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叙事特征分析

时间:2022-08-23 10:58:17

《奔跑吧,兄弟》叙事特征分析

浙江卫视全新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以下简称《跑男》),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后来的广受好评,在连续两周收视破三后竟获得4.206%的收视新高,可以说是2014年底最具代表性的综艺节目。是什么使得《跑男》收视屡创新高,在这场节目大战中一路领先?本文将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针对《跑男》的叙事角度、悬念构建、人物设置和叙事内容等方面分析其特征优势。

灵活转换的叙事角度

结构主义学家热拉尔・热内特曾指出,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分析,不仅要分析其讲什么(故事内容本身),还要区分清楚“谁看”和“谁说”。所谓的叙事角度即叙述者站在什么视角上讲故事,一般分为全知性视角(无聚焦/第三人称视角)、限制性视角(内聚焦/第一人称视角)和纯客观视角(外聚焦)三种。但是电视区别于文学作品的叙事策略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使得电视的叙事不仅仅是局限于这三种叙事的某一种,而是采用多种视角,在三种视角中实现任意的融合和转化。《跑男》就是充分运用了叙事角度的交融变换,以外聚焦为主要的叙事视角,辅以灵活多变的内聚焦和全知视点,并将三者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展开叙事,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认知体验,形成了叙事张力和悬念。

作为一档户外游戏类真人秀节目,其“真”的特点正是通过摄影机对于活动过程客观记录的叙事角度来体现。拍摄过程中,摄影机通过跟拍人物,将其行为举止一一记录下来,使观众除了看到、听到及归纳推理得到的信息外,再也得不到其他信息,从而实现外聚焦叙事。在每期的录制过程中,制作者动用40多名摄像,上百个机位进行多机位、多角度的长时间拍摄。整个过程除了游戏规则和目标外,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台词和剧本,亦没有规定好的过程和结果,节目具有很大开放性,因此没有人知道中间的游戏环节和最终的获胜者到底是谁,也没有办法预测出故事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观众只有通过摄影机的真实记录所形成的外聚焦视点来了解故事的发展进程。除了以外聚焦为主真实记录节目的进程外,节目也采用内聚焦视点让观众处于参与者的视角,从不同角度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内心,形成不同的认知体验。在第八期敦煌大劫案中,商队成员陈赫、王宝强在被于震等劫匪策反成为细作后,节目多次利用内聚焦叙事,通过陈赫、王宝强的视角,将细作与劫匪里应外合陷害杨颖等商队其他成员的行为及得意自满的心情展现给观众。此外,节目每期开始时都会通过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告知观众本期设定的情境及人物角色,在最快的时间内将观众引入故事中。在节目过程中,编导等制作者对于游戏规则的讲解,又起到了串联叙事的作用。

除了各叙事视角形成的不同叙事功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认知体验外,通过各视角的相互融合和转化,构成好奇和悬念。在第13期寻找神秘人中,节目一开始通过第三人称叙事告诉观众及主持人,本期会有一名神秘嘉宾。至于神秘嘉宾是谁,除了神秘嘉宾本人及节目制作者外,没有一人知晓。所以,在神秘嘉宾没登场前,制作者属于全知视角,而观众跟七位主持人都属于限制视角,或者说观众在跟随主持人的内聚焦视角了解故事的进程。由于限制视角造成所知信息内容有限,“神秘嘉宾是谁”对观众来说构成了悬念。直到杨颖第一个被神秘人淘汰,镜头回转,观众才发现原来神秘人是邓超,而其他成员却仍然一无所知。此时,通过邓超、王祖蓝等人的内聚焦视角展现,使观众获得比局中人都多的信息量――邓超是神秘人,王祖蓝等人不知道;观众知道李晨等人已经发现邓超身份,邓超却不知自己身份暴露――从而站在一种先知先觉的视角,欣赏众人的搞怪斗法。与此同时,观众较宽的信息范围可以创造悬念,能够预知角色所无法预期的效果,进而会为他们之后的命运如何感到紧张和期待。观众知道邓超是神秘人,他以为自己没被发觉,也知道李晨已经知道他是神秘人,以为邓超没有识破他们的诡计。他们互为悬念,而观众的悬念成了建筑在剧中悬念之上的悬念――到底哪一方技高一筹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通过视角的融合转变,使节目更加具有悬念性和紧张感,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

跌宕起伏的悬念建构

大卫・波德维尔认为悬念是对期待满足的延迟,即将期待的事物搁浅,使愿望迟迟得不到满足。悬念一方面吸引观众的观看兴趣,一方面又使节目本身变得张弛有度。悬念是故事得以发展的动力,有悬念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影视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一次次设置悬念引领观众的期待,和打破期待引起新的悬念而吸引观众看下去。《跑男》就是充分利用悬念设置的技巧,使节目中充满集中而密集的悬念,抓住观众的心一起参与剧情的发展,吸引观众时刻保持“入戏”的状态。

《跑男》中的悬念大多是叙述者利用信息延宕造成的。如每期节目都会设置一个终极大奖,成为节目的总体悬念。参与者要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决出胜负来赢得最后的奖项,这个大悬念要直到节目最后才能揭晓答案。所有的环节设置和人物行动都是围绕这个大悬念展开的。它的存在使整个故事的框架得以建构,主题得以彰显。此外,由于这个最终悬念延宕时间较长,为了增添节目趣味,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实现最终决斗前在每期节目中都设有多个小环节。每个小环节构成一个小的悬念,而所有的小悬念又统一指向最后的大悬念,就这样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小悬念接二连三地涌出,环环相扣逐步引向最终的悬念,使节目始终保持扣人心弦的紧张感。在这个过程中,矛盾冲突不断涌现,观众的期望迟迟得不到满足。“在反反复复破而又立的叙事高潮和永远达不到的叙事平衡中,出现多次间断性的高潮:目的刚被接近又被推向远处;平衡刚被恢复又遭到破坏。在恢复平衡、失去平衡、再恢复平衡;满足愿望、愿望落空、愿望再满足的交替运动中,用一系列间断性的小高潮推向最终的大高潮。”①在戏剧化的冲突和悬念的带领下,观众始终保持“入戏”的状态。另外,节目每个小环节的游戏过程中也存在着其他的悬念,这些悬念的产生更多的是依赖于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应用,掌握观众急于寻求结果的心理,通过信息抑制、慢镜头回放、重复蒙太奇等方法放慢叙事节奏和延缓故事进程进而建构叙事悬念。如最后一期杨颖和王宝强的对决,镜头没有立即告诉观众到底是谁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是延缓了答案揭晓的时间,让二人回到休息室面对众人,通过转身的方式让观众自己看到最终的结果,延长了观众的期待感和紧张感。以及李晨与金钟国的撕名牌对决、王祖蓝起跳抓单杠等场景多次利用慢镜头回放等镜头语言方式延缓悬念揭晓的时间。

上一篇: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作用 下一篇:家长也要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