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实习生教学能力的改进

时间:2022-08-23 05:19:45

重拾“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实习生教学能力的改进

摘 要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实习前的模拟教学中表现欠佳,突出表现为教学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技术理论表达不清和肢体展示不到位;驾驭课堂心理素质不稳定;头脑中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给学生实习阶段造成较大障碍。近年“中教法”等实用教学方法不为权威专家看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注重技术动作的传授和练习,但有可取之处。笔者通过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工作中运用和调整。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实习生 教学能力

一、实习前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数据统计

统计来源于西南某高校体育系,时间跨度2007年到2012年五届,人数体育专业学生计283人。存在问题表现为: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驾驭课堂的心理素质较差;成型教学模式储备不足。

(一)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

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西南地区大专院校体育专业院校目前还开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姑且不论《中教法》《教学论》哪种教材更适应社会发展;不管是传统式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抑或是发现式、领会式、快乐式、创新式教学过程还是各类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姑且不论实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体采取哪种教学过程和模式,单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角度来看,从学生毕业后从事该专业角度进行论证,学生在尚无一息经验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头脑里保留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入门引导的借鉴还是对今后从事教学,培养教师严谨教学态度、认真钻研技术细节方面,都会产生很好的正面效应。

近几年,各地相继兴起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校教师尚且与时俱进,狠抓教师技能及基本功训练,作为即将从事教学工作的实习生来说,基本功的强化练习尤为紧迫。

(二)心理素质

体育类大学生对老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不能全力完成,听课过程中师生不能达成共识,引起共鸣,沟通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主动学习能力欠缺,对肢体语言的应用不能达到自动化。不适应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化,缺乏自信,怯场现象较普遍。

(三)头脑中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

再现教案的意识较差,教学模式思维模糊。微观一节课,就实习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如何开展时存在的问题。

1.口令及队列队形

实习生口令的发出往往不受意识控制,口令不规范,起不到整理的目的;地方院校学生方言味浓厚,没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口令语带有明显地方腔,发音含糊,发令无震慑力。声音不洪亮,传播半径很小。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实习者自我约束能力差,口令与步伐动作不合拍,起动与结束步调时常变换,导致听令学生队伍混乱。

2.准备活动单调

体育课准备活动可选择性很广,根据要做的练习选择一般准备活动或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教师只喜欢借助跑步预热,通过徒手操活动各关节,变化太少,太过枯燥,没有新意。学生做起来有气无力,没有力度,动作严重变形,根本起不到锻炼或活动关节、肌肉肌腱的目的。

3.头脑里尚无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

学生初次站在课堂上,上课的程序,课堂的组织都比较混乱。不知如何去教学,不知从哪开始,感觉很茫然。

4.组织教学能力较差

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节设置,准备不充分,临时划场地、准备器材,技术讲解与分解练习间的队伍调度没有预先设计,随意性较大,组织混乱。

二、原因分析

(一)教学是双边活动,不排除个别教师的不负责任,只是简单完成任务式教学,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另外主要还在于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问题。大学生过多注重身体练习,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肢体语言牵强附会、形神分离,亦不能完美表达;部分院校开课计划沿袭旧制,与社会发展结合密切程度差,教学的侧重点存在一定问题,没有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而过多注重教技术,教动作,学生不具备综合能力,没有开设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公共课。

(二)实习生不是选择哪种教学模式教学,而是还不知道如何教学的问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尤其重要。

目前社会上口传一种说法,大学里应取消体育课,让学生自己组建运动俱乐部,自主管理、自主运动。试问,如此一来,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呢?惰性的克服是需要毅力的,必要情况下还得采取点强制性措施。

(三)学生心理普遍不成熟,不具备从大学生向一个合格教师转化的心理准备,表现的是一种自然本能的抵制,不愿接受。现在的大学生过多把时间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网聊,没有时间精力参加大型比赛,没有与活生生人交往的经验,缺乏登台锻炼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教案备的扎实程度,器材的准备,意外事件的预案,学生提问的预设,课后对教案进行及时的改进、添加等都不到位。

案例1:近几年招考教师,面试时要求写教案、讲课、说课,随机抽题,有地区出了这么一道题:投掷羽毛球。姑且不论这个题目符不符合教学要求,单就题目本身来讲,很具创新性,应聘学生乍一看还真有点手足无措,静下心来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道考察应试者知识迁移能力的题。教材中没有介绍,但学生学过投掷,对铅球,标枪或是手榴弹的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再与羽毛球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就会找到突破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如何从事教学,与教师的学识,思维方式方法,责任心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2:郑某某是某高校体育系大三学生,该生身材很高大,从他身上不难看到长期从事锻炼的痕迹,进行课内实习时,先前有同学上场出错他还在小声提醒别人下一步怎么做,按说完成一节课内实习应该没问题,殊不知该同学的紧张表现得非常明显,口令混淆,示范错漏百出,甚至忘记所教动作,场上场下天壤之别,最后不得不停下调换其他学生先上,两个学生上完后复出,表现好了许多。必要的练习非常重要,简单的重复,回馈的是质的提高。

三、改进途径

上一篇: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浅析河北唐山市部分中学男子篮球运动员急停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