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激发灵感

时间:2022-08-23 07:17:33

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激发灵感

编辑工作,大部分时间是组版编发稿件,下基层走一线的机会相对较少,编辑如何体现“走转改”?《安阳日报》“民生网事”依靠群众办报,给群众腾出版面,让群众发言,与群众实现零距离对接,以此形成独特“版风”。

在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交叉处的高速公路桥下,路面出现S个大坑,最大的直径超过1米,深达30厘米,给过往行人造成极大不便。由于地处桥下,属“三不管”地带,群众反映多年无人理睬,《安阳日报》“民生网事”版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并持续跟踪,最终得以解决。

这虽然是一件普通小事,但对《安阳日报》“民生网事”的编辑来说有着深深的启示:版面离百姓越近,越有读者。版面越朴实,百姓越爱看。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编发报道,新闻的亲和力、贴近性才能充分体现,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让版面离百姓更近些,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反映民意诉求,使主流媒体更好地承担起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和理顺社会情绪的职责;使党报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安阳日报》专题新闻部的编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留出版面让群众发言

长期以来,记者和通讯员稿件占据报纸版面主导地位,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声音偏少。就拿《安阳日报》专题新闻部的版面为例,多为焦点、记忆、时评、理论等专版。

在“走转改”活动中,专题新闻部编辑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虽然编辑常常坐在编辑部里,不能用更多的时间走基层,但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电话,通过稿件与群众实现零距离接触,让版面更多地反映基层之声、百姓之声,让群众所思、所想、所急,能够真实呈现在党报上。

这一设想,得到社长申朝明的支持。于是我们在《安阳日报》“民生网事”专版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以社会层面的民生为切入点,在与网民的互动中反映社情民意;在穿越表象,把潜藏在事件、现象背后的深层价值奉献给读者实施舆论监督;在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新闻中服务一方百姓;在去伪存真、抽丝剥茧中引导舆论,使版面成为群众的舆论之窗。

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位职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年,这家公司不给他签订劳动合同,合法吗?如何办?我们将他的诉求见诸报端,安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当即答复。这件事虽小,但提高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解难答疑。有位姓李的村民,是安阳县蒋村乡灵药村的一个沼气池建造户,当时建造沼气池时乡政府承诺每户补助300元钱,可是3年过去了,至今未给其兑现,不知道是乡政府变卦了,还是有人把补助款给领走了。“民生网事”刊登李姓村民的来信后,经查,当时村里统计沼气户时漏报了李某,村里见到报道后很快给其兑现了补助。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这个公厕太呛人》《种大棚蔬菜有什么政策》《随意抬高地基村内如何排水》《农村医疗保险一年应缴纳多少费用》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

“民生网事”都格外重视,如实刊登群众呼声。

“民意直通车”“市民留言板”“焦点博客”“网友贴图”等栏目采取灵活互动的手段,集纳网友对安阳市城市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声音和图片,实现了报网互动。有“米”不愁做成饭

2011年5月创办“民生网事”专版之初,大家最担心的是基层群众来稿。担心无“米”下锅。

针对“米”源,我们着重开拓了几个渠道。

一是靠网站广泛联系群众。本报承办安阳市委的门户网站安阳网,通过此网站,大张旗鼓地宣传“民生网事”专版,吸引论坛网友关注专版,为专版撰稿,为本地发展建言。

二是与市政府行政便民网联手。行政便民网拥有市长热线、市长信箱、连线政府等资源,在百姓心中已拥有“代市长”的地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他们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中给“民生网事”提供了充足的“米”源。

三是报社设立了“民生网事”电子信箱,开辟了“民生网事”微博,每逢遇到重要专题报道,让群众热议。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成为民众通向“民生网事”专版的“直通车”。

针对一些群众发来的“缺胳膊少腿”的稿件,编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置之不理,淘汰出局,而是针对文中的亮点,请作者补充完善内容,或根据群众提供的材料进行后期精加工见报。

“民生网事”专版的创办依靠的是庞大的网友群体,在网友们上传的海量信息和建议中不乏真知灼见,编辑们特别留意那些热心社会公益、经常建言献策的网友,想方设法与他们建立联系,使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从而成为报纸的民生报道员。

在安阳市行政便民网上有位叫“安阳布衣”的网友发帖量大,粉丝众多,关注的内容也多是城市建设、交通出行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一天,“安阳布衣”上传一个“建议对文峰立交桥进行改造形成立体交通”的帖子,建议花费少量代价,将安阳市连接铁东、铁西两个区域的主干道打造成立体式交通,解决目前立交桥周边几条道路交通拥堵的“老大难”问题。

经过精心策划修改,这位网友的建议在“民生网事”专版重要位置刊出,引起多方关注。安阳市交警支队发来信函。还引起了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

找准为民服务的坐标

为了让版面离百姓更近些,事件跟踪落地有音,“民生网事”专版80%以上版面内容从网友发帖中选取。编辑增加了大量案头工作,如对网友反映事实和单位名称等进行核实,对行文不通的文字理顺、订正。遇有表述不清、背景情况盘根错节的网友发帖,派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民生网事”专版开设的网事聚集、焦点博客、政策解读等栏目以一问一答形式编排,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描述,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老百姓身边事,体现了短平快的报道风格,成为党报园地中最贴近百姓的版面。

看似琐碎的民生小事,大家件件都当成大事来办。这期版面刊出的问题,下期就会出现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答复和时限。编辑们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监督每一件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落实。

“民生网事”专版开办以来报道中披露的问题,90%以上得到解决,从而在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口碑。

俗话说“众口难调”。办报也不例外,我们面对的是各个层次的读者群。在“民生网事”专版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也感到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如何把贴近民生与舆论引导更好地结合,与树立政府公信力更好地结合.让领导干部也参与到跟群众的互动中来,使专版不仅是群众的园地,也成为领导干部察民情、解民陇的阵地。

办好“民生网事”专版的得失让我们感受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虽然编辑不能经常下基层,但也可以用创新的形式与群众密切联系,转变作风,改变“版风”,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媒体公信力。编辑更应增强主动性,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激发灵感,在转作风中澡求出路,在改“版风”上实现超越。(作者单位:安阳日报社)

上一篇:“撤掉电子版”能拯救纸媒吗? 下一篇:透过荷赛谈摄影和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