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慰平生待煮茶

时间:2022-08-22 08:24:56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我们在古人的茶里见到了烟霞,烹雪声里聆听到涛声。

煮茶除了能得雅意,更重要的一面在于——茶欲煮,才能得其真味。有些茶,如果仅以高温冲泡,还差强人意,如高手过招却无法尽施手脚;如果水温稍微再低一些,有时就像饮温吞水了。

煮茶能得真香。满室茶香,莫若煮茶,袅袅绕绕,令人心生欢喜。既有茶香盈室,则与焚香无异。煮茶能得其厚韵,有汉子一般的强烈爱憎。饮后多时,犹见其真情沉厚。

煮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体感,当然体感因人而异。由热度而至身而至心,百骸舒张,不能以言语细述。原则上,茶是都可以煮的,但要煮得好喝的,却要那些底质好的茶。

茶本集天地灵禀、山川秀气于一身,如果不识茶,却也是浪费了一番天地真味。底质好的茶,则天然、不施粉黛,不会因人类的贪利而添加额外的东西,最好是古树,或是野生的茶质。想来古人在这一块,却是得其福份,所饮之茶皆天然厚质。而今人虽然满目繁华,却在饮食之间多没有安全感:底质不好的茶,煮起来常显苦涩难当,或者麻嘴,或是锁喉。若在存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老茶,入口虽甚滑软(因其年份在那儿),但喉咙却极不舒服,因存放中受了潮湿霉味的影响,也使真味难觅。

故要煮的茶,必定洁净、无染、有风骨,亦犹君子。

要煮的茶,最常见的是普洱。普洱的煮法,一是喝过十多道后再拿来煮,二是不经冲泡直接就煮。二者用量不同,滋味上也不一样。

若是喝过十道后要煮的普洱,更要求是乔木大树的底质,最好已存放多年。如果是台地茶,则寡淡或涩麻。大树的普洱煮起来,有浓浓的枣香,这是平时冲泡中难以体会到的。

若是未经冲泡直接煮来,则茶气更烈,滋味更醇,当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看水汽在壶面升腾,或是寒冬时节,又是一番享受。

除了普洱或老黑茶,其他茶类之中,当然还有岩茶,最好是正岩茶,或者是老丛水仙。在武夷山,最常见的则是拿名丛白鸡冠慢慢熬煮。南宋白玉蟾真人的一首诗中写到“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岩茶的岩骨厚韵,煮才见长。

奇丹或铁罗汉,若先以大火再以文火煮开,则香气四溢,茶的侠骨深情,快慰人心。你如果一直对“岩骨”一词不曾有体悟,则当开汤煮茶,以兔毫黑盏,一如千年前的奢逸时光,雅意无间。不煮,无以畅衷肠。对于正岩之茶,如果不曾体验煮茶之乐,则当引为茶人之深感矣。

除了人们深为迷恋的岩茶与普洱,每类茶也有底质甚好的,特别是野生红茶,更堪一煮。我试过宜兴的野生红茶、武当山的高山红茶或桐木关的老丛红茶,皆可入壶,一煮为快。茶味更烈,香气稠密,当是一大乐事。此与下午茶相比,是两个极端:普通红茶若“温柔之乡”,要煮的红茶则是深情质直,当是结发之意,百年恩情。

以上所煮之茶,当然不必碾碎。当代的茶类,多有炒青一程序,既是炒青,茶性不同,散碎之煮后多显苦涩。

唯蒸青一茶,以蒸以烘,得其平性。茶经蒸青,我以为,更能少些焦躁之气,而多湿润之感。

蒸青茶难觅,蒸青的古树茶更珍稀难得。我曾于云南古六大茶山得革登数百年古树茶鲜叶一斤多,亲手制得数小饼蒸青普洱,历一年,煮后其昧更见不同。当时以陆羽《茶经》所著之法,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试研数枚小茶饼,每饼无一两,只堪煮三次。茶极紧结,如果以功夫茶方式冲泡,需较长时间才能得一点茶昧,甘甜有余,却未得厚味:试着碾碎后煮来,茶气厚重,苦涩化之亦快,细密清醇的茶汤温暖人心,古树之韵犹为迷人,却非冲泡方式可以得之矣。因为茶系蒸青团饼,所以要碾碎煎煮,古人的雅意并非虚设,想来正是因为茶质本身的要求。

茶经煮,在曼妙的茶味中,苦涩略有,本质更显,甘清而远,非普通茶可用来相提并论,此是煮之妙意。

再来谈谈煮茶器具与用水。

用水最好以山泉水煮茶,或以冰山雪水来煮,兼得古意。山泉水自不必说,得其山林之气,天然冷冽之质。而冰山雪水,处西南一带则多易得,与所煮山野之茶,相得益彰,既煮之,更显冰清玉质。

用器则以铁器或陶罐。铁器刚硬,犹有金属之余韵,香气保留得好。而陶器能使茶汤更醇厚浑重。

人生倥偬,未及回味便已成空。茶味若不能细煮以见深味,则如人生虚过,一回首,百年身,空留憾。今以浓情深味,或于冷洌深寒,或于炎日酷暑,睹轻烟一缕,茶香弥漫,当足快慰平生。

上一篇:还原手工制器的本真 下一篇:茶业有理,茶艺有礼,才有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