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清代皇家出版社

时间:2022-08-23 10:02:55

直播李自成登基 围观康熙抓鳌拜

有人说:“明人好刻书,而最不知刻书。”这是因为明廷刻书由司礼监把持,文化较低的宦官所刻书校勘错误很多,而武英殿刊刻的书籍,多为高级翰林所为,因此校勘极其精湛,也就是藏书家视为至宝的“殿本”。

故宫博物院表示,今后午门、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在内的三角区域将成为展览场所,以此把观众拉到展厅里面,而不是让观众光看建筑。紫禁城东侧的文华殿和西侧的武英殿,左右对称,遥相呼应,构成了以三大殿为中心区左辅右弼的完整格局。由于过去常年处在封闭状态,近几年逐渐开放的文华、武英两组建筑群绝对算得上故宫的新面孔。

武英殿建筑组群周围绕以红墙,东西宽70米, 南北长100米,占地面积略小于文华殿。其正门武英门开在南墙正中,内金水河从门前蜿蜒流过,河上跨有石桥3座。正殿武英殿与后殿敬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殿前月台开阔,有御路与武英门相连。正殿前东配殿是凝道殿,西配殿是焕章殿。后殿东有恒寿斋,西为浴德堂。武英殿周围环境幽雅,内金水河三面环绕,东侧之断虹桥雕刻精美为禁城之冠。桥南北地势开阔植有古槐俗称“十八槐”。

武英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为皇帝斋戒和召见大臣之地,后改在文华殿举行。殿后的群房,曾作宫廷画师作画的场所,今天已经不存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皇帝下诏修缮武英殿,所需银两由节慎库内支出,择期兴工,并遣官祭告。崇祯五年(1632年),皇后寿诞,命妇们赴武英殿朝贺行礼。

见证明清鼎革,大火中的幸存者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中午,李自成由德胜门入城,经承天门(清改天安门)进宫,以武英殿为办公处。大顺军将领一入京城,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在锦绣荣华上。将领们整天追索银钱,宴舞享乐,丞相牛金星坐着大轿,遍请同乡,晒富贵。

不久,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消息传至北京,李自成表达了对乡土的足够眷恋:“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他命工匠将搜罗到的大批金银器皿铸成金银锭,征发骡马运往西安。5月17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召集军事会议,拟派大将刘宗敏出征山海关。刘竟顶撞说,“响马拜响马”,凭什么我听你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李自成无奈,只好率队亲征。刘宗敏不好再推托,又傲慢地说,吴三桂有什么了不起,我到之后,只用靴尖就轻轻踢死他!

5月27日晨,吴、李两军在山海关北侧一片石恶战,至午,吴军渐难支撑。大风突起,扬尘蔽天,多尔衮乘势命八旗骑兵冲锋陷阵,大顺军溃败,刘宗敏负伤。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

5月31日,李自成回到京城,组织兵马在京郊拦截吴、清联军,又遭大败,刘宗敏再负重伤。李自成怒杀吴三桂之父吴襄等家人38口。

6月3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典礼,做了一天大顺皇帝,封妻高氏为皇后,派丞相牛金星至天坛代为祭天。入夜,李自成下令放火烧宫,6月4日凌晨,大顺军退出北京,经山西撤往西安。大火中,武英殿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宫殿。

6月6日,明朝百官传闻吴三桂保护崇祯太子回京即位,遂带领銮驾仪仗,齐集朝阳门跪接。不料迎来的却是清军马队,为首是多尔衮。明朝百官顺势请多尔衮乘坐龙轿,抬入武英殿。7月1日,多尔衮在武英殿陈奏明朝仪仗鼓乐,接受明朝百官拜贺,行使摄政王大权,传令归顺的官员皆升官一级。7月14日,多尔衮在武英殿决定迁都北京,派官员去沈阳迎接顺治帝。10月19日,顺治帝由其母孝庄太后陪伴抵京,住进武英殿。

1645年6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乡兵袭杀。顺治帝闻讯,在武英殿举办了盛大的庆贺仪式。顺治帝在武英殿一直住到1646年1月27日,才搬往重建后的位育宫(即今保和殿)。

少年康熙擒鳌拜

清初对皇宫内被烧毁的各处宫殿,陆续进行了重建。顺治皇帝后来搬入重建后的位育宫居住长达10年之久,康熙8岁即位之后,也在保和殿(位育宫)住了8年。

1669年2月,因开工重建太和殿,康熙之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下旨,保和殿与中和殿、太和殿一样,是办理朝政、举行典礼的地方,不宜用寝宫,应将乾清宫加以修理,供皇帝居住。修理期间,康熙暂在武英殿居住和办公。

此时的康熙,虽然已经亲政,但权臣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朝政大事,皆先在自己府中,与兄弟子侄和亲信党羽计议决定后,再强迫康熙批准。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但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不露声色,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

1669年6月14日,是鳌拜照例要进武英殿奏事的日子。一大早,康熙召集这群亲信侍卫,问:“你们都是朕的亲信手足,你们是怕朕?还是怕鳌拜?”众侍卫齐声答道:“怕皇上!”康熙对众侍卫数说了鳌拜的种种罪恶,要他们在鳌拜进见时,当场擒拿。鳌拜虽然气焰熏天,但进殿面君时,按制度也不能随带保镖,面对一大群有康熙撑腰的生龙活虎般的少年侍卫,只能束手被擒。

擒住鳌拜之后,康熙火速命令效忠自己的官员们将其党羽一网打尽,后于6月26日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官员们拟定将鳌拜及儿子、兄弟革职斩首,妻子、孙辈收为官奴,家产罚没。康熙下旨,“念鳌拜效力年久,不忍加诛,着革职,籍没拘禁”。鳌拜于当年囚死于狱中。

同年12月,乾清宫修理完工,康熙由武英殿迁居乾清宫。

印刷《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被铸为铜钱

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武英殿修书处,专司刊刻书籍。武英殿正式成为清代的“宫廷出版社”。武英殿刻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为历代宫廷刻书所不及。有人说:“明人好刻书,而最不知刻书。”这是因为明廷刻书由司礼监把持,文化较低的宦官所刻书校勘错误很多,而武英殿刊刻的书籍,多为高级翰林所为,因此校勘极其精湛,也就是藏书家视为至宝的“殿本”。

康熙一朝刻书多采用精致的棉连纸,坚韧洁白。字体上采用仿宋字,也称方体字;或采用软体字,又称楷体字。所刻书版虽然杂出众手但整齐划一,字体挺秀公正,秀丽洒脱。康熙时期,除刻木版印刷外,后来还制造了一批铜活字,排版印制了大批书籍,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就是铜活字排印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陈梦雷独立编撰的一部大型书籍进呈皇帝御览。康熙皇帝很高兴,下令再加完善。十年后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再次进呈康熙皇帝御览之后,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命武英殿以铜活字印行, 至雍正四年完成,共计印行了64部。

然而,这批铜活字却没有保留下来。因为偷盗等原因铜字逐渐减少,恰逢乾隆初年,京城缺铜钱,管事的官员害怕上面知道了追查,便乘机上奏把铜活字铸成铜钱。此后,武英殿只有木刻字了,《四库全书》编成后,雕枣木活字排印了120余种书籍,命名为“聚珍版”,但质量已逊于铜活字。武英殿修书处不仅编辑刊印了大量清朝编纂的书籍而且还校刊了大量古籍。嘉庆时期武英殿修书处已少有作为趋向衰落。同治、光绪时期,则多用铅字排印,至此武英殿刊印书籍名存实亡。

武英殿修书处的缮校、刊刻、装潢等活动,集中于西配殿焕章殿、东北角之恒寿斋、西北平台之上的浴德堂及周围廊房等处。此外,武英殿的主要殿堂即武英、敬思二殿面积宏阔,多用于藏书,收藏数量最多时达到数万册,还有刻书板片数万块。东房凝道殿也曾收贮过“四库”存目等书9000余种。因此,武英殿又曾是清宫最大的书库。

同治年间毁于小小的香头

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修书处所,在同治八年(1869 年)7月28日夜间被一场大火烧毁。现今我们看到的武英殿的大部分建筑是焚毁当年重建的。

当日夜晚,武英殿东库房内突然起火,火势蔓延到宫门、前殿、后殿等处。内务府大臣瑞常等带领值班人员及救火班官兵近4000人全力扑救。直至29日17时方将大火扑灭。共烧毁宫门5间、前殿5间、东配殿5间、后殿5间、浴德堂正殿6间、东小库房5间、南小库房6间共计房37 间。所幸管理官员会同步军统领督率兵役赶紧扑灭,才保住了西配殿及附近各处建筑,与之比邻的咸安宫等处未被殃及。这是自嘉庆二年(1797 年)10月乾清宫失火后,紫禁城内发生的又一次大火。

同治皇帝对此感到十分震惊,责令内务府务必查明此事。内务府大臣瑞常等领旨后,当即将值班官员、守卫、当差匠役人等一并解送慎刑司,逐一隔别审问。历经一个多月的反复审讯、调查,最终搞清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原来这场火灾是由当差匠役吸烟用火不慎引起的。

修书处“装潢作”位于武英殿东南厢房,负责各种书籍的装潢、托裱、修补、界划等事宜。南部两间厢房是匠役装潢书籍之处,屋内前檐靠窗摆着两个小案,案下堆积碎纸等杂物。7月28日,匠役成玉、德山随司匠清连在屋内装潢书籍。因他们都吸烟,便在屋内点了一根香。当日日落时分,临近下班时,清连令成玉将香火浸灭。成玉拿着茶杯里的剩茶浸灭香,也没看清香火灭了没有,随手将其掷放在靠窗的小案上。清连、德山二人也未留意,三人便一同出屋锁门,各回各家。结果,未灭的残香点燃了案下堆积碎纸引起火灾。而值班的八旗兵丁富喜对屋内发生的事一无所知,锁上角门后便回屋歇息。第二天凌晨,兼管郎中松泉发现火情,跑去叫八旗兵丁,此时只见装潢作屋内火势猛烈,扑救不及,以至延烧到武英殿大部。

在调查起火原因时,内务府诸大臣又发现了一件违纪的事,那就是当日值班的八旗兵丁还有永福、松寿、福山、恒贵4人,这四人当晚全部“翘班”,委托八旗兵丁富喜一人代替,均不在现场。还有一名值班拨什库中山误班未到,也不在现场。当晚值宿其他几名负责人明知道富喜一人给四个人代班,也没有阻止或告发。

在查清失火原因后,内务府对有关司员先行交部严议。肇事者匠役成玉革去匠役,依失火延烧宫阙律,拟绞监候,将其锁送刑部。其他相关责任人丢官、降职、挨鞭子……管理武英殿事务的孚郡王奕惠、惠郡王奕详等大臣也被降二级留任。然而,武英殿所藏的书籍、书版惨遭毁灭,躲过了明清战火的武英殿躲不过一个小小的香头,实在让人郁闷。

揭开故宫大修的序幕

1902年,武英殿又维修过一次。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武英殿被作为贵宾接待处。

1913年,内务部一位名叫金城的官员向内务总长朱启铃建议:仿效法国卢浮宫的先例将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遗留文物运到由内务部管理的紫禁城前朝, 建立收藏、展示皇家艺术品的古物陈列所, 并自告奋勇为古物陈列所起草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他的建议既能使紫禁城前朝不再因闲置而遭人觑,又能为承德和沈阳的运京文物解决保存、展示场所,且与内务部1912年10月为防止国内文物流失海外而建议筹设古物保存所的思路一致,可谓一举三得,因此深受朱启铃的赞赏。

民国政府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内务府经过谈判达成协议,承德和沈阳两地遗留文物,除小部分由逊清皇室取走外,大部分“由民国政府备价收归国有”并运京保存、展出。于是,双方从1913年11月起,历时近一年,分7次将承德避暑山庄的119500余件文物运到北京。又从1914年1月起,历时2月,分6次将沈阳故宫的114600余件文物运到北京。按照古玩商家的估价,两地运京文物共值3511476元。

1914年3月,武英殿开始维修,5月在武英殿安装了紫禁城内的第一部电话。7月在西华门内堆放的木材不慎失火,幸被及时扑灭,随后在武英殿安装了自来水系统以改善消防条件。当年10月10日,在武英殿改建工程尚未完全竣工时,古物陈列所正式对外开放。也许展品实在太多,时间仓促来不及做更细的布置,以至于鲁迅在10月24日的日记中不满地记载“如古董店耳”。这是500年皇宫禁地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大门。

抗战前期,古物陈列所文物南迁,从此武英殿就一直处于封闭状态。2002年10月17日, 故宫博物院对外界宣布:武英殿建筑群修缮工程正式开工, 以此为标志, 揭开了故宫大修的序幕。2004年底, 历时两年多的工程已全面竣工,这组修葺一新的宫殿建筑被辟为书画展馆,正式向游人开放。

上一篇:故宫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战地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