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理念 淡化学科界限

时间:2022-08-23 08:36:26

提升教学理念 淡化学科界限

摘要 本文概括总结了我校多年来基础医学的药理、病理、微生物、免疫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横向教学联系,其中临床药理学和临床检验学应用较多。自从广泛采用问题讨论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以来,上述各学科已初步取得教学成效,并发表教学论文10多篇,协作编写参考教材3部,为我校今后教学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教学理念 学科界限 PBL教学法

众所周知,社会进步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这是颠破不了的辨证关系和真理。毫无疑问,要想发展科技,首先就要落实教育,因为教育是提升人类文化素质的基石。为此,我们仅就如何当好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与同道进行交流与磋商。

一、明确教学理念,寻求教学相关规律,是教与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在长期传授知识技能实践中,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具体表现,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与学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书是主要矛盾,也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毫无疑问,只有老师把书教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学好;相反地,老师教书教的再好,如果学生不认真学,其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因此学生学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教学的另一侧面。无疑,两者不但存在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且将产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与学还存在相关关系,甚至有着量效的回归关系,即教师为自变量(X变量)和学生为应变量(Y变量)的相关关系;如果X变了,Y也随之改变。当然,二者的关系一定为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不可能存在。在教师之间,由于教学水平的不同,其相关系数(r)和/或回归系数(b)也随之改变;如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显著性差异。因此,相关与回归也是完全等价的,并且可以互换。由于教与学两个变量存在相关与回归关系,因此,教学进程才会和谐统一。

二、如何把书教好,是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在国家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培养大批“白衣天使”,实现WHO阿拉木图宣言提出的“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医学战线上的教师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一)贯彻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实践表明,大纲是教学的策略或方针,它涵盖重点(掌握)、次重点(熟悉)以及一般(了解)等部分,同时它也是教师命题的依据。要一丝不苟地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课时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抓了芝麻丢西瓜,只有这样教学大纲才能体现纲举目张的内涵。因此,我们在统一编写全国教材的同时,接踵而来的就是编写教学大纲了。

为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则必须落实教学计划,因为教学计划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计划不但是上级督导检查或开展教学评比活动的依托,而且也是教师本身自我或相互评估的重要根据,是提升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为此药理学教研组的教师编写了《药理学纲要》及《药理学仿真试题精选》(已正式出版)供开展PBL教学的师生在小组讨论时参考。经过几个学期的应用与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提高,思维推理能力得到改善。所以不但受到师生的认可,而且得到中大、南大相关学科老师的好评。

(二)突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三位一体的纵向联系,是医学教学的法宝。

在医学教学实践中,体现基础、临床、预防纵向联系最密切的实例莫过于传染病学。因为,在传染病学各论中的每一疾病编写顺序和内容,均有规律性的涵盖除定义之外的病原与流病、病理与病解、临床与检验、诊断和鉴别以及治疗和预防十大部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把病理与药理、微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学科和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有机地纵向联系起来。至此,教师如果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善于承上启下地有机衔接,灵活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何愁教师讲不好,学生不爱学呢!为了开展PBL教学法研究,我们基础医学教研室的病理与药理、微生物与临床检验的几位教师分别与附属医院临床各科授课医师组合在一起,共同编写了供学生小组讨论的临床病例。经过多年应用, PBL教学确实加深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我们基础学科老师分别在有关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10多篇,与他校协作编写参考教材3部[1-8],不但得到中山和南方医科大学的肯定,而且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

(三)强化学科内部同系统疾病之间的横向联合,寻找规律,对比鉴别,是医学教学的锐利武器。

包括传染病学在内的临床各科教材,其编写方式大同小异,要么从病原学分类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顺序入手,要么按人体系统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进行编写。毫无疑问,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并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的教师,就可从中找出同系疾病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进行鉴别诊断。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临床的积极性,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鉴别诊断的能力,最终达到理论、技能双丰收。例如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对特殊人群的用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因入果”的推导,更加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对临床药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如在讲授休克的临床用药时,先举一休克的病例,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病理生理等知识,分析休克的本质,如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以及休克的临床表现。进而阐述抢救原则和如何正确选药,以尽快纠正微循环障碍,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等。这种应用适当病例穿插教学中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课堂上进行逻辑思维推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校教务科每学年还专门举办二期由聘任教授讲解,师生(含附院医护人员)共同参加的专题讲座。如《抗生素合理应用》、《药物不良反应》、《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这样就把PBL教学法灵活应用到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既淡化了学科界限,又激发了师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提升了教学实效。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能力的可靠手段。

国内外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病例为核心的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及问题讨论式(PBL)等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逻辑思维推理;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学习理念的认识,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我校组织生理、病理与药理、临床检验与预防医学的教师和聘任的相关学科教授密切合作,每学期坚持开展示范教学和落实听课评估制度,每隔2—3年举办1次教学研讨会。这样不但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升华,而且把PBL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推广到基础、临床和预防各门学科之中。3年来共发表PBL教学论文5篇,真正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全面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三、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是教师时刻坚持的原则。

古代医学家医德传承教育指出,德为“立身之本,建业之根,管理之道,境界之源”。由此说明,进行医学道德教育,不但对“准医生”的学生有其重要意义,而且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谈等,在学生中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此同时,在国外教育史上,同样也强调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因为医德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临床行为规范的准则。要纠正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承,而轻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教师不要只顾及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与不足,我校每位教师均兼任班主任工作,我们称之为“双肩挑”老师。他们不但狠抓学习,认真备课,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生活,与其促膝谈心。如定期召开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贯彻落实各种奖罚评优制度等。因此学生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了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三年来我校分别在中山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协作办学的综合评价中双双评为优秀。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良好伦理道德素质;提高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与时共进”的社会氛围;同时使学生自觉养成“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道德规范;不断潜移默化,以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晓茵, 魏平,谭名斐,等.临床药理学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58-1160.

[2].林晓茵,王秉文.在药理学教学中导入问题教学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721-722

[3].林晓茵,谭名斐.药理学教学技巧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54-55

[4].林进国,刘甘泉, 魏润民.启发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93-695

[6].林进国.浅谈卫生学校教师的教学个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6,(10):137-139

[7].马志义,林晓茵,魏平,等.药理学纲要(第3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8].马志义,焦夏玲,林晓茵,等.药理学仿真试题精选(第2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上一篇:温馨助产护理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下一篇:医患沟通在外科学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