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追求与人类的发展

时间:2022-08-22 08:41:38

价值追求与人类的发展

摘要:价值追求作为人类意识的典型形式,随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又引导人类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民族间互动的“动力密度”显著增强,促成利益互渗、风险共担“类主体”的形成,促使不同利益主体产生价值认同。为有效应对人类危机,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平稳定、民主平等、互利合作、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全球化;价值追求;人类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33-03

价值追求是对一定的价值目标的执著向往并力图达到此目标的强烈驱动倾向。价值追求作为人类意识的典型形式,随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又引导人类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由于物质生产方式不同,价值追求的方式和内容具有不同的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追求不论是对作为群体的人类还是对个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全球化与全球问题

全球化带来全球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的日益国际化,各国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全球化进程中,相互依赖性增强。这种依赖性使得一国经济一旦有所波动或出现危机,马上就会产生扩散效应,影响到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造成相关国家被迫面对经济风险,进而影响世界经济格局。1997年始于泰国的汇率危机和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就使世界各国陷入了严峻的经济困境。全球化还间接引起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经济增长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全人类一致努力、协同解决的共同问题。全球问题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广泛性。这些问题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地存在着,问题本身已完全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二是紧迫性。全球问题已经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发展,而且危害程度在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尽早解决。特别是核武器、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等正在极大地损害着人类,直接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三是整体性。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缠绕,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问题系统,呈现出整体相关性特征,一个问题往往是另一个或另一些问题的原因或结果。四是协作性。全球问题的解决只有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环境污染、、人权问题和恐怖活动是急剧增加的跨国政策问题关注的中心,而这类跨国政策的制定超越了领土管辖权和现存的全球政治同盟,并要求进行国际合作,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①

全球化使一个国家的发展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其他国家,因此要解决好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就要求人类真正作为一个整体来生存、活动和发展,真正开始以共时态意义上的类主体身份来面对自然、整治社会和正视自身,关注整个人类的生活,确立全球理念。

二、全球化与价值认同

全球化为各种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日趋激烈。全球化也是一个多样与同一并存的过程,它既呈现出一种特殊化、异质化的特征,也包含有一种普遍化、同质化和一体化的趋向。正如罗兰・罗伯森所言,“社会在有些(主要是经济和技术)方面在趋同,在有些(主要是社会关系)方面在趋异”②。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价值冲突难以避免,但冲突不是绝对的、唯一的,不同价值主体之间也可能产生价值认同,“与其他一切群体活动水平上的社会行为或社会运动一样,全球化也是以某种价值认同为前提和基础的”③。价值冲突根源于不同价值主体复杂、多样的价值追求,根源于不同价值主体对不同利益的追求。与此相应,价值认同则根源于不同价值主体价值追求的同一性、一元性,从根本上说源于不同价值主体对共同利益的追求。

首先,全球化的互动性、渗透性、交融性、开放性等特点,使不同价值主体的利益密切相连,命运息息相关,发展相互促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利益的实现越来越离不开其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全球化中经济交往的广泛深入也使双方或多方互动的“动力密度”增加,“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④,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⑤。民族、国家逐步认识到世界整体利益与本民族、本国利益的依存关系。全球化也使人类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不断扩大,推动着不同价值主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联系和交往,人力、资本、服务、信息、技术的流动,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的交流、碰撞、融合,使人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在许多方面公共化,并日益将多元、差异的生存主体联结在一起。“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⑥,“世界公民”、“全球治理”、“共生共荣”等一系列新理念正在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全球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通过交流合作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享的“公共财产”,使其中那些合理、先进的因素在文化交流、评判、选择中获得广泛认可并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成为其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会逐渐增大,在某些问题上会取得共识,呈现出一种全球互动的态势。各国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关系结构也呈现出紧密、融合和趋同的倾向,它将国家行为从矛盾和冲突引向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依存,为价值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全球问题的产生强化了人的类意识,促成了“类主体”的形成。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资源与能源的短缺、人炸与粮食危机、种族冲突、恐怖主义、犯罪、疾病流行、核战争与生化武器等全球问题的出现和单方面应对能力的失效,使各国之间的依赖感进一步增强,人类要考虑作为一个整体来生存、活动和发展,从而使各个国家产生了共同化解危机的意识,这就促成了“类主体”的形成,即人类在整体上成为一个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权利与责任统一的现实主体,使整个人类能够像一个人一样地进行判断和选择。“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⑦ “类主体”的形成促使人们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共同价值问题,促成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并使这种共同利益在更广阔的领域和范围内越来越真实地凸显出来。共同的利益追求和需要是一切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的起点,也就是说,面对共同的世界问题,基于共同的利益,不同价值主体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全球性共同利益的驱动推动着价值观的认同,各价值主体利益一致性的范围越广,相互认同的范围也就越广。价值认同的根源就在于各价值主体(民族国家)追求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的共同性和一致性。

三、价值追求与人类的发展

全球化将人类联结成为一个利益互渗、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全球问题的不断滋生蔓延又将人类共同体置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为了应对人类危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和平稳定。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⑧。由于种种原因,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种矛盾、各种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还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时有表现,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现实威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安全稳定的和谐世界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追求和平、稳定,一是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应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与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加强联合国作用、维护安理会权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促进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推动人类的和平进程。二是要以合作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着许多跨国问题,解决诸如裁军、防扩散、保护环境、缩小南北差距等,没有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只有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以合作精神来处理国家关系,以合作精神来实践人类的共同愿景,这个世界才会和谐、才能发展。

民主平等。民主平等是发展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的基础。“民主”意味着各国互相尊重,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平等”意味着每个国家不仅获得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而且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受外来干涉。国际旧秩序的本质和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这种国际秩序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受剥削、受压制的不平等地位,它们的正当权利与要求得不到保障与实现。世界要和谐,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形成新的国际关系。国际新秩序是一个平等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应当从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为特征的民主型转化,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法中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世界事务应以多边主义为基础,通过共同对话和协商决定。相互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任何国家,均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不得使用经济、政治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方法,胁迫他国在行使其时屈从于自己或从该国获取任何利益。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

互利合作。一个落后的世界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贫富分化的世界也不是一个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所追求的是各国的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是普遍、协调、均衡发展的世界,是人人都能享受发展成果的世界。因此,在经济上,就要求各国间加强合作、互利双赢、协调发展,倡导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⑨。各国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加强全球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市场稳定。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妥善应对经贸摩擦及与新兴大国的竞争,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拓展合作领域,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减免债务,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让它们在全球市场中共同参与、平等竞争,在全球发展中共同受益,共享繁荣 ⑩。

开放包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繁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显示出独特魅力。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各种文明只有历史长短之分,而无高低优劣之别。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种文明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促进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各国各民族应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精神来处理彼此关系,充分尊重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多样性的文明应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谋发展。各国应该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倡导开放和包容的文明观,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加强各种文明交流对话,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少古文明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最终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酿成了文明的悲剧。在当代,最突出的问题是全球生态问题。全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开始克服对自然的狂妄,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把人类当作主宰自然的主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改变自然的一切,而应该尊重自然生态自身的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权利,改变发展模式,要按照自然发展规律来发展经济,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增长。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一个失衡的地球是支撑不起现代文明大厦的,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各国必须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努力保护全球的生态、资源和物种,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注释:

①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②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③ 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冲突》,《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④ 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⑤ 孙伟平:《普遍价值:可能性及其限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6页。

⑦ [美]保罗・库尔兹:《21世纪的人道主义》,肖峰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版,第40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05页。

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47页。

⑩ 杜雁芸:《和谐世界理念的新思考》,《长江论坛》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伦光,女,1965年生,浙江东阳人,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湖州,313000;许梦曦,女,1991年生,浙江湖州人,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下一篇:关于当前通胀与人民币汇率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