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与研究

时间:2022-08-23 08:49:55

试析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与研究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作为老师,只有认真学习课改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语文作为初中一门重要基础课,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语文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学,在实践中勇于尝试和探索,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以下是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和研究。

一、优化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办公环境,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答案,拓展个人思维,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后,就能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到了正式上课时,学生就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能简单说说自己的认识,不至于显得很尴尬。所提出的问题应让多个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分享学习成果,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就会被调动起来。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即便个别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也会不自觉地跟随其它同学完成预习任务。

二、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堂课都保持积极的活力。例如,在教学《女娲造人》这一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新课,如:“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由于古代的科学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落后,不能对此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产生了‘人是神创造的’这一传说。”听了老师的故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积极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又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问题:“《山海经》是我国一部伟大的著作,但阿长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女工,作者为什么要将《山海经》与阿长联系在一起呢?在作者眼中,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学习兴趣自然大大提高。由此可见,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不但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进行灵活调控,引发学生响应、共鸣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封闭和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开放式教学,只有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才能真正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之后,要求学生以“雨”为题材,完成语篇训练。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将这个训练改在雨后进行吗?这样我们可以在下雨天出去听雨、看雨、感受雨,相信通过我们的认真观察与体会,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这一具有创意性的建议,得到了全班学生的响应,事实证明,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灵活调控,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还可以促使学生写出更加生动、更加真切的文章。

四、注重课堂结尾设计,再次掀起教学高潮

如果将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比作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课堂结尾就是散文的高潮,也是散文的点睛之笔,通过课堂小结,不但可以总结本节重点,也可以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和延伸。对于课堂总结,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回顾式

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对整篇文章进行内容回顾,总结课程要点与重点,鼓励学生自主回想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整节课的把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临近教学尾声,可以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本文的感受,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例如,在教学《地下森林断想》后,要求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感受与体会,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又一次高潮。

3、设疑式

对于经典的、百读不厌的作品,其深刻的内涵并不是利用一节课就能完全吃透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结合文章内容,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挖掘课文内容,找出内在深意。例如,在教学《狼》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结尾时让学生思考:“如果顾野没有麦场,结果又会怎样呢?请设计一下当时的情景。”经过这一问题的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出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领会了文章内涵。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时刻谨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大伟等人编著.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 郭小红.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4)

上一篇:南非发现世界最古老民族 已有超10万年历史 等 下一篇:新课程环境下数学教学 应该注重提高学习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