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广淡水鱼混养技术提高淡水鱼养殖经济效益

时间:2022-08-23 05:30:05

积极推广淡水鱼混养技术提高淡水鱼养殖经济效益

摘要:淡水鱼混养是指在水库、池塘投放鱼种的过程中,逐年增加异种、异龄鱼的混养比例的一种饲养方式。本文主要论述了淡水鱼混养的好处以及在进行淡水鱼混养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推广、淡水鱼混养、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J21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通过对目前鲜鱼市场的调研,发现进行淡水鱼混养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双丰收。然而,在进行混养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淡水鱼混养的优点

1、充分利用水体

池塘和水库的水体是一个立体空间,尤其是池塘,绝大多数面积小,较浅,通常只存在水层区和水底区。所以,在进行投放鱼种过程中,按照养殖鱼类不同的生活习性,对各种鱼种、鱼龄的投放比例进行科学搭配,充分利用水体。

2、发挥鱼类共生的作用

淡水鱼混养一般以草鱼为主,辅以白鲢、花鲢、鲤鱼、鳝鱼、罗非鱼、鲫鱼、等各种鱼类,以上鱼类在同一水体中混养时在投喂一定的饲料的基础上,还能够借助"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所以主养草鱼,平时主要投喂牧草。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可以当做罗非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食料,此外,鲫鱼、草鱼、罗非鱼排出的粪便,能够增强水质肥性,促进浮游生物快速繁殖,保证了鳙鱼、鲢鱼的饵料。鳙鱼、鲢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能够避免由于浮游生物太多而造成水体过肥的情况出现,保障了草鱼的生长。甲鱼、黄鳝等在混养过程中可以翻松底泥,促使有机质快速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3、充分利用饵料

淡水鱼的饵料有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两种。水体中的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一定要在同一水体、同时养殖多种食性鱼类,以保证各类饵料资源都可以分别被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才能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合理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饵料,提升饲料利用率,控制成本,保证产量。

4、降低育种费用

水塘进行成鱼混养,进行异种、异龄鱼各种规格套养,不仅不会对成鱼的生长造成影响,还能够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鱼种供应问题,降低购种费用。此外,这样不用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工、省地、省成本。

三、高产鱼塘混养品种的技术选择

高产鱼塘放养的鱼类品种一般约有10种,其中主养品种有1~3种,即主养鱼,对提高全塘产量起着主要作用;其他鱼品种则为配养鱼,通过摄食水中有机碎屑、天然饵料以及人工饲料而生长,是养鱼高产不可或缺的品种。这样混养,成本低,效益高。

进行主养鱼、配养鱼选择时,主要依据是饲料供应、鱼种来源以及池塘条件等。草源丰富、排灌方便、水质清新的池塘及新挖鱼塘,主养草鱼最佳;肥料充足、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肥沃的鱼塘,主养鲢鱼、鳙鱼最佳;有较多有机碎屑以及藻类的池塘,主养鲮鱼最佳;生活污水较多的城镇近郊以及村边的肥水塘,主养银鲫、罗非鱼最佳。因为主养鲮鱼的池塘水质一般很肥,同样适宜多混养在肥水中生长较快的鳙鱼;此外,适宜主养鳙鱼、鲢鱼的池塘,一般也适宜主养鲮鱼。 鲮鱼能够对草鱼的残饵及粪便充分利用,因此主养草鱼不能缺少养鲮鱼。综上,主养鲮鱼的池塘,往往是主养鲮鱼、草鱼或主鲮鱼、鳙鱼养。

进行配养鱼选择时要注意,不仅主养鲢鱼、鳙鱼,其他主养品种也要把当作重要的配养鱼类,一般,鲢鱼、鳙鱼要占全塘鱼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样可以促进池塘中天然浮游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多品种鱼类混养的科学依据

池塘养殖鱼类主要有草鱼、鲫鱼、鳙鱼、鲤鱼、鲢鱼、团头鲂、鲮鱼以及罗非鱼等。根据它们栖息的习性,可分三类:底层鱼、中下层鱼以及上层鱼。底层鱼在水底摄食有机碎屑或底栖动物,有鲫鱼、鲤鱼、鲮鱼、青鱼等;中下层鱼是草食性鱼类,团头鲂、鳊鱼、草鱼等;上层鱼摄食浮游生物,有鳙鱼、鲢鱼等,将这些鱼类同塘混养的好处有:

1、提高饵料利用率,保证池塘天然饵料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利用。

2、使池塘各个水层得到充分利用以及水体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3、利用养殖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使池塘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例如,草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分解成为肥料,可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饵料。草鱼食量大,排泄物多,如果单养则水质容易变肥,不适于其喜清新水质的习性;如果混养鲢鱼、鳙鱼,让它们滤食浮游生物,就能防止水质过肥,保证草鱼所需的清新水质环境;鲮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它们可以吃掉池塘中腐败的有机质,也能改善水体的卫生条件。各种混养鱼类就这样相安共处,不互相残食,不互争饵料,彼此栖息在不同的水层,生活在良好的共生互利的生态环境中。

五、妥善处理不同鱼类之间的关系

1、罗非鱼与鲢鱼、鳙鱼的关系罗非鱼的幼鱼主食浮游生物,成鱼为杂食性,也摄食浮游生物,与鲢鱼、鳙鱼在食性方面有矛盾,可采取交叉放养方式加以解决。即上半年罗非鱼个体小、密度稀时,主养鲢鱼、鳙鱼,争取大部分成鱼在6~8月出塘上市;下半年则主养罗非鱼,少养鲢鱼、鳙鱼,到年底捕起大部分罗非鱼,然后增加鲢鱼、鳙鱼放养量。

2、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鲢鱼主食浮游植物,鳙鱼主食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因此,多养鲢鱼会影响鳙鱼的生长,故应根据鳙鱼在水温高、水质肥时生长快的特点,在5~10月主养鳙鱼,11月至翌年4月主养鲢鱼。

3、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的关系

池塘实行混养,滤食性鱼类主要依靠吃食性鱼类排出的粪便增肥水质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饲料问题。如果既不施肥也不投精饲料,而每生产1kg吃食性鱼类,其肥水作用加上天然饵料可生产滤食性鱼类1kg,两者比例为1∶1。随着池塘大量投饲、施肥,产量越高,滤食性鱼类所占的比例越小,每公顷产量为7.5t(每667m2产量500kg)的鱼塘,两者比例为5.3∶4.7;每公顷产量为15t(每667m2产量1t)时,比例则为6.3∶3.7。

六、进行合理密养

池塘养鱼高产很重要的措施进行合理密养。科学的放养密度一定是确保尽快达到商品鱼规格,而且可以获得最大产量的密度。如果密度过大,有可能提高产量,但会导致成鱼个体瘦小,降低了商品价值,经济效益较差,增产却没有增收,甚至会导致缺氧死鱼,减少了鱼产量;如果放养密度较低,会使鱼以较快速度生长,但无法保证天然饵料资源和池塘水体得到充分利用,产量较低。

水质、池塘环境条件、混养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水平等许多因素都会对鱼类放养密度产生影响。在进行生产实践时,必须对鱼塘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保证较好的养殖条件,增加放养密度,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标。

密养和混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必须在进行多品种混养的前提下,才能使池塘鱼类放养密度得到提高,保证水体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假如混养品种太少甚至单养一种鱼,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假如实行大、小规格套养,适当增大小规格鱼种的放养量,增大放养密度,不仅不会对成鱼养殖造成影响,还可以解决大规格鱼种来源问题,大大提高成鱼产量。

七、结语

通过淡水鱼混养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鱼塘提高年均鱼产量,还能保证上市的鲜鱼品种的多样性,在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证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辛学:《积极推广淡水鱼混养技术提高淡水鱼养殖经济效益》,《江西饲料》, 2010年05期

[2] 栾作林:《淡水鱼混养效益好》,《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年06期

[3] 傅先基:《淡水鱼混养效益高》,《中国农村科技》, 2002年10期

[4] 李冬:《淡水鱼混养效益好》,《农村养殖技术》, 2006年23期

上一篇:城市综合体的生态设计 下一篇:从城市经济学角度谈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