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检课 第7期

时间:2022-08-23 06:31:43

[摘要]针对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缺失的问题,提出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为平台开展大学生学术规范训练的方案。利用“学术研讨会”这一活动形式,将文献检索、资料利用、学术规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串接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用结合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学术规范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文检课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学术规范训练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程教学 学术研讨会 学术规范训练

[分类号]G252 G642

学术规范是人们在从事学术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早在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一书中就写道,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然而,当今的大学,这一培养学者与人材的摇篮,毫不例外地受到学术腐败之风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学术失范现象。王林2005年曾对某高校当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127名随机受访的研究生中,24.4%的人曾有把别人的论文拼凑包装成自己论文的行为;13.4%的人有伪造或篡改试验数据的行为;10.2%和21.3%的人分别有请人论文或自己代他人写论文的行为;15%的人在未参与工作的论文中有署名的行为;更有28.4%的人容许未参与论文工作的同学署名。还有的研究生因学位论文存在抄袭与剽窃行为而被取消学位。学生学术失范行为越来越多,说明了学生对学术规范普遍缺乏了解。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也认为,多数科研不端行为源于学术规范基本训练不够。他说“从一开始就要对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告诉他们怎样的‘引注格式’是正确的,怎样的引述是不能做的。”但到目前为止,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科学道德课程,也没有很好地重视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普及学术规范。

面向大学生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简称“文检课”)是一门讲授资料查找与利用方法的课程,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的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他人成果的利用等问题,故作者将文检课作为一个平台对大学生的学术规范进行训练,以弥补大学教育在这一方面的缺失。通过组织学生举办“学术研讨会”(简称“研讨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学用结合的环境,引导学生对学术规范等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

1 文检课中的“研讨会”

1.1 性质与目标

研讨会是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常见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主题明确,参会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处于相近的层次,彼此在学术地位上是对等的,互动性较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强调质疑、批判、争论。笔者力图通过文检课中的研讨会活动实现以下三个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并熟悉研讨会这一常见的学术交流形式;②通过适当地介绍与引导,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术规范及版权法,学生就学术规范和版权法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究,通过研讨会上不同观点的交流,以加深理解,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③使学生在“真实”的研究活动中掌握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的方法。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将科学研究归纳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开始,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参加研讨会不过是研究活动的末端,学生在参加研讨会之前,需要从选题开始,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收集资料寻找答案,撰写论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来加深对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规范的认识。

1.2 课程设计

1.2.1 确定讨论专题 笔者围绕学术规范和版权法两个主题设计了以下5个讨论专题:①作者:作者的定义,作者的责任,作者应遵循的学术规范,论文写作规范,合作作者的定义,论文署名规范,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②他人成果的引用:参考文献的作用,参考文献的选择与引用原则,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③同行评议:同行评议的作用,评审者的行为规范,同行评议的常见问题;④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学术造假,抄袭与剽窃的定义,一稿多投,重复投稿,挂名作者;⑤版权法:作品的定义,学位论文的版权属性分析,学位论文资源利用中的版权问题,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是什么?导师能署名发表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吗?等等。

以上问题均来源于研究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它们涵盖了学术规范和版权法的主要方面,作为选题线索供学生参考,这样既给学生选题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以保证研讨内容的多样性,又不至于使讨论漫无边际。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使他们在寻找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就得到训练。鼓励合作研究,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合作研究的意义,了解合作者应有的行为规范。

1.2.2 收集资料及撰写论文 收集资料及撰写论文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资料利用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时间为4周左右。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阅读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及版权法全文,了解相关内容;然后确定研究课题,利用课堂所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及因特网中收集资料,筛选文献,拟定阅读清单,精读重要文献,提取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运用“摘录一主题标引一素材分类及取名”三步法来收集整理素材。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将其撰写成课程小论文。

1.2.3 分组研讨 课程研讨会按照规范的学术研讨会流程进行,即报告人发言,评论人评论,与会者提问,最终就某一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以取得共识。具体做法是:①确定研讨会分组场次。首先对学生选题进行分类,由此确定研讨会分组场次。每个会场的主持人由同学提前选出,其任务是主持会场、宣布程序和控制时间。②宣读报告,报告人首先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经过,然后围绕选题,对相关论点和论据进行阐述(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③评论,评论人首先就论文的形式进行点评,说明论文格式及参考文献的标注是否符合规范,然后就论文的内容进行评论,包括论点是否正确,提供的论据是否充分,论文是否有价值,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④答辩。评论结束后,每一篇报告还将提供2―3分钟由他人提问。与会的同学可以提供自己了解的有关线索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然后由报告人对所提问题进行答辩。

在研讨会活动中,要求每篇论文的作者都要请班上的一位同学担任评论人,作者至少要提前一周将论文提供给评论人,以便评论人准备评论。报告人和评论人不要求一一对应。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充当三篇论文的评论人。有的同学善于提意见,可以被多位作者邀请为评论人,但不鼓励由少数几个同学包办评论。实践证明,评论人是课程研讨会中的重要角色,是研讨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它的存在加强了交流和讨论的效果。因为评论他人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只有认真读过论文,才有可能对它进行评价。为使评论更加圆满,鼓励评论人把对方的课题进行一定的研究,鼓励评论多样化。

2 教学效果分析

从学生提交的研究成果――课程小论文来看,虽然内容水平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的论文至少在形式

上是合乎规范的,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列表及文中标注;许多论文都清楚地交代了选题意义、资料分布,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文献。有些论文的水平甚至超出了预料。

如由三位大二的同学组成的小组对一稿多投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完成了题为“从‘一稿多投’看投稿规范”的小论文。他们首先从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以及因特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在资料阅读的基础上,整理并归纳出一稿多投的定义,并根据版权法对一稿多投的行为进行了界定。然后从2009年浙江大学的贺海波事件人手,进一步分析了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人力物力的浪费、虚假的学术繁荣、败坏学术风气),最后提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的对策,包括作者的投稿规范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责任。

另一位同学对学位论文资源利用中的版权问题进行了研究。他首先分析了学位论文的版权属性,在资料阅读、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归纳出学位论文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未发表的版权作品。然后就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学位论文创作的特殊性、我国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以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需要知识与信息最大限度地自由传播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作者给予培养单位免费使用许可的合理性,前提是免费使用应建立在版权法中“合理使用”的框架下。

另一组同学则对参考文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所完成的课程论文中,他们总结到:参考文献的选用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获取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以及作者严谨的学风。他们还在阅读相关文章的基础上,将参考文献的选择与引用原则归纳整理为公开性、必要性、准确性、适当性、时效性与规范性6项原则。

3 课程研讨会的教学特点

在文检课中以课程研讨会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的学术规范训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课程研讨会是一个学用结合的活动,它将资料收集与利用、学术规范三部分有机地串接起来,包含了文献检索、资料利用、论文写作以及与他人交流等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用结合的真实“场景”。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认知和掌握。通过研讨会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完整地体验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的所有环节,从中掌握文献检索与资料利用的相关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同时增强自身的文献信息意识、学术规范意识以及版权意识,使自己在步入学术道路之初就了解学术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并逐步培养恪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

3.2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研讨会为每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不管是报告人,还是评论人,或者是自由发言的同学,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深度、收集资料的广泛性、对资料的归纳乃至发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水平,都在研讨会上得到公开展示。由于是分组研讨,每个专题讨论组不超过15人,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交流与展示的机会,这使同学们都能认真对待研讨会,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研讨会的活动中。在准备论文时全体同学都十分积极,力争在研讨会上呈现最好的研究成果。总之,同学们都把研讨会看成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在撰写论文时精益求精,力争出精品。

3.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工作方式,良好的合作能使个人和集体双赢。为此我们鼓励同学合作探究。从几年来的教学统计看,通常每个班会有一半多的同学以合作方式来完成课题研究。一些同学从中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而另一些同学则品尝了合作失败的苦涩,有个别同学甚至因为合作不愉快而中途改变选题。在研讨会上,通过对合作成功经验的交流与总结,大家都一致赞同:与他人成功合作是最有收获的经历,因为合作可以极大地开阔一个人的视野,把工作推进到远远超过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程度。成功合作的关键是任务分工明确,并有合理的荣誉分配原则,包括论文署名按贡献大小排序。

3.5 让学生了解学术研讨会中的礼仪

课程研讨会严格按照正规的研讨会程序进行,使同学了解如何举行学术会议,了解研讨会中主持人的职责,报告人、评论人以及自由提问人应遵守的规范及相应的礼仪,如尊重他人、礼貌问答、控制时间,答辩的同学也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虚心接受意见,不强词夺理,不做无意义的争辩。研讨结束后,同学们感到了解学术研讨礼仪本身也是自己的收获。

4 结 语

笔者针对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缺失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文检课为平台开展学生的学术规范训练的方案,并将其付之实践。该方案在普及学术规范教育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文检课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文检课可以成为也能成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一个有效平台,经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与积累,该成果经验将可以推广应用到研究生群体中。

上一篇:基于“效率”与“公平”共生的图书馆服务能力... 下一篇:从“整理国故”看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