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课程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笸 方喜红(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甘肃 静宁 743400)

时间:2022-08-23 03:07:53

把握语文课程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笸 方喜红(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甘肃 静宁 743400)

【关键词】 新课标;语文教育;人文性;工具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92―01

一、既要重视语文教育人文性,又要重视语文教育工具性

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是大家热议的中心话题。而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从目前的倾向来看,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似乎一谈工具性,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认识上的这种偏颇,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综合症,具体表现为: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视训练。为了更好地改变现状,首先很有必要理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方面。所以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而“人文性”则并不为语文课程所特有。而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两性”,比原先仅仅定位于“工具性”,显然是大大进了一步。但我们不能因此片面地无限扩大语文“人文性”,而忽视其“工具性”的另一方面。因为,说到底,语文的人文性体现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因此,二者在呈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如同刀和刃的关系,相互依存的,不可剥离。

二、既要重视解读的多元化,又要重视阅读的导向性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而解读是阅读解释,是分析和研究,是理解和体会。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不少教师就开始把西方的接受美学引入阅读教学,反对“标准答案”,主张“多元解读”、“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看似是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多元化解读,实则是固化学生去思维定势。虽与过去阅读教学中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进步。但它使“多元解读”走向了极端,变得很荒唐、很浅俗。

毕竟,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不同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必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理解水平有高有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正误之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所以,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既重视解读的多元化,又重视阅读的导向性,这才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既要重视传统教学模式,又要重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凭借课本 、教材、教辅,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嘴巴一张一堂课”。教师的讲解艺术,点拨的效果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巧设导语和幽默风趣的表达,都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语言仍将是语文教学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还有板书、教学卡片、教学挂图、报刊图书等,以其经济、实用、便利的优势,仍然是语文教师的常规模式。

而现代教学手段能生动、逼真、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涉及的人物、事件、场景和过程,将书面语言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逼真鲜活的形象,清晰的构图。它可以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更容易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左右脑,有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信息的强度和效度。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的主体性。它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整体效益。以往难于讲清的内容,往往可以通过录音、幻灯、电视、或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去实现。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快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从而整体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提升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五个途径 下一篇:留守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