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时间:2022-08-22 10:15:28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日益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不断凸显,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环境形成新的威胁与挑战。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行为自控能力偏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能力欠缺的情况,客观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并积极探究安全意识教育与培养对策,对于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与生活秩序,促进平安校园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9803

随着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形势也变得日益严峻复杂,危及大学生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各种因素不断增多。2013年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2014年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屡见新闻媒体的大学生纠纷与人身伤害案件,以及因心理、交通、火灾、溺水、踩踏、诈骗、食物中毒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轻则使当事人遭受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财物损失与精神折磨,重则导致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匆匆逝去。悲剧的发生,尽管有其具体的背景和原因,但总体上反映出大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的缺失,而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更为突出。

1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安全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基础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石。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弱、养成教育欠缺、自制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等特征,在大学生活过程中普遍体现出自我安全意识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个人隐私信息通常指的是涉及个人身份(包括身份证信息、图片资料)、家庭成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账号、密码等内容的各种信息资源。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往往给个人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和损失。每年因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和案件达数十起之多。有些学生在网络上毫无戒心地随意注册各种用户,如实填写各种个人隐私信息,有些同学甚将自己的银行卡号码、密码甚至验证码提供给不明网络或电话,有些同学习惯长期将自己生日作为密码,有些同学因“同学关系很好”而将自己的登陆帐号、银行卡密码等信息公开,这些现象其实都潜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造成后果将追悔莫及。

(2)自我意识较强而生命安全意识淡薄。高职生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显得偏小,对很多问题和事物缺乏成熟的思考与评价,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心理较重,处处以“我”为中心,较少换位思考,往往冲动义气用事,某种程度上少了点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因而反映出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往往对自身、他人亦或其他生命体做出伤害的行为。比之于数年前的上海复旦大学某生向室友投毒案、清华大学机电系刘海洋伤熊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并故意刺死受害人等案件,高职院校中似乎很少有如此影响广泛的大案,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其实高职学生在日常行为及人际纠纷处理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各种生活琐事不能理性处理,最终酿成恶意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3)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警惕性不高。在校园生活中,时刻都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或危险因素,如消防安全、财物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交友安全、社会活动安全等等,很多的安全事故往往因人们大意、麻痹、想当然、疏于防范而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见充电设备随手放在床铺上且长时间带电,违规使用“热得快”、电吹风等大功率电器,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随便搁置且脱离视线也无人监管,离开宿舍不锁门不关窗,盲目冒险或参加危险性活动项目、随意搭乘“黑车”、“小飞轮”等。去年接二连三地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也充分说明大学生自我防范与警惕性缺失,如果当事人有较强的自我安全与防范意识,处处保持警惕,行动多留“心眼”,遇事沉着应对,很多悲剧就可能避免。

(4)应急情况下处置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足。在消防实践和掌握逃生技能问卷调查中,问卷“如果宿舍发生火灾,您会怎么办?”调查结果显示,有22.1%的同学选择“如果身上着火,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有56%的同学选择“火灾中用湿毛巾防毒”,有17.7%的同学选择“直接冲入大火中逃出去”,甚至还有4.2%的同学选择“高楼火灾跳楼或乘电梯逃生”。按一般常识,“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只能使身上火势更大更旺,“直接冲入大火中逃出去”无疑是“自投火网”的冒险,而选择“高楼火灾跳楼或乘电梯逃生”则是在选择自杀。而“用湿毛巾捂鼻”一方面可以防烟雾毒气,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充湿润空气和氧气,因而是一种最佳选择。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不管是常见的违章或不规范使用电器的危险行为,还是参加消防安全逃生技能的培训与活动现状,都反映出学生紧急应对突发状况能力的不足,一旦真的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2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中不良现象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浸染,又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忽视安全意识教育的问题,还有学生自幼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错位因素,同时也有学生个体在特定发展阶段反映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2.1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和社会公共教育的缺失

首先,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特定阶段,不少产品甚至品牌产品因其质量与安全性而存在“信任危机”;不少行业领域、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唯经济效益第一,有些产品生产过程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与污染性,成品产品的使用中也存在形形的安全隐患。其次,不良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高职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判断力比较差、缺乏理性分析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爱逞强弦耀。第三,日常生活中社会公共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如果营造一个全社会重视安全教育、遵守安全规程、监管安全行为的良好氛围,也就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2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忽视

就学校教育来看,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却忽略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学校缺乏持久系统的安全教育安排,把安全教育活动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学生危机教育、防范意识教育、灾难教育的忽视,是导致学生在应急情况下出现价值错位、心理失衡、举止无措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是保卫处、学工处、辅导员的事,缺乏全员教育意识,时间一长,就容易麻痹大意,学生的安全意识也随之淡化,若遇突发的安全事件时,极易手足无措,消极被动,最后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家庭教育中出现重物质保障而轻安全意识教育错位现象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都相对较差,尤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都对家庭和家长的依赖性较大。而家长自身又忽视或相对缺乏忧患意识和对子女自救技能的培训意识,使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没有很好的应变能力。父母过多的呵护使子女对社会的复杂性、危险性缺乏认识,警惕性不高,防范意识不强,容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缺失或错位的家庭教育,就很难与学校、社会形成安全教育合力。因此,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4高职生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养成与较强的自理自律能力欠缺

规范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与较强的自律自理能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所处年龄阶段情绪多变、易激动冲动、心理承受力弱等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的倾向,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解决人际纠纷,只重视眼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粗枝大叶”,待人“不拘小节”,忽视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进而出现抵触集体的纪律管理,违背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不良现象。而当其真正面临突如其来的火灾、疫情、盗窃、诈骗、绑架、中毒等危机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反应过激,无法保持冷静并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复杂更麻烦。

3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途径

要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就必须紧密结合90后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安全技能得到提高。

3.1由泛化教育向计划教育转变,让安全教育真正走进第一课堂

安全意识教育是通识性基础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外一些国家制定了公共安全教育类教材,安全教育和其他课程一样,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在出现危险的情况下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国内大多高校则是根据阶段性的工作要求,宏观宽泛地通过安全宣传、信息通报、会议讲座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如此“泛化”教育并不能确保安全教育真正“落地”,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学校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与其它必修专业课一样,走进课堂,材,规定学时,明确学分,加强考核与实践,让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堂堂正正地走进第一课堂,从根源上变“泛化”教育为“计划”教育。

3.2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安全教育的“落地”、“开花”提供保障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大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一方面,以保卫、学工干部和辅导员为主体建立一支专职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并定期加强培训交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以其他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尤其物业、餐饮、服务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工作人员)不限时空与形式的法制宣传、安全教育、防范指导作为重要的补充,依托校内力量奠定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师资基础。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与地方公安、交通、消防、法院、监狱等部门单位的共建联动,定期或不定期来校为学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技能。

3.3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教育平台,多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与自我安全保护能力。作为第一课堂安全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应该结合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工具,构建多形式的教育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一是充分发挥网站、微信群、QQ群、微博、校信平台和各种宣传橱窗的作用,及时向学生传递安全防范知识和案例警示信息,引起学生对阶段性突出的安全问题的重视。二是从新生入学报到之初,把安全意识教育作为入学第一课,组织新生全员参加安全知识学习与竞赛活动,全面普及和提高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开展“校园庭审”、专题讲座、征文竞赛、反、禁毒等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现场庭审教育及专题教育活动,不仅增强学生参与的覆盖面,零距离接触法庭案件审理等教育全过程。四是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结合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和关键部位的实际需求,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布置安全防范的横幅标语,在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4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多频次开展应急状态下避险自救的实战演练

在安全教育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问题与现象,不能以简单的说教、讲座、报告代替实践教育环节。绝大部分院校新生报到后都安排军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组织便利,是一个很好的安全实践教育机会,因此在军训期间可以组织开展消防应急疏散、应急救援等科目的演习演练。另外,可利用“5.12”抗震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等特殊时段,在学生宿舍、食堂、教学区、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疏散与自救演练,模拟真实火情,施放烟雾,拉响火警,高压水枪喷水灭火,云梯高空救人、学生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等,教育学生时刻提高应对火患等各种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技能,始终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平时还可以模拟求职应聘、不明来电、人际交往时对不明信息与危险人员的识别、以及对安全急救和处理的演练,把在课堂上传授的安全知识用于实践,以确保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同的安全问题时,能够冷静面对,解决问题,保障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5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思想

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是锻炼提高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手段。可以组建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的护校队、安全协会、学生治保部等学生组织,在保卫、学工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规范有序开展工作,既有一定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又有必要的管理规范,定期开展工作讲评与通报会议,分批次分区域组织开展校园检查巡逻,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共同管理校园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增长其才干,又可以增进学生与管理者、管理部门的理解,减少相互之间的隔阂,消除对立和抵触情绪,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安全管理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和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将是其成长过程中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2]吴春梅.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张继延,曾德伟.试论高校学习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1,(3).

[4]张钟元.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2013,(10).

上一篇:“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下一篇:政府投资项目的PPP融资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