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知识的呈现有“惊奇”

时间:2022-08-23 05:58:05

习作知识的呈现有“惊奇”

【摘要】习作知识的呈现要有助于学生增强习作的自信与成功感。在习作的开场别开生面地铺陈知识,在习作过程的指导中悄然无痕地渗透知识,在片段讲评中简明扼要地提升知识,让习作知识呈现带给学生不同凡响的“惊奇”。

【关键词】铺陈知识;渗透知识;提升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11-02

【作者简介】梅玲,南京市上元小学(南京,211100),一级教师,南京市江宁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这样形容写作的过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笔者认为,学生感觉作文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爱它的冲动和兴趣。所以,习作教学不妨从习作知识的“呈现”入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让习作知识的呈现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奇”,学生就能在兴趣盎然中乐于表达,享受“习”的快乐。

一、“惊奇”的开场:别开生面的铺陈

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往往是从无畏开始的,一旦不怕了,也就开始熟悉,甚至喜欢了。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的引入不仅要积淀学生的情感基础,而且应为随后的习作知识的渗透做好前期准备。

教学苏教版三上《设计动物名片》时,教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下面的话题导入:

动物王国准备召开一个动物联谊会,要求必须携有自己的名片才能参加。小动物们愁坏了,他们想请聪明的小朋友帮忙设计富有个性的名片,好让他们参加联谊会并结识更多的朋友。

童话般的情节让热心肠的孩子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富有个性”的名片设计要求经小动物的口提出,不仅不显得生硬,反而多了些许挑战。随后在讨论名片的内容时,学生七嘴八舌地归纳出: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特殊本领,这其实也是教师在本次习作中所要引导学生需要掌握的“习作知识”,但由学生讨论得出更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教学苏教版四上《XX的自述》,在课始的暖场热身环节,教师首先出示了学生平时喜欢的小谜语,游戏式的课堂引入,冲淡了作文课的沉闷气氛,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对于谜语的内容,教师精心地做了一些小小的处理:

“我的身体细又长,头长细毛身上光,生来就爱讲卫生,天天嘴里走两趟。(牙刷)”“我穿花皮绿衣裳,圆圆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西瓜)”

学生很快能猜出谜底,并发现这两则谜语都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我”,由此引出本次习作教学的主题――“自述”。两则小小的谜语轻轻松松地让学生感知了“自述”的表达形式,渗透了第一人称“我”的写作知识,懂得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真可谓一举多得。

毫无疑问,习作课开场的别开生面,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然和自由的习作氛围,为学生习作做好了情意共融的心理准备,这是习作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不仅自然导入到习作话题,而且为习作知识的渗透做好了铺陈。

二、“惊奇”的演绎:悄然无痕的渗透

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先生认为,写作的终极本质是写者对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与缔造,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有生活,并不一定会写作。对于儿童习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不是“写作内容”,而是如何想办法去唤醒或建构学生写作的“表达图式”。可见,习作知识的呈现强调时机和方法,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习得,进而转化为习作技能。

如三年级习作课《吹泡泡》,教师用欢快的音乐,充满童趣的泡泡画面进入话题,随后请学生从示范、观察到各自体验,用上一系列的动词说说泡泡诞生的过程。整个活动充满了乐趣,《泡泡诞生记》应运而生,“动词的准确连用”这一习作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悄然渗透。教师并不止步于此,又用“怎样吹出更大更奇特的泡泡?”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再次激起学生的挑战欲。首先出示几位泡泡大师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大师的神态、动作。然后,在接下来的“泡泡比美”大赛中,让各位现场的泡泡大师反复试验,改进吹法,还为自己的泡泡命名。最后《泡泡比美记》生动地展示了学生观察,乃至创造的成果。此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吹泡泡秘诀,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动词的准确连用”这一知识点。

以上整个活动过程把抽象、枯燥的“观察”寓于形象、生动的“体验”“表达”之中,这样做,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无趣,而且听其“表达”就知“观察”是否细致,动词使用是否准确。学生在不经意间,在游戏、观察、表达三位一体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习作目标的达成。

再以《XX的自述》为例,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引入“自述”话题后,教师便与学生一起施展魔法。教师摇身一变成了例文中的小闹钟,学生也在教师“变变变”的情绪渲染和心理暗示下变成了自己带来的那件物品。随后课堂便以小闹钟交朋友的形式展开,从“朋友―好朋友―知心朋友”层层递进,不断升华,小闹钟与到场的“朋友”(钢笔、橡皮、储蓄罐……)介绍了自己的外貌特征、高超的本领,以及各自难忘的经历。在小闹钟的“示范”下,朋友间的相互介绍也不知不觉地用上了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像“人”一样有了丰富的情感。而这正巧妙突破了此次习作教学的重点――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

三、“惊奇”的谢幕:简明扼要的口诀

口诀在内容上具有系统性、条理性、概括性的特点,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教学中巧妙利用口诀,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尾声将习作知识以顺口溜、小口诀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将零碎的内容有条理地归纳起来。

如苏教版四上《设立一个新节日》,教师指导交流后出示:

我当节日策划师,围绕主题巧设计。名称奇特理充足,表_心愿不忘记。

节日布置要热闹,个人装扮很奇异。节日活动更好玩,绝对快乐又欣喜。

这样的口诀再次强调了这次的想象作文重点在“奇”,节日设计时可围绕某个“心愿”为主题,从“节日布置”“个人装扮”“节日活动”等方面去展开,这样一来,学生轻松提笔,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

再看《XX的自述》写法口诀,第一人称“我”的运用,“拟人化”写法的具体操作清晰明了地蕴含其中:

世上千千万万物,都想张口来自述。魔棒一挥变成人,“我”的样貌描清楚。

“我”的本领很高强,动作、语言全用上。人的情感“我”也有,快乐、痛苦听“我”诉。不贪功劳不图名,期待人们多爱护!

就连写“感动”类的叙事作文,也能从口诀中轻松掌握与写其他叙事作文不一样的技巧:

暖心的话语要倾诉,亲切的神情在流露。非常的动作需关注,激动的内心有起伏。

学生很快能记住从对方“暖心的话语”“亲切的神情”“非常的动作”去刻画,从自身“激动的内心”去倾吐感动。

这些简明扼要的口诀,巧妙地将“习作知识”再次呈现,便于记忆和运用,掌握“写作工具”的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再次点燃。

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处在习作初期的儿童来说,兴趣和信心重于一切。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意识,将他们需要的习作技巧以他们喜欢的“惊奇”的方式呈现,仿若精彩的演出,让“有意思”始终成为他们的共同感受。相信厚积薄发,习作知识的动态呈现,定能让学生自我“习得”,提高习作能力。

上一篇:妙用教材的“边角料” 下一篇:高校助学金评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