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3 05:09:23

农村公路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空心化”现象的出现,以及“大村庄”制改革,使得农村公路出现了诸如原有村镇中心路衰退、地区内布局不合理等以前没有或者隐藏的问题更加突出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公路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路 空心化 原有村镇中心路衰退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60-02

一、引言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是我国公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公路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发展不均衡、建养不协调、法规不健全等,说明了我国农村公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因此,对农村公路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农村公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筹资和养护方面。王波(2012)对我国公路养护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模式。陈丰龙(2012)从公私合营模式(PPP)的角度,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了分析,具有指导价值。而美国的公路建设资金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公路等级予以分担,农村公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在道路修筑技术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研究比较深入,其主要特点是碎石封层技术的广泛应用。

这些国内外的研究和经验已相当深入和具体,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空心化”、“大村庄”等,农村面貌的改变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部分原有村镇中心路出现衰退现象,建设不足;同一地区的不同村镇路网布局不平衡、不合理等。然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对农村公路进行进一步研究。

因此,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新形势下农村公路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并希望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农村公路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和有利抓手(禹晟哲2010)。农村公路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具有突出效益,不仅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而且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途径,加快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并且兴建农村公路对加快“三农”发展也具有实践启示。

鉴于此,曾宪萍、何晶(2011)对我国农村公路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农村公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建制村内通畅率仍然较低,且差异较大;投入资金缺口较大,投资渠道仍主要依赖农民集资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农村公路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拓宽农村公路供给资金融资渠道,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等。

并且,陈玲、张文棋(2011)也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农村公路投资建设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通达深度不够,等级偏低、路况较差,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管理养护工作仍未落实到位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譬如多方筹集资全,强化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鼓励和吸纳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动农民参与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实现管理信息化等。

很多学者对农村公路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概括,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政府的决策和农村公路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新形势下,农村公路的一些新问题研究较少。

近年来,我国农村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需要我们的政策、方案作出一些调整。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化、弱化或“异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空心化,它是城乡二元结构下高速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表征。党晓旭(2010)采用AHP――模糊评价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来研究农村公路的布局。但,也只是对农村公路连接节点的确定和农村公路的布局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很少涉及农村公路出现的一些诸如原先主要交通道路的衰落、区域内布局不合理等新问题。因此对新形势下农村公路的研究仍有必要性。

三、农村公路现状

“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923.8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540.5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7.12万公里。2010年年末,我国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0.6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75万公里,其中县道、乡道、村道比上年末分别增加3.46万公里、3.53万公里和6.77万公里。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透露,十二五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逾20004L元超过“十一五”投资力度,补助标准也会提高。资金投放优先考虑西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同时要加强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建设。

同时,由于农村道路状况和车辆安全状况较差、交通安全隐患非常多,农村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违法现象突出,农村道路交通管控能力较低等原因,造成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占所有道路交通事故的比重相当大。

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的建设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伴随着道路交通安全等诸多的问题,发展与问题并存。因此,具体分析农村公路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农村公路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四、出现的新问题

1.部分原有村镇中心路出现衰退现象,建设不足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1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1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并且,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约2.48亿亩,户均近一亩,人均220N平方米。农村人走地不动,甚至是人口减少而用地反增,造成了空心村“外扩中空”的现象,建新不拆旧,新房没人住,村庄“散、乱、空”,公共设施难配置、效率低。同时,空心村里大量废弃的宅基地也在影响着农村的环境、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

为了减少机构、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村庄合并成为许多地方政府乡镇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随着行政村的不断合并,村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有村中心道路的作用有所减弱,甚至废弃,加上群众对中心路捐资的热隋不高,因而造成这部分中心路路况依旧。

2.同一地区的不同村镇路网布局不平衡、不合理

之前学者们主要是依据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划分,或者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对农村情况进行研究,范围比较大。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同一地区之内的差异却逐渐显现。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存在发达村和薄弱村之分,农村公路在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相关统计表明,经济发达村和经济薄弱村的农村公路人均占有率的差距近一半,悬殊较大。

3.农村公路的安全问题

交通安全问题一直是道路交通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人们的安全意识差,车辆性能低,道路建设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问题格外突出。本文主要概括解释了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3.1 技术水平低。农村公路的等级相对较低,部分道路安全设施设计不够合理。由于农村公路自身等级低的缘故,其测设问题经常得不到重视。往往只有路面宽度和厚度的总体要求,而没有其它的测绘标准,也不进行专门测设,通常只由施工队进场后进行简单的测设。施工队是非专业测设单位,其测设水平肯定达不到标准。而由征地拆迁造成的问题,更会使农村公路设计标准进一步降低。

3.2 安全设施缺乏。许多临崖、临水等高危路段,没有建设必要的防护栏、防护墩、防护墙等安全防护设施;急弯、陡坡、窄桥、村庄、学校、交叉路口等路段,缺少必要的交通安全标志;乡间的“丁”字路口、行人与公路交汇处等地,几乎没有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这些都给农村公路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

3.3 无证驾驶和超速。交警部门统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大约40%是因为超速造成的,超速是交通事故中的第一杀手。并且,大部分农民认为,车辆只要不进城,就不需要驾驶证,因此,农村地区大多处在无证驾驶状态,且缺乏安全驾驶意识。

而且,农村地区机动车中的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低安全性能的车辆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地区甚至占总量的80%以上,并且还有大量非法拼装、改装车辆不断销售和上路行驶。车辆的不安全性,更加加重了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

五、解决对策

1.积极开发原有村中心路附近的有利资源,提高其重要性和利用率

目前我国村庄合并的方式,主要是在行政合并的同时,让农民集中居住,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里建设楼房,费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和农民分摊。集中居住必然导致原有的村镇的衰落,原有村中心公路面临被废弃的危险。

对于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提高公路的利用效率和公众的投资、建设热情。

对于周围是田地的原有村中心公路,可以扩大公路面积,使其成为谷物收割、晾晒专用场地。这样,既可以降低由于晾晒稻谷的场所有限,村民将收割后稻谷拿到门前的道路上晾晒,造成乡镇村内便道一半道路被占用,形成交通安全隐患;又可以集中晾晒,方便机械化操作,降低成本,同时提高公路利用率,减少管理费用。

对于附近农田比较少、农作物收成不好的原有村中心路,可以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或者工厂。因为靠近公路,交通较便利,方便与外部的联系和交易;而且农村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它们既可以是农作物初加工、深加工和存放等方面的工厂,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是需要;kN劳动力的手工加工制作等企业,可以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和农闲时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加大对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投资力度,完善其道路设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造成部分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村地理位置较偏,村级集体缺乏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有效载体;部分村原有集体资产有限,缺乏发展后劲。

所以,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投资、开发力度,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村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大量建设公路,就成为一项见效快、外部性高的政策。它不仅可以使当地经济与外界联系更加密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且也方便了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提高他们的建设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增加后劲。改变以前那种越穷越没钱建公路,越没钱建公路就越穷的恶性循环,逐步形成一个以公路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的良性循环。

3.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农村公路的安全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应采取积极措施,使路安全,使民放心

3.1 在村村通建设进程中,加强引导和监督,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但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采用冠名的方式。

3.2 要在农村公路上的醒目位置设立限速标志牌和交通安全警示语,在农村公路的十字平交道口和与村组的连接出入口处,设置强制性减速带。对不符合要求的交通信号及安全设施进行彻底排查和整改。交通流量大、事故多发的路口要清除影响交通视线的障碍物、安装信号灯,急弯、学校等路段设置警示标志,设置安全防护墩等。并且,要提高群众对安全设施的保护意识,增加道路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

3.3 交通、农机等有关部门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机动车驾驶员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提高其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公路上超速行驶车辆和无证驾驶的人员的执法检查力度,从而真正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方便于民。三是要加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用车辆的检查、惩罚力度,鼓励农民购买有安全保障的交通工具。

六、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的减少、产业的弱化、部分村镇的衰退,形成农村“空心化”。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实行“大村庄”制,并且伴随着原有村镇中心路建设的不足,村镇间布局的不平衡、不合理,交通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积极开发原有村中心路附近的有利资源,提高其重要性和利用率;加大对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投资力度,完善其道路设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等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且,本文还将继续关注此问题。

上一篇:电镀废水膜回用组合工艺及工程实例 下一篇:有关110kv继电保护的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