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中

时间:2022-08-23 02:55:40

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都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朗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在剧场、影视或收录机里听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被它所吸引,所打动,不知不觉地进入美妙的意境中,因为朗诵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校园的读书声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偶尔的学生声音也只是回答老师设计好的提问。语文教学的效率越来越低,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越来越难。学生从一进入小学便开始学语文,学到高中,学了几十年,老师依然在抱怨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考试与其他学科相比并不占优势,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依我所见,问题就出现在“读”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兴趣朗读,放手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进文章的情境中,让朗朗书声回归语文课堂,日久天长,朗读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每个老师都会说,其正确性大概也无人否认,因为这是上千年来经过成千上万读书人的校验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辩证关系,即“读(书)”与“意(领会)”的关系,还有“量(读万遍)与质(意自见)”的关系。一篇诗文在放声朗读或反复吟诵中不仅能将语句熟记于心,同时也在这反复的朗读中逐渐揣摩领悟出文章的意蕴和主旨,与作者的情感脉络思想相沟通,甚至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受到更多的启迪,从而感受到超出作品本身更多的东西。这恐怕就是朗读应达到的境界吧。

现在中学生课程紧,升学压力大,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将目光盯在考卷的内容和题型上,学生做大量的模拟题,老师反复地分析、讲解,弄得大家身心俱疲,而语文的实际水平并不见得有多大提高,其实无论是提高学生终身受益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还是学生的应试能力,从朗读入手都是一条较有效的途径。从考试这方面来说,基础、阅读、写作三大块题,读得熟,接触得多,自然积累得多,对文章的把握也就到位了,如果平时读得功夫到位了,那么面对试题中的阅读题何难之有呢?

至于诗词赏析,其实也就是关于把握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艺术特色等问题。对于从不接触或很少接触诗词的人来说的确有难度,但如果平时读诗较多且能成诵的人,只要掌握一些鉴赏的基本知识,那么做这类题就游刃有余了,这关键还是在平时的一个“读”字上。

语文教学放弃朗读、熟读,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写的文章词不达意,语言干瘪,错别字随处可见,或东拼西凑,文不成句,病句连篇。为什么学生学过而不会用呢?究其根源就是学的过程基本上被我们的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嘴去读,更没有用自己的心和脑去思考、去感悟、去想象。

朗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否则,我们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将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让读书声重回语文课堂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 新疆石河子一四九团一中)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导言课 下一篇:浅谈职业教育汽车维修专业中的柴油机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