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生“村官”工程存在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3 11:49:25

推进大学生“村官”工程存在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生“村官”工程这一新生事物在推行的过程中遭遇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放养状态;地方上对大学生“村官”的声音倾听不够,宏图难展;选聘时没有考虑服务农村的实际,导致专业不对口,工作难以展开。实际推行中需要对症下药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放养;专业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决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力求能够实现促进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双赢,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工作上尚处于不完善阶段,具体政府部门与大学生“村官”在意愿上难相契合。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放养状态

大学生“村官”进村任职,前期选拔和后期管理如同一鸟两翼,一车两轮,不可偏废。然而还是存在一些地方前期选拔轰轰烈烈,后期管理却很难跟上的情况。2008年开始,湖北省和各市两级在大学生“村官”管理上都确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地的管理办法,建立选聘生的管理体系。“但一些地方经常性的专门联络机构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方联络机构虽然建立,但发挥作用不力。由此导致了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经验交流、心理沟通、考核激励等,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处于放任状态。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对帮扶措施落实不够,甚至存在‘有苗不愁长’心理,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不能有效帮扶,在项目资金、政策优惠等方面顾虑太多,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湖北省同样存在这方面的欠缺。

现在的干部选拔和晋升讲求政绩,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潜规则,使一些乡镇领导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在本届任期内的政绩。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村官”,多少还带着一身稚气,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环境和调整心态,与土生土长的工作多年的老村干部相比,无论是在环境适应还是工作经验上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由此,一些乡镇领导干部不求大学生“村官”有所作为,只求他们三年安稳度过,导致了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被闲置靠边,甚至存在被忽视的现象。从下表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村官”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的程度比较低。

参加大学生“村官”的聚会时,有的大学生“村官”告知,只有到了一年一度的述职鉴定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的上级组织还是重视他们的。虽然不存在西部某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描述的“睡到窗外的鸟儿把自己叫醒”的程度,部分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还是感觉自己是这个村里可有可无的人员,组织上对他们是有要求和约束,可是在实际中执行了多少,却没有多少人去关心,就连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也更多是流于形式。

二、地方上对大学生“村官”的声音倾听不够,宏图难展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反映他们在没有丝毫基层工作经验的前提下进入农村,如果没有“师傅”给予专门指导,往往会不得要领,更谈不上“修行”。湖北省建立了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机制,要求省、市、县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们每人联系1—2名大学生“村官”;选聘生任职所在地的乡镇党委书记联系1名选聘生,进行结对培养。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心得交流和工作研讨,较多的只是以会代训而已。部分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两年了,除了任职之初知道自己帮扶领导是谁之外,根本没有与之交流过,“领导们很忙,能静心地坐下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吗?更谈不上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我们总不能有了困难就自己去找帮扶的领导解决吧。”访谈中,大学生“村官”小高如是说。没有师傅的引导帮扶,谈何其创造性发展。“但是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通过人为因素的调整,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这样的能力优势,是解决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作用中至关重要的命题。”足见帮扶培训对他们基层就业的重要性。

乡镇、街道和村部以及相关的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都有比较明确的标准,但与此相应的平时的管理工作却相对薄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出现的各种偏颇思想、片面认识、错误观点不能及时纠正剔除;对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和自主创业的帮助扶持力度不够,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到村才一年左右,各地的公务员及其他单位招考,他们都去赴考。“随着2010年各省、市公务员招考考试的落幕,又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年轻干部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基层,走向了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各级党政机关部门。细翻今年各地公务员笔试、面试人员名单不难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名列其中,而且多数成绩都遥遥领先,备受基层党员群众刮目相看和啧啧称赞。”他们表示,目前合同期虽然未满,省里下达的文件明确要求的,尚且都没有实现,后续的各项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还是个未知数,只能自己重新考出去。大批大学生“村官”在选聘的第一年就纷纷赴考,势必会弱化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留任村干部、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途径。

三、选聘时没有考虑服务农村的实际,导致专业不对口,工作难以展开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黄冈地区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非常广泛,涉及教育学类、管理类、计算机、法律、外语、通信、医药等。文科生占70%,其中管理学占6%,哲学、法学、历史、文学占文科生源的71%,是大头;理科类毕业生的比重占25%,真正学农的毕业生只占3%,其余为理学、医学、工学毕业生。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是农业、经济等专业的毕业生。农村大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缺乏的是技术,需要的是服务,盼望的是致富,他们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带来使自己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而这些选聘来的大学生“村官”在知识储备上恰恰缺乏农学知识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专业知识结构与“三农”相去甚远,与村民期望的专业对口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经济的发展并不吻合、匹配,而且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不具有现实的操作性。现在农村发展并不平衡,发展经济仍然是大部分地区最优先考虑的课题,大学生‘村官’本身专业知识的不匹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自己实际工作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过从2010年的报考情况来看,农、理工学科的报考者呈上升趋势。

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表明,计算机、农学、法律在农村工作中,有一定的用武之地,而其他专业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用到的不多。就其现状分析,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认为“自身经验不足”和“所学专业与本村发展联系不大”成为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去当村干部助理,“丰富的理论知识应成为其服务农村的优势,但是客观的情况造成了这样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这是由于应是教育的束缚以及农村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短时间内将不可避免。”只能通过政策性的调整去应对。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2] 傅宁军.大学生“村官”[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04-01.

[3] 郑珍珍,张恩仁.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年9期.

[4] 钟新华.大学生“村官”的心路历程[J].教育论坛,2009(07).

[5] 周薇.大学生“村官”从政机制刍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6] 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基金项目:湖北医药学院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学科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立,湖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助教;汤玉红,湖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副教授。

上一篇:试论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团建工作的创新机制探究 下一篇:驰骋世界畅游绿茵纯粹韵味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