可。除了偶尔的生字需要提醒外,更多的还是对多音字、形似字等易读错、写错的字辨别与强调,同时还当对成语等词语理解与使用的积累的提醒。这些只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有时甚至只是顺便提醒一下即可。而倡导认真、工整地写字,并能写一手好字,倒是课外功夫需要下不少,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比如通过何种方式、手段等来培养兴趣,保证监督执行的落实等,这倒是需要体现于自己的教学整体安排中的。这些虽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却不能忽视,更不该排斥。

二、课文诵读的语文味

假如说上面所讲的基本功的积累是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之一,那么课文的诵读当是语文最有“语文味”的了。

不讲古代那样的私塾老先生们的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的读与诵的好笑,不讲当代语文教育也突出强调经典诵读的重要,单讲语文课堂上最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便就是听课文有感情的诵读了。是啊,课文一般都应是文质兼美的――有的是着重于感情方面,或是浓郁芬芳,或忧郁凄切,或是含蓄悠远;有的是着重于思想方面,或是积极乐观,或是辛辣无比,或是哲理深邃;有的着重于语言方面,或生动精彩,或清新雅致,或淡然绵远……这么美的课文如何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美来呢?那只有通过“读”了!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聆听到那语言的优美与韵味;只有通过读,才能更真地享受到那激荡着的澎湃情或蕴含着的温婉意;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到包含在语句当中那对生活、社会、人生等之思的深刻与高明……述之听觉,总最能更好地刺激意境的产生,同时也能更好地带动理解、识记的效果生成。有的时候,只需读一读,并不需要多讲,一切在“不言之中”皆可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训不讲的就是此理吗?况且,这样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还会沉闷吗?从我多年的观察与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来说,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无论是师读还是生读)时,绝对比老师在那分析课文时,学生打瞌睡的少,甚至这两者的比率是0:X。这么有“味”的语文课堂,谁还会睡觉呢?这大概也正是数理化老师们最羡慕的原因――比他们那只是题目、讲解、训练的“三步曲”要有声有色得多了。一些下去检查的领导们爱听语文课,除了因为语文是大家都能“听懂”的学科原因外,大概能听到课堂上文与声俱美的朗读是他们最大的期待吧。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还保留着多少这种特有的“语文味”?打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旗号,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为表现,为了能节约时间,更好地利用每一分钟,以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惜以牺牲课堂上对课文的“诵读”为代价(最多只是匆匆的以默读为主的速读),把语文课堂变成了不再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而成了“哑巴课堂”或只是师的口若悬河地说的课堂,或只是一种答记者问式的师生互答互问的课堂。把本来是一场可供享受的“听觉盛宴”,变成了一堂只是枯燥分析的“听觉暴力”,把课文本来从整体上才能感知出的美轮美奂的美,被这样设问、那样分析而肢解得七零八落,以至于让原本的作者都会被搞得“一头雾水”“摸门不着”。文若无声,即使美也只能称得上中品,因它没发挥出应有的感染力、穿透力;文若有声,才能称得上为上品,也正是能“留声”的文,所以才代代传承,也才慢慢浸润为“经典”。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正是要为这样的文章提供“留声”的地方吗?只以分析、训练为手段的语文课堂,绝对不是语文的“正宗”,那是“去语文化”“失语文味”,注定不会走远!

三、写作品赏的语文味

除了听读课文为课堂上学生的喜好外,听读自己的文章那更有一番激动与期待了――课文是好,但毕竟是别人的,况且那些名家们咱可比不起,显得还是有些距离之感的;但自己的文章(或是同伴的文章也可,都“一个战壕的”“一个层次的”)即使还不是太好,但能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一读,那绝对激动得有些“hold”不住。

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写”了。而说到写,特别是当学生的,猛一下子可能会生出“反感”或“畏惧”来,但稍微冷静一下,有时候也会让人有“向往”与“期待”的呢――这便是写作的品赏所带来的效果。若总是带着一种任务或压力的心境去完成某件事,常常免不了焦虑在其中,但若能充分彰显完成某件事的过程或结果,并能以欣赏的姿态去享受,那么,这件所办的事或所从事的工作,就会有另外一种心境待之了。写作,就如同此理。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们大多都只为了赶进度,而将90%的时间与精力用于课文的阅读分析中,作文教学只是一种随机而安的“应付之作”,多数还都是放在课外进行,真正课堂上用于写作的课时很少很少,而能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习作品赏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无论是写好还是写坏,大都是完成了一学期几篇作文的任务为了事,不存在去精益求精的“深究”了。这,当然会让语文中的写作教学沦为苦差事,更谈不上有“语文味”了。写作的水平提高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主要还是慢慢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就需要迎合他们的心理――渴望受重视、被表扬,希望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与特长等。对学生作文的品赏,就是对学生的“创作”的品鉴,也就是给他们获取“被表扬”“被欣赏”的机会。语文老师们,请不要小看你的这“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可能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文学的种子。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学生最爱上的课,其实就是作文讲评课。课上,他们会瞪大眼睛看老师手里拿的作文本有没有自己的,更会在心里暗暗想:今天老师会读哪些同学的作文?我的会不会在其中呢?有一点忐忑,还有一点期待,这心情绝对会让这节课成为最有兴趣的一节课。每听完老师读过一位同学的不错的作文,那不由自主而发出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老师读得带劲,学生听得兴致,一节课下来,没读几篇就下课了,不少学生未免“一声叹息”而有些失望――没有听到读自己的――师与生也总为没有把更多的好作文都读一读而遗憾。假如下一步,能将这些有亮点的习作再作修改润色,再向报刊推荐发表,那就甚至可以成为写入学生人生当中“里程碑式的事件”了。这样的课堂,虽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但绝对是“高效”的,这是其它学科的课堂所达不到的,应该说是最有“语文味”的。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那么,就应当遵循学科的本质、内涵,体现自己的特质,上出自己的“味道”。以上这些,其实可视为语文的“原味”。因为语文学科是比其它学科最具有复合性要素并体现综合性素质,所以,赋予它的本质、特性等比较多,也就因此或遮蔽,或掩盖,或冲淡了它的独特之味,我们当静下心来,耐着性子,才能咂摸出它应有的独特之味,再去烹饪它时,好对质选料,烹出我们语文所特有的“语文味”,不要让它再成为国人学习当中的“鸡肋”。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上一篇:被遗忘的尸体 下一篇: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培养的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