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经典同行

时间:2022-08-23 03:51:16

阅读,与经典同行

当前社会,图书出版业越来越发达,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之相对,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应该选择读什么书?

何为经典:

需要具备三个因素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为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崇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阅读哪些经典:

时间检验出古老文化的精髓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学文科的大学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部好的推荐书目,要能满足时代读者的需要。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绝,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选出十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书还是被“略去了”。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中国典籍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世界观的限制所致”。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欧美中心论”的影响的。

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80种中外推荐书目(中国的推荐书目54种,外国的推荐书目26种),运用了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书进行统计,以各书被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列出目录。这份书目不带有我们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而,它在推荐名著方面,应该说更加公允、准确与客观。我想,在这份书目上,推荐次数最多的书,可称之为经典吧。其中中国著作大致有以下八类:

1.四书五经

这类书中《诗经》、《论语》二书被收录的次数最多。自汉以来,两千余年间,这些书对中国政界、学界,都有重大影响。这两本书为什么被学者认为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简单易懂,而《尚书》、《周易》,可不是一般人读得懂的。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成为科举考试的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

《诗经》作为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为后代诗人墨客所景仰、学习、借鉴,强烈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诗经》中民歌和贵族讽刺诗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诗经》也影响了散文的发展。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就都把《诗经》的内容与优美艺术形式的统一,作为学习的典范,开创了中国散文文学的一个光辉时期。几乎可以说,《诗经》的影响,渗透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诗经》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有史料价值的古代文献。《诗经》中某些诗歌记录了商、周民族起源的传说,商周之际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周民族早期活动的历史,都极有价值,并成为《史记》所依据的材料之一。

《诗经》中不少诗非常好懂。其中最晚的诗到现在也有2500年,但今天读起来还非常有意思,其情感描述跟我们今天的情感仍很吻合。从《诗经》起,看三千年来中国人的情爱表述:从热情奔放,到曲径通幽;从禁闭再到开放。《诗经》成为我们情恋长河之源。我举一个例子,《诗经》中常提到两条河:溱水与洧水,有首诗即名《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该诗写于春秋之时的郑国,地点在今河南新郑县,溱水尚存,洧水现名双洎河。这首诗是写在上巳节(夏历三月初三)的时候,青年男女来到溱、洧之畔沐浴嬉戏。他们手拿兰草,又互赠芍药,以表达心中之爱。可以说三月初三应为中国的情人节,定情之花应为芍药。

2.前四史与《资治通鉴》

这类书中《史记》与《资治通鉴》二书收录次数最多。在传统史籍中,《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最受重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对《史记》的称赞,也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越成就的精辟评价。《史记》可以当小说看,《史记》里的纪、传跟小说一样很通俗,很有情节。《史记》说起来是一本史书,但实际上后来很多文学作品,如电视剧、剧本、小说等,多以它为根据,比如《霸王别姬》等。司马迁忍受腐刑的痛苦,完成《史记》,并希望通过对往事的表述,以寄望于未来,在这里,作者生命存在的意义在著述中得到了升华。中国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学士都希望自己的著作能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然而,邯郸学步,蹈常袭故,汗牛充栋之中,又有几部著作可与《史记》堪称伯仲?

《资治通鉴》294卷,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记载了上自周威王23年(前403年),下讫后周显德6年(959年)的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不仅是史学家,也是政治家,他在撰写史书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书能为君主治国提供借鉴。

3.先秦诸子

这类书中《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兵法》诸家收录次数最多。

道家的著作是很多知识分子晚年读的书,其中《老子》和《庄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千年来,老庄的学说与思想一直延续不断,对中国人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西汉初年,政治上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即是以《老子》的思想为其基础的,并带来了文景之盛。东汉,道教产生后,《老子》作为经典,为道教徒所诵习。魏晋玄学家们以祖述老庄立论,将老庄与《周易》合称“三玄”。唐代,《庄子》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被尊称为《南华真经》,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庄子也被神化了。《韩非子》对我们认识中国政治大有帮助,它是一部政治教科书。即便在今天,《孙子兵法》在军事、企业管理方面仍有借鉴。《荀子》一书在汉代与《孟子》同列诸子,并颇受学者所重。大概是主张性恶说,故受后儒诟厉,未能列入经书中。然而《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和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冯友兰曾作一个比拟,他说: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力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

4.其他子部书

被收录较多的书是:《论衡》、《坛经》、《颜氏家训》、《明夷待访录》。

近代以来,《论衡》一书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章太炎认为王充是“汉代一人”,绝未过火。侯外庐等人在《中国思想通史》里对王充作了这样的评价,他指出:

王充的反谶纬反宗教的思想,毫无疑问地是中世纪思想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异端”体系,是两汉以来反对“正宗”思想的与反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思想的伟大的代表。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问世后,一直受读书人的重视,宋、元、明、清历代学者颇多赞誉,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在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极具影响。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蔡尚思与几家大学书目收录,可见此书受当前学界重视。这部思想史上的名著,对中国两千年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唐宋诗文

2000年元旦,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中华文明火炬传递仪式”,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齐诵古典诗词。举办者认为:背诵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据最近的调查:73.1%的家长和86.7%的教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以上数据表明,人们对这一问题基本上达成共识:阅读传统经典,对我们传承文化和提高素质是大有裨益的,而那些优秀的古诗文,特别是唐宋诗文,更受人们重视。

6.其他诗文

以《楚辞》、《文选》、《陶渊明集》、《世说新语》收录次数最多,宋代以后的诗文被推荐的较少。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差不多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大约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春秋末叶以后,流行于黄河流域的诗不再有人续作了,而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文化渐渐地发达起来,在文学上更有不少建树,这就是楚辞的兴起。正如粱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自从《国风》、《小雅》、《大雅》以后,不大有人继续写《诗经》那样的诗了。后来涌现出一些奇特的妙文,那就是《离骚》一类的作品了。这是兴起在《诗经》作者之后,活跃在辞赋家之前,大概由于离圣人还不远,而楚国人又大都富有才华的原因吧。楚辞产生在长江流域,与《诗经》在风格上多有不同。陈耀南在《典籍英华》中,将它们的差异概括为五端:

诗所收作品,多属黄河流域(北),楚辞属长江流域(南);

诗多写人事、写实、含蓄,楚辞多神话、想象奔放;

诗多短句叠字,以四字为主,楚辞多长句,以五字为干,加虚字以咏叹;

诗各章多重整齐,反复唱叹,楚辞不分章,意或重而语少复;

诗作者多失主名,楚辞多知作者主名。

可以说,《诗经》与楚辞同为后世韵文之祖,堪称为我国远古先民的绝唱。

7.古典小说

以《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主。

1949年以前,除胡适书目之外,其他书目均不收录这类小说。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并受学者的轻视。可以说,只是从胡适开始,才真正重视小说的研究。胡适写过一系列古典小说的考证性文章,并积极协助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古典小说的标点本。因此,胡适在他的书目中,推荐了《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1949年以后,大多数书目都推荐了古典小说,古典小说的影响与日俱增。据一次对北京市民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对被调查者影响最大的中外书籍,《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五、第十,足可表明四大古典小说的影响力。

8.其他

以《说文解字》、《左传》二书收录次数较多。

1949年以前,各书目重视推荐《说文解字》,这是受这种治学传统,即“读书以识字为先”的影响。因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第一篇即为《说文解字》,并说: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949年以后,这种治学传统的影响逐渐消失,《说文解字》不再受推荐者重视了。

《左传》一书古代列入经部,长期又受到史学家与文学家的重视,一直有着持久与广泛的影响。《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是我国最详备完整的早期编年史。《左传》详于记事,对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都有很好的记载,特别是记载军事,不仅写得很详细,而且也很生动。此外,书中对当时的朝聘盟会、天文地理、氏族和少数民族等都各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编年体史书已达到比较完备的程度。史学家刘知几、章学诚都把它看作是编年体史书的鼻祖,给予很高的评价。《左传》善于描写人物,烘托场面,经纬史事,是我国历史文学的开山,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从以上各类传统经典被推荐的情况来看,不少经典是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如《诗经》、《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楚辞》、《文选》、《左传》等书。有些经典其影响力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明夷待访录》、《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典小说、《说文解字》等。从总的方面来看,近百余年来,传统经典读倾的基本阅向是:从艰深到浅显,从文言到白话,从原本到节本,从专集到选本,体现了传统经典阅读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以上各部经典,都写成于古代,近人或今人的著作都未进入。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珍古典重基础的心理。长期以来,中国学人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些著作,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而作为经典,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正是明证。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古训、尊先法的民族,对前人圣贤的大道理看得特别重。在这样一个民族社会的背景下,结晶着前辈思想的经典,就不仅具有一种狭义的学术意义,同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在这斑斓的文化园地里,大道名儒,各树一帜;诗词曲调,连峰叠起;每一位哲人的每一本宏著,都构成了这一古老文化的精神实体,并垒起了这一厚重国体的思想基础,塑造着民族的灵魂与性格,也在感召着每一代人自强不息。

(摘自4月30日《光明日报》)

上一篇:解密 下一篇:碉楼,一个古老民族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