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2-08-23 02:52:59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个案研究

【摘 要】在幼儿时期培育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个案研究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幼儿时期培育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让我们从西西的个案研究中分享我们的体会:

一、幼儿基本情况

西西是个活泼聪明的小女孩,求知欲、好奇心很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是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违反集体规则,是个典型坐不住的孩子。如:学习活动中注意力不持久,坐一会儿就会跑去看书玩玩具;外出活动时总是玩不够,要老师去拉她才回教室;午睡时总爱在床上翻动,或自言自Z影响扰乱他人休息等。

西西父母都是教师,因父母工作忙,西西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交给了爷爷奶奶,老年人比较惯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行为没有约束,母亲对孩子期望高,很注重孩子的教育,总是细心,耐心的引导,而父亲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使得孩子失去了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阻碍了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导致了西西规则意识差的主要原因。

二、个案分析

西西虽然是在三代同堂的温馨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但全家人都以她为中心,过度重视和关注,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出矛盾:信任、民主、宽容与严厉、放纵、迁就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因事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容易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

三、行为观察及有效的教育策略

通过对西西的个案追踪观察,我们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一)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延迟满足训练,让孩子学会等待、分享,促进其自我控制能力发展

(1)教给孩子等待的策略,是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孩子认识钟表,告诉他长针走到几的时候,动画片就开始了,让孩子明白,只有等待才会得到他期望的东西。

(2)教孩子在等待时转移注意。比如,等着坐碰碰车的时候,让孩子讲讲故事、唱唱歌。或者把自己不能马上吃到的棉花糖想象成胖胖的白云等,让等待变得有趣。

(3)发挥语言的“制动”功效。在孩子快要控制不住自己时,父母说一句“再等一会儿吧”可能就会起作用。也可以教孩子自己提醒自己:“我排第二个了,再过一会儿就轮到我了。”

(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幼儿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的良好榜样去影响孩子,引导他学习别人好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一次音乐活动时,西西跟着老师唱了两句后就坐不住了,开始扯朋友的头发,弄得同伴直嚷嚷:“老师,西西动我。”接下来的餐前活动,我便给孩子们讲《小猫找朋友》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朋友与朋友之间怎样相处,怎样表示友好,内容浅显易懂,西西听得很认真,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来进行角色表演,特别请了西西,西西表演很认真。后来,我发现西西常常伸出小手与朋友握握手,或者向朋友挥挥手表示友好。

(三)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幼儿在游戏中愿意遵守规则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学习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例:一次户外活动,我组织幼儿玩“猫和老鼠”的游戏。请西西来当“猫”。游戏规定:“猫”要睡在粮库里,“老鼠”才能去偷粮,当老师喊“猫来了”时,“老鼠”要立即逃,“猫”才能去捉。“猫”还挺遵守游戏规则的,让好多“老鼠”都空手而归。游戏中,西西全身心投入,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心态,她已将自己看守粮食是为己任了。“猫”要睡觉,“老鼠”才可来偷粮,这是游戏的一个规则,“猫”要听到“猫来了”才可以去抓老鼠,这也是游戏的规则,我有意让她在游戏中担当重任。通过履行角色职责,西西的自制力有明显提高。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的自制力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

(四)教师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是有效促进孩子自控能力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快过“五一”了,我组织孩子们制作彩链来打扮教室,西西的彩链刚穿了两三个,就拎着在教室到处跑,突然,我灵机一动,对西西说:“跟老师来比赛好吗?看谁的彩链穿得最长。”西西说:“好!”跑回座位又开始接着穿彩链了,穿一会儿,就会拿着彩链来跟我比一比,看见没我的长,又马上跑回去接着穿……后面的活动中一直非常的专注。

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及其与幼儿的互动,对于活动才会有着专注的精神去做。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孩子自制力的提高。

(五)积极鼓励

当孩子有进步时,马上予以表扬、鼓励,让她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信任,同样可以帮助树立幼儿的信心。而对孩子适度的惩罚,也可以加强孩子对道德标准的认识,从而懂得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其自控能力的发展。

四、个案指导成效与启示

西西在教师实施有计划的教育影响前后变化明显,可见我们的教育策略是行之有效地。她已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学会了遵守秩序与规则,能专心上课,在活动中自制力和坚持性有很大提高,做事情专注的时间长了,午睡习惯也有很大的改善,她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随意骚扰他人的活动,能与他人友好的相处了。特别是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能认识、讲道理。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机构,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将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师法造化,愈奇愈安 下一篇:《公主向前走》中“水”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