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生态文明明建设初探

时间:2022-08-23 11:46:03

恩施市生态文明明建设初探

所谓生态文明,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狭义而言,是指其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某一方面,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天人关系”。在这个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命题中,儒、道、佛等各家学派均曾有过丰富精辟的论述。道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联系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张天人和谐。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与道家一羊。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体”。而佛教禅学关于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为完整。在生态观E,佛家主张“依正不二”,即生命之体与自然环境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生存需要环境,生存需要能力,才能圆满实现生存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永恒价值,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市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恩施市虽然欠发达和开发,却蕴含和保存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需要。恩施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努力将恩施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民族特色鲜明、社会文明进步、在武陵山区具有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成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的总体要求,并明确提出了奋力推进市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近几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大力发展以绿色富硒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以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26.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3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3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3%、54.7%、28.4%。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同构成和谐社会的物质精神基础,也是政治支撑和生态条件。稳步推进恩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造一个符合人们内在需求的环境,使人获得稳定感、安全感、满足感和充实感。倘若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必将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遭到破坏。

二、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生态文明的速度。现实社会中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的灌输和生态意识的普及。一是要在全市范围内搞好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普及。要使每个公民将生态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把中小学作为生态教育的主渠道。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宏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三是要注重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养成良好的生态品质。

2、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和落后工艺设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坚持走产业发展生态化及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一方面,要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绿色富硒食品加工等生物资源产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工业生态工程,引导企业摒弃过去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成本,而忽视其生态成本的传统工业生产及其作法。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成本纳入企业生产的成本核算体系之中,使企业的生产活动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村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深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巩固壮大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切实搞好测土配方施肥,防止土地肥力退化,加强植物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猪一沼―果、猪一沼―茶、猪―沼―菜“三沼”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同时,搞好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三是要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全力推进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龙麟宫等重点景区建设,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将恩施市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打造成全省、全国知名旅游品牌。围绕市域生态旅游发展,构建现代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信息通讯等现代生态服务体系。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把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使其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构建鄂西南重要生态屏障。一是要着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切实加强天然森林、天然草地、天然湿地等原生态植被保护,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高效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以沼汽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构建以森林植被为重点的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防治和生物安全管理。二是要着力搞好以清江河为重点的沟河塘库水污染综合防治,以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突出抓好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三是要着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工程建设。

4、加大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力度,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制度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要健全和完善污染控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的组织领导。各级相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布暑、推进,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公众参与,凡是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要实行听证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健全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做到污染者付费、保护者获补偿、贡献者获奖励、多消费者多交税的社会公平和生态公平。四是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和金融信贷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三、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文明体系,它们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而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要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四大文明”的辩证关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2、注重搞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流方向。生态规划的编制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着重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人居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六大体系入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框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必须立足市隋、讲求特色、注重创新。恩施市要力争在“十一五”末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3、注重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在确定城乡空间布局和行业准入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其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律关闭。

4、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的科技支撑。一方面要狠抓先进实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强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研发,积极推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

上一篇:论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下一篇:外资并购的登记法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