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心灵的漂泊

时间:2022-08-23 08:00:44

爱上写作,义无反顾辞职

蒋春玲,1981年出生在广西北部一个小镇上,父母均为工人。学生时代的蒋春玲并没有早早显示其独特的写作才华。她的青春期是伴随着大量的书籍度过的,言情、武侠、科幻、名著……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囫囵吞枣读了多少书。跟许多同龄人一样,她也深受琼瑶小说、张小娴散文、席慕蓉诗歌的影响。

2004年,蒋春玲从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一家电力国企。在办公室当秘书不仅工作轻松,薪水和福利待遇都不错,这曾让她的很多大学同学羡慕不已。那时,她和一些时尚女孩一样,业余时间喜欢逛街,买漂亮衣服、化妆品和包包,穿高跟鞋。对街拍感兴趣的她还鼓捣起了照相机,而这些都与当作家八竿子打不着。

许多人问蒋春玲,你什么时候有的文学梦想?她努力能想到的是,小学时作文写得还算不错,偶尔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其实,我并没有什么作家梦。”她说。上班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稀里糊涂地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跟许多网络一样,她写作的初衷也是因为“闲”。

“2006年,我有一段特别空闲的时间。一个星期六中午,我正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床上看小说,忽然想,要不我也试着写点儿什么?因一时冲动我就开始写了,没想到越写越兴奋、越写越顺畅。到黄昏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写了近1万字。”说这话时,蒋春玲眉宇间散发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兴奋之余,蒋春玲打算把这段写下的文字放到网上,她想到了给自己取一个笔名。头一天,她刚读了王维的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于是,她就把这首诗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这1万字就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原来》的开头。她说:“当时,既没想过有多少人看,更没想过什么成名,纯粹就是自娱自乐。”

那时,很多网络都在苦苦纠结于如何吸引读者、博取点击率赚钱,或者寻求出版渠道达到一举成名的目的。但在蒋春玲看来,写作是她本职工作之外的一种爱好,她热爱笔下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随他们的悲喜去尝试另一种人生。即使没有一分钱稿费,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没想到她写的东西在网上非常受宠,很快就有了大批铁杆读者和粉丝。不到一年,“辛夷坞”这个名字在网络江湖上可谓大名鼎鼎。就这样,蒋春玲非常低调地写着,以至于几年后都鲜有同事知道她在写小说。

到2007年年底,蒋春玲已是出了《原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晨昏》三部畅销小说的美女作家。那时,她还没有想过要辞掉工作。不过,她还是有些担心同事们知道自己在工作之余写小说。有一次,她帮单位领导签收的邮件是领导在网上给妻子买的书,其中就有《致青春》,但领导并不知道作者辛夷坞就在他的眼前。

有段时间,蒋春玲身体不好。同时应付工作和写小说,让她时常感觉有些吃力,有时坐在办公室里也会陷入迷茫状态。看着办公室里50多岁的阿姨,想象着自己30年后的模样,蒋春玲渐渐地开始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她决定走出去,在旅行中寻找答案。

在杭州的最后一天,蒋春玲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在西湖边上走来走去,突然就特别不想回去上班。她说:“我当时想着这份工作能够带给我的是什么?我能学到什么?最后发现什么都给不了我。”在那一瞬间,她坚定了辞职的念头。

蒋春玲将想法说给男朋友听,没想到男朋友竟马上同意了。回去之后,她辞掉了工作。单位的领导感到非常惊讶,她几乎是这家电力国企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人。

那年,蒋春玲27岁。她说:“27岁,这是一个自己还能改变的年纪,所以,很想去试一试。想过会后悔,但是,总好过一成不变。”

辞职的事她一直没有告诉爸妈。直到两年后,蒋春玲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从国企职员变成了畅销女作家。

“现在的人,如果是搞金融什么的,很乐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但如果说自己是作家,大家几乎会觉得这个人很不靠谱。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还好点儿。”蒋春玲说。尽管如此,她还是庆幸选择了写作成为自己最喜爱的职业。

机缘巧合,作品被赵薇赏识

辞职之后,蒋春玲有了更多的时间支配生活,她成为起点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对于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开始,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由于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她的写作渐入佳境。她说:“其实,一年里,我真正用在写作上的时间也就4个多月。我会用七八个月的时间构思和写提纲。”

《致青春》是蒋春玲的第二部小说。爱情很浪漫,现实很骨感,它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残酷青春的故事。“爱情和面包的抉择,理想和现实的拉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都是我试图在这部小说中与读者分享和探讨的。”蒋春玲说,“如果青春是暖伤的,它最大的意义在于‘错得起’;如果青春是美好的,一辈子都值得回味;如果青春是残酷的,那也一切都还来得及。”

蒋春玲在写这部作品时跟网友聊天,想着给它取个什么名字。讨论的结果是“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一家出版公司慧眼识珠,主动和蒋春玲签了约。小说将要出版时,正值党的十七大召开。蒋春玲觉得“腐朽”一类的词不合时宜,就将书名改成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有些冗长的名字,却对这本书的流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一个吸引人的短语,能勾起人对青春的许多回忆。

伴随着人生第一份合约而来的是人生的第一笔稿费——4万元。曾经做秘书工作的蒋春玲年收入不过五六万元。“我当时根本没去想这本书会卖得怎么样。”蒋春玲说。当出版商告诉她要加印的时候,她大为惊讶。其实,相对于这本书此后庞大的销量,这只是开始。到2009年,随着4本书的热销,蒋春玲的版税收入很快超过了曾经年工资的10倍以上。

2010年,蒋春玲与原来的出版公司分手,换成了现在的出版公司——北京儒意欣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出版公司有影视背景,正是现在的经纪人将她的书推荐给了编剧李樯。

李樯之前编的《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剧本,都是文艺气息浓厚的作品,他觉得小说《致青春》里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他说:“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尽管经历不同、命运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追求一种自在、充实的生活,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在意外界的纷扰,他们珍视的是生命过程的圆满与完整。”李樯把这部小说推荐给了赵薇。

当时,赵薇正为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作品而发愁。最初,她对这个题材并不太感兴趣。但看完这部小说后,她马上就爱不释手了。她说,“辛夷坞”的小说人物关系网错综复杂,表现了高超的驾驭文字和小说艺术的能力,让人能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追求一种静逸空灵的优美意境。最关键的是,小说的上半部分反讽而激情,下半部分沉淀而悲情。作品紧贴地气,没有无聊的多愁善感,没有漂浮的生活想象,真实而又宁静、感人。

就这样,这部小说很快被李樯改编成了剧本,赵薇决定亲自执导将此拍成电影。得到消息,蒋春玲非常吃惊。她说,自己是赵薇的忠实粉丝,让赵薇来拍这部电影,确实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1998年,大型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国内首播,可谓收视大热。蒋春玲家乡那座小镇上的人们和中国所有的地方的人一样,每天都被“小燕子”逗得如痴如醉。蒋春玲对“小燕子”崇拜得不得了。当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多年后,“小燕子”这个远在天边的“格格”会跟自己这个普通人联系到一起。两人甚至投缘到可以随时通电话、无拘无束聊天的地步。

蒋春玲说,曾经有人问过她最希望由谁来演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电影《致青春》)中的女主角,她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名字就是赵薇。没想到,最后,赵薇真的成了电影《致青春》的导演。

2013年4月26日,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致青春》在国内公映,首映日票房4620万元,破了《泰囧》的首日票房纪录;同时,刷新了2D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接着,电影《致青春》势如破竹,一口气拿下7亿元票房收入,不但为国内类型片的探索之路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以其坚挺的排片和惊人的上座率创华语电影多项奇迹。

令蒋春玲遗憾的是,因为怀孕,她错过了电影拍摄时去片场探班的机会;又因孩子刚出生几个月需要照顾,没能参加电影首映式。

跟任何一部改编自热门小说的影视剧一样,电影《致青春》也遭到了“原著粉”的质疑。他们认为电影改编太大,没有小说原有的味道,特别是结尾和小说有着很大出入。对于这些质疑,蒋春玲力挺赵薇。她说,赵薇导演在这部剧作上下了很大工夫,也投入很多情感。自己当初写这部书的时候,女主人公郑微身上就有着“小燕子”的影子,洒脱、执著、敢爱敢恨,浑身上下透出的那种灵气像极了10年前的赵薇。郑微和赵薇的契合度不仅是外在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有着同样的单纯、勇敢、重感情、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不顾一切往前冲的特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导演的赵薇,会比演员赵薇更能淋漓尽致地在电影里表现郑微和她的青春。

低调做人,对金钱没什么概念

从2007年开始至今,蒋春玲创作发表了《致青春》、《晨昏》、《应许之日》等13部小说,成为“80后”女作家青春文学的新领军人物,并独创了“暖伤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说。

2013年3月,蒋春玲各种版本《致青春》的销量已经超过250万册,在电影上映后的两个月内至少又卖了50多万册。按照如今中国出版界的行情,一本书能卖5万册就是畅销书。像《致青春》这样能卖300万册的书,是书商们梦寐以求的超级畅销货。

虽然赚了大把的银子,但蒋春玲对钱并没有什么概念。在她看来,靠写作只要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自己就非常满足了。平时,除写小说之外,她最喜欢的事就是做公益。与一些影视明星的作秀不同,蒋春玲做公益是发自内心的。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时,蒋春玲率先捐出10万元稿费,但她不愿让媒体报道这件事。“我捐10万元钱,并不是为自己做营销,纯粹是从做母亲的角度去做这件事的。”蒋春玲说,当时,她看到地震后的电视报道,一位妈妈抱着从废墟里被挖出来的孩子,其实孩子已经去世了。看了这个画面,她心里觉得很刺痛,因为她的孩子才刚刚5个月。作为妈妈,她特别能理解这种心情。

现在,蒋春玲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她平时很低调,极少接受采访。这也是“辛夷坞”在网上红得发紫而生活中的蒋春玲却很少为外界所知的原因。“我挺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想被更多的事情打扰。”一次,当蒋春玲带儿子在小区游泳池里游泳被人认出来时,她竟感到了某种隐忧。她不想因为自己成名而打搅家人和朋友的正常生活。她说:“我以前从没想过成为作家,也没想成名,我就是一个以写字谋生的人。”

2013年7月上旬,蒋春玲新出版的小说《蚀心者》的影视改编权卖了出去,价钱达到惊人的7位数,是电影《致青春》的改编权价钱的两倍还多。看来,电影《致青春》带来的效果非同凡响。

蒋春玲的小说《致青春》还将被拍成电视剧。前不久,韩红已买下草根歌手冷碗碗创作的歌曲《青春》,作为该剧的主题曲。

如今,许多写得不错的作者都转行做编剧了,写得稍微好点儿的能拿到两三万元1集,写30集的话就能拿60万元。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数字。但蒋春玲觉得编剧太累,她曾参加过电视剧的编写,由于受不了各种修改,中途退出。她说:“现在写小说足够维持我的开支,将来的事将来再说了。”

一位闺密曾为蒋春玲粗略算了一笔账,现在她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她在国企上班时的近50倍。其实,蒋春玲最看重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心灵上的愉悦和放松。没有繁杂琐事的打扰,没有令人头疼的办公室政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温馨浪漫的小屋里品着香醇的咖啡,让手指在键盘上轻盈起舞……在蒋春玲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桃花源般的童话生活。闲暇时,她可以和老公、孩子一起,到自己喜欢的风景里尽情撒野,到大山深处呼吸清新的空气。这就是蒋春玲的理想生活。

有时,蒋春玲很庆幸几年前自己果断辞职。她说自己的经历至少说明,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第二种选择。(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

上一篇:爱老孝老青春无悔 下一篇:教法实施与保护帮助技能的案例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