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08-24 01:27:43

探析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摘 要 文学作品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由作品的文学语言决定的,文学语言的特性必将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文学作品教学。本文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做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教学 方法 语言 内容

一、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

文学作品通过使用文学语言塑造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传达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因而,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是由文学语言的特性决定的。

(一)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是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的根源

从文学创作的动机看,作者最初产生创作冲动是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审美感受,是社会生活与作者主观情感的碰撞点燃起的灵感火花,所以作者在描绘社会生活的同时,必然会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趣味融入其中。这样的作品,既是生活的,也是审美的。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看,作者不是对社会生活作纯客观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一方面是客观地保持着生活本身的鲜活与自然,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地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等主观因素,是作者在更高层面上对生活作出的能动反映,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审美功能。

(二)语言的模糊性是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的基础

概念的模糊性、人的思维意念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无限性和语词的有限性等原因,使得语言的模糊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认识主体同认识客体、思维情感同表达、表达方式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

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艺术成为了具有留白的艺术:语言模糊、结构或缺、意蕴不定。因而,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必须摆脱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把学习当成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把学习者视为只需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无需独自建构内容的容器。新课程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必然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一)建构表现形象的朦胧美

与科学的理论思维不同,艺术和艺术思维不是以概念和范畴,而是以艺术形象以及生动的画面使生活再现出来,用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独特方式。当读者,具体到课堂教学即学生,在阅读由模糊性语言符号提供的形象时,其产生的认识活动必然是恍惚不定、丰富多样的因而,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情感、想象、感知的共同作用下,设定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艺术形象,进而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含蓄蕴藉之美。而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诱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探索,让其在自己心目中勾画林黛玉的样子。

(二)感知语言意义的丰富美

语言是一种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文学作品侧重的是思想感情和文化韵意的表达,其必然更多地借助语言的功能,发挥其象征性、暗示性的特点,使其一词显多义,使原本的语义外延得到扩大,从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教学更要抓住语言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其外的潜台词,达到更高的审美享受。无须明言,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体会作品之外的情感和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由于世界观、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的不同,学生会与作品产生不同的相遇。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求异思维,形成和积累新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情读法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领会意境。读百遍不仅指读的数量多,还指读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默读、自由读、合作读、赏读、抒情读、打擂台读……都是读书的形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理解“阅读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读,通过读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不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激情的朗读中领会诗意。

(二)圈点法

着重通过教学,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初读时,圈点的重点是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再读时,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读时,可以就文章的主题思想、运用的材料、行文的技巧、人物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进行点评。

(三)表演法

课前组织学生将小说或喜剧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然后结合作品背景和主体等相关内容,师生一起评判演员是否把握了人物的个性。如在一些话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表演和欣赏表演的过程中独自揣摩。表演法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一定的文学教学中,采用此方法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氛围营造法

审美需要一种心境,对作品意义的分析应有审美的因素,文学作品教学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严肃、刻板、呆滞的氛围中,学生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作品的意蕴中去。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最佳的文学鉴赏氛围,或听配乐朗诵带,或观看相关主题或同名主题的录像带,或结合课文放幻灯片,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是最活跃、最有意味的精神品,只有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才能做好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方法的探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其建构文学作品的意蕴、感知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明霞,刘红梅.文学作品教学反思录[J].文学教育(下),2010(04)

[2]梁喜明.浅析语文阅读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0(07)

[3]韦志成著. 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林娟.课堂教学的美育价值及实施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风中摇曳的苇草 下一篇:对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