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ISS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中的价值探讨

时间:2022-08-23 12:55:29

AIS―ISS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中的价值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AIS-ISS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48例急诊创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工作交接,实验组则先采用AIS-ISS创伤评分评估患者创伤程度,然后予以交接并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士对患者伤情知晓及预后评估情况。 结果 实验组护士在患者伤情知哓程度及预后评估方面均较对照组优势明显(P < 0.05)。 结论 AIS-ISS创伤评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及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预后,从而给予针对性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术后护理质量。

[关键词] AIS-ISS创伤评分;急诊;术后护理;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17-02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及现代化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发生创伤的急诊患者数量也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且不少患者伤势十分严重、危及生命。有调查显示,创伤已经成为我国第4大死因[1]。然而,不少创伤患者需要依次经过急诊室、手术室及创伤科病房的不同阶段的具体护理,在此轮换过程中存在着医护人员对患者伤情了解不充分,护理侧重点不明确等护理工作的交接问题[2]。本研究重点观察分析了AIS-ISS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的临床意义,希望改善护理交接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2月本院急诊室收入治疗后进入创伤科病房术后护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4~68岁,平均(37.6±3.2)岁,其中胸外伤4例,腹外伤13例,颅脑外伤2例,胸腹联合伤5例;实验组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年龄22~67岁,平均(37.2±3.5)岁,其中,胸外伤5例,腹外伤12例,颅脑外伤1例,胸腹联合伤6例。所有患者均第一时间送至急诊室,在手术室接受相关手术(如开颅手术等)并最后送至创伤科病房;且两组护士各6名,均为23~28岁的年轻女性,入院工作时间为5~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类型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护士基本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的全面检查(体检加辅助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即根据救命第一、救伤第二的原则进行救治护理,边抢救、边检查,同时注意改善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对于伴有休克的患者,则在抢救休克的同时,及时给予手术治疗,然后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交接;实验组患者则迅速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以简明创伤定级标准为评判依据对患者进行AIS评分 ,统计患者3个损伤最为严重部位的AIS分值的平方和得出损伤严重度评分法(ISS)分值,ISS ≥ 20分为危重伤员,10分≤ ISS < 20分为重伤员,ISS < 10分为轻伤员,根据评分结果采取相应救治措施[3],在患者左上角的上衣口袋放置具有伤情程度及ISS评分结果的编码卡片,然后与创伤科病房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的交接。

1.3 临床评判标准

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两组护士对各组患者伤情程度的了解和预后估计,具体为:6名护士中3名及其以上知晓则为了解,1~2名护士知晓为模糊,0名护士知晓则为不清楚;6名护士中5~6名护士能评估正确为明确评估,3~4名护士评估正确为可以评估,1~2名护士评估正确为模糊评估,0名护士评估正确则为不能评估[4]。知晓率=了解例数/总例数×100%,可预见率=(明确评估+可以评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对各自组患者伤情程度知晓情况差异

对照组24例患者中伤情程度了解13例,伤情程度知晓率为54.2%;实验组24例患者中伤情程度了解22例,伤情知晓率91.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护士对各自组患者预后评估情况

对照组24例患者预后评估中明确评估4例,可以评估7例,可预见率为45.8%;实验组24例患者预后评估中明确评估16例,可以评估4例,可预见率为8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AIS评分是由1971年多位美国专家根据患者受伤解剖部位及损伤严重程度制定而成的评分标准,而Bake于1974年在AIS评分标准基础上提出了ISS评分,所以目前多采用AIS-ISS评分来评价急诊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并以此来评估患者预后[5]。

有研究显示,传统护理工作交接模式存在着医护人员对患者伤情认识不足、不及时,且术后护理缺乏针对性等缺点,这导致创伤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过于依赖医生的嘱咐及个人临床工作经验,使得护理质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6]。而AIS-ISS创伤评分后进行护理工作的交接模式可以很好地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伤情程度,对患者预后有一个较准确的评估,这有利于护士了解接手患者的基本伤情情况,明确护理过程的注意事项及侧重点,从而可以配合医生的嘱咐并进行及时的针对性护理,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7]。本次实验结果也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理论推断,本研究中,实验组护士对患者的伤情程度知晓率高达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54.2%的伤情程度知晓率;且实验组83.3%的患者预后可预见率也较对照组45.8%的患者预后可预见率具有显著优势(P < 0.05)。可见,AIS-ISS创伤评分可以很好地在交接医护人员中传递患者的伤情相关信息,帮助接手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伤情程度并对患者预后有一个较准确的评估。不过,有学者指出,AIS-ISS评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编码与编码审核较为困难的缺点[8],这需要医院及相关医疗单位对有关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学习、培训以便让医护人员较好地理解AIS-ISS编码,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

总之,AIS-ISS创伤评分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具有十分积极、重要的临床价值,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接手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伤情程度,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较为准确地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佳乐,胡玉英,曹爱丽,等. AIS-ISS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5(22):2034-2035.

[2] 吕汝琦,赵涛,杨雍. ISS在5.12地震伤员救治中的意义[J]. 四川医学,2008,29(9):1172-1173.

[3] 尹国强,郝进芳,陈伟,等. 严重多发伤在急诊科的紧急救治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06,7(4):182-183.

[4] 朱成明. 煤矿多发伤353例救治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7):1071-1072.

[5] 岳荣喜,余黎明,张颖,等. 维和医疗应急救治体系的建立[J]. 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0):760-761.

[6] 冉崇福,姚一民,张聪,等. AIS-ISS评分在维和医疗救援外伤病员伤情判定中的作用及意义[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4):371-372.

[7] 刘勇. 煤矿事故致重症多发伤216例救治体会[J]. 当代医学,2012, 18(10):92-93.

[8] 孟新科. 急危重症评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3.

(收稿日期:2012-12-26 本文编辑:袁 成)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下一篇:音乐欣赏调动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