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岁的杨绛先生

时间:2022-08-22 11:26:48

有媒体报道,用杨绛和钱钟书的版税设立的“好读书”基金,已收到千万元人民币。

从2001年起,杨绛就把她和钱钟书的稿费和著作权,都托管给清华大学,成立了“好读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如今,杨绛先生已度过一百零二岁生日。杨绛优雅、宁静而博学,她内心充满着高贵精神和平民情怀,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普通百姓,都广为称道。

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

网上有人对杨绛先生设立的“好读书”基金评论说:“钱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赘物。”事实上,杨绛并非神仙,她有的是平民的情怀。

《杨绛文集》的责任编辑王瑞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杨绛先生退休工资不高,稿费也捐了,她的生活非常简单,“有一次,看她穿的鞋还挺别致,她说是女儿钱瑗留下来的,当时我都快哭了”。

熟悉杨绛的朋友,对她生活上的简朴可谓众口一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说,每次去看杨绛先生,都感觉好像受到了洗礼,“对她来说,名利都不在考虑之内,你到她家就可以看到,家里很简朴”。

这些年来,提到杨绛先生,总会让人肃然起敬。人们在敬慕她的优雅、她的睿智、她的学识和她的高贵的时候,都会流露一种敬慕之情。一篇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文章在被李开复等名人转载后,流传甚广。文章的开头说: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核对2011年7月15日杨绛先生接受上海一家媒体采访的《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这段话确实是杨绛先生的原话,但后面的内容则是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先生的原话。

曾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从“杨绛的丈夫”到“钱钟书夫人”

钱钟书和杨绛,一对神仙爱侣。曾经有评论家说,“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是不全面的”。在当代人的眼中,杨绛是一直隐藏在钱钟书身后的,“钱钟书夫人”似乎是她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在钱钟书心目中的地位,只有钱钟书最清楚。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钱钟书被称为“杨绛的丈夫”,要比杨绛被称为“钱钟书夫人”早。1947年,当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的时候,人们问“钱钟书是谁”?得到的答案是“杨绛的丈夫”。

1943年,小学老师杨绛的首部剧作《称心如意》上演,一鸣惊人,而后又连续创作了喜剧《弄假成真》、《游戏人间》以及悲剧《风絮》。原名叫“季康”,被兄弟姐妹的快嘴叫成“绛”的她,干脆取了“杨绛”作笔名。一时,“杨绛”名声大噪。

而此时,当钱钟书说要写长篇小说《围城》的时候,杨绛不假思索地揽下了所有的家务,让学校减少钱钟书的上课课时,自己甘当“灶下婢”,全力支持他创作。每晚,钱钟书把写出的稿子给她看,她大笑,钱钟书也大笑。

拍电视剧《围城》前,导演黄蜀芹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绛边读剧本,边写修改意见。这部令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围城》,每集片头的那段“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的著名旁白,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49年5月,按清华的旧规,夫妻不能同时在本校任正教授,于是杨绛做了兼职教授。也许,正因为杨绛甘于做“钱钟书夫人”,才润物无声地成就了钱钟书。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曾经,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婚姻的这段话,并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不久,女儿钱瑗也因病住院。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异常辛苦。“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她称为“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前,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后来,她在《我们仨》中伤心地写道: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摘自《羊城晚报》)

上一篇:兄弟 9期 下一篇:独臂“美国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