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联水窖”惠民生

时间:2022-08-23 04:47:18

“爱联水窖”惠民生

•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计划修建500口惠及会宁6个镇22个乡的“爱联水窖”,帮助会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会宁,一个隐藏在黄土高原深处却闻名于世的地方。它之所以闻名,是因它苦甲天下,亦因它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时红军主力会师的圣地。

会宁自然条件严酷,气候属温带大陆型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34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1800毫米。干旱、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频繁。尤以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灾害危害最重。历史上向来有“干会宁”之称和“十年九旱”之说。近年来甚至有演变为"十年十旱"的趋势。干旱缺水已成为造成当地百姓生活困难的最大敌人。

在这里,一望无际的黄土、枯涸的河岔渠道、干得呛人的空气……无不表达着对水的渴望。

当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对便捷的用水早已习以为常的时候,会宁人每天要走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去取水。“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诉说着当地百姓的艰辛和无奈。

水,是如此来之不易,理所当然被看得比金子还要宝贵。一桶水,被用来洗米、洗菜之后,还要留下洗碗、洗脸,洗脚,再用来洗衣服,反复用五六次,实在脏得不能用了,才舍得浇地或喂牲畜。

因为缺水,使得卫生条件极其恶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孩子们上学之前只能噙一口水洗脸……母亲们只有一瓢浑水煮饭……洗澡更是一年难得有一次。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能给孩子洗个澡,成了母亲们最大的梦想。

伴随着严重缺水而来的是贫困和落后,2010年会宁人均年收入仅达2000多元。许多孩子失学在家,丧失了读书的权力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陇中苦瘠甲天下”,这是曾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发出的慨叹。

但是,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创造奇迹。面对如此艰难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劣势,会宁人民没有屈服,反而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逆境崛起”的红军长征精神,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励精图治,坚韧不拔的与干旱缺水做着最艰苦的斗争。

可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对于会宁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眼下怎么办?

最快的办法是修水窖。

水窖,指的是修建于地下的用以蓄集雨水的罐状(缸状、瓶状等)容器,是一种地下埋藏式蓄水工程。在会宁,一口 25 至 30 立方的水窖可以解决一户家庭的饮水,三五口水窖可以解决一户家庭的生产用水,千万口水窖可以让千万户家庭走进希望的绿洲。

有了水窖,这里的人们就能够结束以往靠天吃饭的生活,有效解放劳动力,在农闲的时候到城里打工,赚取“外快”,使生活和收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了水窖,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助当地生活环境、受益群众的卫生条件和健康水平提高;有了水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将会发生改变,进一步积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与和谐。

所以,修建水窖,让会宁人民摆脱干旱缺水的困境,改善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既是当地百姓千呼万唤,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又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最基本的前提。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现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不过,“看似平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当地群众虽然看到了建水窖的好处,却苦于无钱建设。有关方面曾经在这里组织群众修水窖,但由于居住地群众生活贫困、资金缺口无法填补,也一直难以推广。

可以说,资金问题在修建水窖所要面对的困难中首当其冲,应该如何解决?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本着爱国报国的宗旨,心系同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各种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在组织爱国爱民工程等方面,做过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因此,面对这一中华儿女刻不容缓的神圣使命,责无旁贷,计划投入巨额专项资金,从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入手,修建500口惠及会宁6个镇22个乡的“爱联水窖”,帮助会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项爱心和爱国壮举,必将载入史册,且向未来的岁月延伸。

上一篇:重要他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学视角 下一篇:不断超越 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