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的语义网络关系

时间:2022-08-23 12:21:59

多义词的语义网络关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色。对于多义词的研究历来被学者们所瞩目,纵观语言学界对多义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造词方法、隐喻及转喻的研究上。本文将对汉语多义词义项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多义词的意义扩展途径以及多义词的义项数量计算方法。

【关键词】多义词 语义网络 建构

【基金项目】2012国家民委项目12NMZ0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2-01

多义词具有网络化特征,指的是多义词的几个义项组成的一个词内部的语义网络,每个义项都在这个网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具有语义上的各种联系,组成各种不同的语义网络。

1.多义词义项的地位

从共时层面上看,将基本义和引申义分常用义和非常用义两类。基本义一般是由一个历史事实而来,不会发生变化,使用频率偏高,是常用义;引申义有时候也叫一般义,使用频率偏低,是非常用义。

从历时层面上看,根据多义词义项产生的先后顺序,将基本义和引申义分为原义和转义。原义是一个词语起初的意义,它是与现实的物体或者现象直接相联系的,是最早出现的意义;转义则是在原义的基础上辗转发展出来的后起意义,是在比较、联想后将一种物体或者现象的名称有意识地用于指称另一物体或者现象而形成的意义,比较、联想的辗转途径是隐喻以及转喻。

2.多义词义项的扩展途径

(1)辐射式范畴

以多义词的原型义项为中心,相关联的派生意义像太阳光芒一样同时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围绕在周围的派生意义都同时与处于中心位置的原型意义紧密联系,但每个派生意义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着的。这种词义的演变过程,我们称之为“辐射式”演变。

(2)连琐式范畴

A和B具有某种共有的特性或者语义特征,所以相互联系,B引申出C,C又推导出D,D又得出E,以此类推,那么A和G的语义就可能千差万别。链条中的每一结都可以断开独立存在。如:腰中间半路拦截要挟求得需要

(3)半辐射式范畴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通过范畴化关系形成一个网络,有些处于更加中心的位置,或者更具备原型性。范畴化关系分为两种:阐释关系和扩展关系。

(a) A――――B(阐释关系)

(b) A…………B(扩展关系)

在阐释关系(a)中,A是图式性的,B是具体性的,B对A做出阐释。在扩展关系(b)中,A具有原型性,B具有边缘性,B通过某种相似或者联系从A扩展而来。

3.多义词的义项的数量关系

研究多义词的义项,就不得不注意到一个问题,即多义词存在义项数量差别。有些多义词有两个义项,有些多义词有三个义项,有些多义词有四个义项,有些多义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山东大学的张莉曾对单音节多义词的义项数量做了统计,见表1.1[1]。

造成多义词的义项数量差别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多义词基本义的内核(一个或几个语义特征之和)数量不同,每一个内核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义项,不同的内核也可以两两结合生成新的义项,每个内核还可以结合新的认知框架生成无穷多个义项。如何知道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呢?假设词语W的基本义包含a、b、c、d四个意义内核,那么多义词W可以建构出的义项如图1.1:

由上图可见,人的主观认知框架数最终决定着多义词义项总数的指标。由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只能只能做到确定多义词义项的极限数目,而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义项总数S的计算公式为:

词义演变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是动态的,共时层面无法统计出一个精确的数据,因为认知框架始终在变化,认知框架数X永远得不到一个确切值。虽然无法确定多义词义项的具体数目,但至少可以明确一点:一个词语的意义内核越多,它的义项数目就越多。根据这个公式,还可以推断出有些词语是永远都不可能演变成多义词的,因为这些词语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基本义的内核数为1。例如摹声词“吧嗒”、动作行为词“哀悼”、性状词“残暴”以及专业词汇“阿西匹林”等。

注译:

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D].山东大学,2005(11):80

参考文献:

[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29

[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36-87

[3]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P26

[4]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P137-161

[5]池上嘉彦著,张晓云译.符号学入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P112-145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P98-104

[7]Gilles Fauconnier.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P64-123

作者简介:

李云彤(1983.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2009级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知识图谱视角下的用户生成内容(UGC)研究 下一篇:文献传递服务的著作权合理使用管理策略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