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教材人参功效差异探讨中药功效认定

时间:2022-08-23 09:57:42

从不同教材人参功效差异探讨中药功效认定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中医药教材和书籍,发现高鹏翔主编的第八版《中医学》对中药人参功效的描述和功效认定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中药功效的认定与论述所应遵循原则,我们提出教材对中药的功效认定应该符合全面、系统、准确和表述规范化的特征。

关键词:教材;人参;中药;功效

由于教学上的需要,最近我们阅读了高鹏翔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的教材《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并参阅了一些相关的中医药教材和书籍,发现这本教材关于人参功效的表述与传统公认的功效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功效。在此,我们特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并探讨中药功效认定的一些原则。

关于人参的功效,不同版本的中医药教材和书籍表述如下:

高鹏翔主编的第八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摄血、益气促脾、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 [1]。

郑守曾主编的第五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2]

凌一揆主编的第一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医学类专业用.上海科技出版社):“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3]

高学编的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化教材《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 [4]。

江苏新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大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版):“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5]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增智” [6]。

纵观以上不同版本的中医药学教材、词典及药典中对人参功效的描述,我们发现高鹏翔主编的《中医学》对人参功效的描述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差异:一是认同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固脱、补脾肺、生津养血、安神增智”等功效,但语言表述明显不同;二是新增加了“益气活血、益气摄血”两个功能。

对于高鹏翔主编的《中医学》中所出现的这些差异,我们查阅了历代的有关文献和当代著名的中药典籍,并参考中药功效认定所应该遵循的普遍原则,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非常值得商讨。

首先,新增加的“益气活血、益气摄血”两个功能,缺乏历代文献、临床疗效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支持。把间接功效当作直接功效,违背了人参功效认定业界所达成的普遍共识。

《神农本草经》是公认的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成书于汉代,至今已两千年左右。它反映了秦汉时期最高的药学成就。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奠定中医药理论体系基础的两部巨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即成书于此时期。《神农本草经》里人参功效的记载为:“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其对人参功效的叙述没有“益气活血、益气摄血”这一类提法或相关内容。一千多年后的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举世公认的又一部本草学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关于人参的功效,它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在“主治”一栏中写到:“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治疗女子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产后诸症”。在此,李时珍认同了《神农本草经》上关于人参功效的描述,并没有提出新的功效,仅仅在人参的主治范围上作了进一步界定与拓展。

在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是现代中药研究的经典之作,它们汇总了前人及当代中药研究的成果。关于人参的功效,最新版本的《药典》(2010版)以及《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已如前所述。《全国中草药汇编》的记载为“补气、固脱、生津、安神、增智。”[7]这些记载与《药典》和《中药大辞典》基本一致。亦没有提及“活血摄血”等功效。

高鹏翔主编的《中医学》给人参增加的“益气活血、益气摄血”这两个功效,我们考虑其可能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编写者个人的用药经验及体会;另一个是把人参的间接作用(或间接功效)当作了人参的功效。中医认为,气具有“推动、固摄”等作用。在气与血的关系上,气可以推动血的运行,并统摄血于脉中而不溢出于脉外。气虚时,即可能出现瘀血、出血等情况。此时,用人参补气,便可以起到推动血液运行和固摄血液不外溢的间接作用。这里人参的“活血、摄血”作用,只是补气的间接效果,而非其直接作用。根据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关于中药功效认定与论述的原则:间接功效一般不列入“功效”项内[8]。所以,根据功效认定业界所达成的共识,“益气活血、益气摄血”这项功能不应列入人参功效一栏里面。

其次,人参功效的表述上违背了中药功效认定和表述所应该遵循的“用语力求规范,直接功效和间接功效泾渭分明”等原则。

高鹏翔主编的《中医学》在人参功效的认定和论述上,除了“大补元气”之外,还在其它功效之前加上“益气”二字,把人参功效描述为“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摄血、益气促脾、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益气”本就是人参功效之一,即大补元气。从文字上分析,连续在多个功效前缀加“益气”二字,是指这些功能与“益气”功能分不开,两者有因果关系;这样的“因果关系”会使人误认为“健脾、补肺、安神、生津”这些功效是“益气”的结果,是人参的间接功效,并不是人参的直接功效。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认为中药功效的认定与论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功效认定应药物的临床疗效为基础;二是功效认定时应充分考虑到方药配伍的情况;三是功效不宜与应用相混淆;四是功效表述上应力求直接功效与间接功效泾渭分明,间接功效尽可能不列入“功效”项目之内;同时表述语言应力求规范[8]。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认为高鹏翔主编的《中医学》将人参功效描述为 “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摄血、益气健脾、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的表述是不妥当的。

教材,亦即教科书,是供教学用的核心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一般不是原始研究成果,而是对某学科现有的知识、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较少作出新的探索或提出一家之言。教科书在材料的筛选、概念的解释、不同观点或学派的介绍以及学科知识的综合归纳、分析论证和结论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一些有争议的或者纯属一家之言的见解、意见,不应该列入教材的内容。作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的《中医学》,我们建议人参的功效应该参照《药典》等当代中药的经典著作,表述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增智。”

参考文献:

[1] 高鹏翔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M].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2~183.

[2] 郑守曾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的教材中医学[M].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7~208.

[3] 凌一揆主编,颜正华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M].第一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09~210.

[4] 高学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M].第二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24~425.

[5]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2~33.

[6] 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第一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7] 全国中草药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M]. (卷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8~13

[8]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62.

上一篇:我的独一无二 下一篇:山里走出来的梦女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