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及时更新过道德标准吗?

时间:2022-08-24 01:46:15

你有及时更新过道德标准吗?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起了一份湖南卫视宣传管理部发给《天天向上》节目组的宣传通知,把主持人大张伟挑染的绿色头发、嘉宾李诞的粉红色头发和池子的小辫子批评了一番,说他们“造型怪异、缺乏审美引领”。文件的力量不容小觑,很快大张伟就在微博上表示已听话染黑。事实上,要求整改发型的不只一家,在浙江卫视的一档真人秀上,一头粉色头发的嘉宾蒋瑶嘉的头顶被P上了一个瓢,盖住原来的发型和发色。

虽然仔细想一下,大部分没什么创作欲的人给自己挑选的发型无外乎那几种,但真的要像我们的邻居一样明文规定女士只有18种发型,男士只能剃10种头,性质就又不一样了。哎,拿校园行为规范当一生的信条真的有意思吗?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总觉得人们的观念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但突然就有那么一件事让你感觉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

是的,有的人已经过河了,有的人却还没下水。奇普・希思与丹・希思合著的《粘住》一书中提到了一N现象,叫“知识的诅咒”,说的是:如果我们很熟悉某个对象的话,那么我们会很难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这个对象是什么样子的。综艺节目里的听哼唱猜歌名游戏,哼的人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原唱级还原,听的人却在一堆乱调里云里雾里,其实就是这个理。

对于一件事的道德评价也是这样。比如我们会觉得有趣的发型只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但电视台的老干部们却觉得这是“不良”的表现。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认可女性的价值体现在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但传统文化讲师会在高校讲坛上给女孩们灌输好女人的标准是旺夫齐家、总是挨揍的女人不容易生病、女孩最好的嫁妆是、姑娘们穿得凉快些就是没节操。哎,一声叹息。这样的内容还能走上大学讲台,倒是和性教育教材下架巧妙地互文了。

好在清醒的人不少,对于“女德与礼仪资深专家”丁璇的这番女德论,他们直接拿用“大清早亡了”怼了回去。面对批评,做演讲的是这样回应的:大家不爱听那就不讲了,退休回家带孙子。撂完话就服软卖老,有点赖皮啊。

讲真,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矛盾都来自于这些“知识的诅咒”带来的认知偏差吧?一个不太接触互联网文化的人觉得自己发呵呵是表达善意,一个熟悉很多网络梗的人收到呵呵第一反应则是自己遭到了嘲讽。有的孩子觉得幸福的人生是自己快乐,父母却觉得不成家不立业就是不幸,频频催婚。

但所谓的时代变化除了物质的更迭,另一大层面如今就在于对道德的重新审视和认知更新。1970年代大力打击的投机倒把,其实就是市场经济。可口可乐品牌刚发迹时,很多人都相信它含有某种有害药物,实际上这不过是酒商因市场遭到冲击而散播的谣言。所以,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走在前头的人要停下来等一等,而在于落后的朋友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迎头赶上也说不定哦。

在此,我们强烈建议那些有老干部坐镇的地方,是不是再安排一些小干部岗位,以便三不五时地提醒老干部更新一下落伍的评价标准。

你还对这些事抱有偏见吗?

文身

如果按照目前的电视放送标准,贝克汉姆所有的身体部分都值得被打上马赛克。但人家往身上招呼的只是家人的名字、女儿的画作以及中文对联而已,说到底也就是图个乐。

2015年,英国曾有过一阵在身上文分号的潮流,这次大规模文身行动的目的是呼吁更多人关怀患有忧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人,那这些文身者该被看作是行为不当的人吗?

可口可乐有一个讲述消除偏见的公益广告,让几个人在黑暗中开怀聊天,接着再把灯打开,让他们看看彼此的样子。广告中,有个哥们儿开灯后因为自己刚刚和一位文身大汉聊得最开心吃了一惊。一个人的本质如何和他的身上的图案并无关系。

抽烟喝酒

某小花因为在街头吸烟的照片被批行为不当。批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倒还好说,上升到人品的高度不觉得奇怪吗?提到烟酒,厌恶的人通常会带上一个糟糕的生活场景,但讲真,这里头有一大半是影视剧营造的刻板印象害人啊,男女主角受打击遇挫折了能换点别的方式来表现颓废么?

再则,假如有个人喜欢抽的是雪茄、爱喝的是红酒,那他其实更接近于爱享乐才对。

同性恋

全球有22个国家认可了同性婚姻,Facebook上关于性向有56种选择,最近中国台湾地区也在推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当你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发展到只剩从法律角度认可和不认可同性婚姻的时候,依然有人以恶心、变态看待这种性取向。且他们认为最恶毒的攻击是祝你的孩子也是同性恋。哦,so what?作为一个接受这种设定的大人难道不是祝福就好了吗?怎么可能被攻击到。

美国心理学协会已经表明:同性恋是无法被“矫正”的,性取向无法改变。人工智能先驱阿兰・图灵被发现是同性恋之后不仅被判刑,还被迫接受矫正治疗,最后不堪羞辱选择自杀,直到60年后英国女王才了这个带有歧视的判决。人类还没意识到这种偏见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吗?

为什么胖就一定要和馋、懒惰、没节制挂钩?有一个亲戚因为生病不得不服药变胖,每次和人解释是药物原因后,大家嘴上说着同情,却仍时不时表露出一些对胖子固有的嘲笑,简直是二次伤害。

前不久,《花花公子》2015年度的玩伴女郎Dani Mathers在社交媒体上上传了一张她在健身房里拍到的70岁女性的,并称“不能让我一个人瞎”。之后,她不仅因为侵犯他人隐私被法院判处3个月社区服务,以及赔偿60美元,还在网络上遭到网友对其“不尊重当事女性”“歧视女性身体”的讨伐。许多身材平凡的女性用自信秀出自己不完美身材的方式回击了她:“我知道你是《花花公子》的模特,身材很棒,但身材普通的人也不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我身材很平凡,但活得很爽。”从这两年开始,国外的人们渐渐崛起了这种不论身材如何都要爱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值得学习哦。

蓝翔

几年前,我们就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讲真,蓝翔到底哪里惹到你了?在对蓝翔的“膜拜”里,口是心非占9成,大家说到底还是看不上职业教育,习惯把工人和低门槛、低素质以及低收系在一起。但,用最肤浅的标准来比较一下―就如《反脆弱》一书的作者所表达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和一位金融从业者,到底谁更脆弱一点?是今天没趴到活,明天换个地儿就行,现金流一直能保持相ξ榷ǖ某鲎獬邓净,还是金融危机时背着三环内一套房的房贷的所谓金融业精英?生活皆不易,同样都是在努力的人为什么要为难彼此?

讲真,这些想法该改一改了

三从四德

先来看看女德教育课上都在说什么内容吧。“穿着暴露是非常低俗的表现,不仅口舌是非多,还招病、招灾,易破财、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是”“受家暴了一定要忍,因为挨揍的人,身体好,不容易得病”“男人谈大事,女人不能插嘴”“老公”是一个负能量,低俗恶劣的词,用这个词,最影响丈夫的运势,也晦气自己和家族的后代。天!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中国是全球女性劳动比例最高的国家。大家同样在创造社会价值,为什么不论是异性还是同性都不由自主地把女性看低一截,觉得女人的最高成就是实现另一半和孩子的成就?

顺从长辈

从今年的春晚开始,这个话题就一直充满争议。如果关注过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甚至在里面发过帖,估计很难在念《弟子规》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心情平静吧。毕竟,这个世上还有这样一群父母:给娃缝衣服,穿着衣服缝,缝进肉里了;把一岁的小孩放在窗台上自己走开了;用偏方给孩子治脸上的过敏,结果导致大面积灼伤;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和自己吵架就把一大壶开水泼在孩子身上……讲道理,这份无需考试便能上岗的工作出错率挺高的。

尊敬是一回事,但盲目顺从真的已经过时了。有个朋友,1990年代找工作,同时拿到了微软和银行柜员的offer,结果迫于家长的压力,拒掉了当时没听说过的微软。父母虽然阅历丰富,但用过去的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未必全都能套用上,大家还是从道理出发吧。

“孩子还小”

我们不否认,对待小孩需要耐心需要宽容。我们也非常赞同,自己为人父母后,也会知道带小孩的不易。但是,小孩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憋不住了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淘气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欺负了人家的宠物、随意破坏公众设施,如此种种,难道不应该被批评教育么?自己家的孩子是金宝贝银宝贝要更多地呵护,被小孩一时淘气弄坏的东西,也是需要爱护的呀。这时候还要和忍不住站出来批评指正的人互怼,而不是及时教育孩子,岂不是纵容了孩子一再犯、再再犯?

上一篇:跑者本色,不羁常规 下一篇:关于羽毛球训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