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和方法

时间:2022-08-22 10:27:53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和方法

摘要: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语言的差异反映着文化的差异,现行英语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经常遇到文化冲击,影响交流的顺畅。所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应该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使学生正确了解语言差异,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一、定义和研究现状

文化一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经常在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见到这样的字眼:“企业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胡文仲教授在《超越文化的屏障》(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中给它的定义是: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劳动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累积的遗产;既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也包括实物和器具;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例如骆驼在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中曾经起过很重的作用,所以阿拉伯语中至今还保留着几十个和骆驼有关的词。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人名、地名商号、成语、俗语、谚语、委婉语、忌讳语等。在人际交往上更表现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着装、环境心理倾向等。

“跨文化交际”翻译成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文学、哲学、心理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在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许国璋先生率先于1982年在《现代汉语》上发表了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他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的关系,他提出讨论的词不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提出在不同的语言中词义上表面对等的词语实际上在文化上差异很大。这一举动不仅广泛引起了大众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使大家认识到应注意语言的形式,若不注意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学不好外语的,而且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得以推广,从而直接推动了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标注的规定。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增多且日趋复杂,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的空前浓厚兴趣,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内涵和外延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1.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的中心。相反地,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例证1

美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得比较轻松,言谈举止不那么拘谨,学生可以任意提问甚至随意走动。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的课堂上是被严格禁止的,被视为目无尊长。日本的学生在课堂上要身体笔直,对老师还要九十度鞠躬,而且停留得越久越显尊敬。说阿拉伯语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的声音比英美和日本学生要大很多。

从思维方式上来讲,不同国家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在中国执教的外籍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认为学生思路不清,殊不知问题并非出在英语本身,而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语篇结构。Robert Kaplan在研究了不同国籍的学生的写作之后,认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英语是“桥式”直线思维,明白直接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而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垫脚石式”的螺旋思维,讲话人采用隐含迂回的方法,让听话者一点一点悟出作者的意思。因为美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一切要靠语言讲清楚,而东方语言,例如中文、韩语、日语是“高语境”(high context),许多意思包含在语境之外。

2.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

例证2

就语言要素和文化的关系而言,关系最密切、反应最直接的是词汇,比如“红”(Red)在中国历史上被很多朝代崇尚,人们用红色代表幸福、喜庆、欢乐和兴旺,所以有红色对联、红盖头、红包、红利等词的出现。而英语中的“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比如in the red指预算和帐目的赤字。再比如,汉语中“狗”一般用于贬义,这从汉语的成语中可以看出,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蝇营狗苟等,但是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西方人很不能理解吃狗肉这一行为,在很多短语中有这样的表达,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日);You can 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人年纪大了学新东西不容易)。

在商店里,售货员和顾客的讲话规则与各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美国人说:“what can I help you?”中国人说:“您要买点什么?”日本人说:“欢迎光临。”美国人是把顾客当成服务的对象,中国是以出售商品为目的,日本人希望顾客有回家的感觉。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装、沉默、身体接触、距离、时间观念、空间使用。

例证3

蹲坐是一种很自然的休息姿势,在我国农村很普遍,哪怕是给他椅子坐也会蹲在椅子上。墨西哥人也习惯于蹲坐,但是在墨西哥临近的美国人从小受到不要蹲坐的教育。据说,在美墨边境的直升机上的巡逻人员往往通过人们坐的姿势来判断边境上是墨西哥人还是美国人。

三、英语教学和跨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中全面反映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

四、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问题3: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

五、解决途径

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设文化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但是最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使学生不仅在理性上对英语语言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自觉地吸取语言中的各种文化信息。结合日常教学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敏感度,同时提高使用文字的水平。在精读课上,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讲解讨论词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们注意这一重要方面。在写作课上,可以对比英汉在语篇和文体上的差异,指导学生在写英文书信时要做到符合英美人的习惯,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张莉.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初探[J].华东大学学报.

[4]薛爽.浅议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5]顾超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设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

上一篇:苏北地区英语教育状况的个案调查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