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得衣钵而逃

时间:2022-08-22 07:42:46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做了这首偈子之后,五祖明白,神秀虽然跟随自己多年,但是还没有悟道。倒是,在厨房干粗活的慧能让五祖眼前一亮。打动五祖的正是慧能的那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看见慧能正在腰上绑着石头费力地舂米,深有感触地说:求道的人,为了正法忘却身躯,正是应当这样!于是五祖问慧能:“米熟了没有?”

慧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筛子筛一下了!”

接着,五祖用锡杖在碓上敲了三下,然后离开了。慧能当下领会五祖的心意,于是在当天晚上三更时分,来到了五祖的方丈室。

为了不让别人看见,五祖用袈裟把门窗遮起来,然后亲自为慧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当下大悟,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道理。

五祖知道慧能已经悟得自性,便对他说: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心,即使学习再多的佛法也没有益处(原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能认识了自己的本来心,见到自己的本来自性,即可称为佛了。

为什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用一个通俗的小故事更容易理解。

印度有一家电影院,常有戴帽子的妇女去看电影。帽子挡住了后面观众的视线,招来不少抱怨,但是如果直接禁止戴帽子的妇女入影院,会惹来更大麻烦。后来,电影院经理想出一个妙招。第二天,影片放映之前,银幕上映出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衰老有病的女客,可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在放映电影时不必摘下。”通告一出,所有女客都在看电影时自动摘下了帽子。

经理的聪明,在于他充分掌握了一些妇女怕别人说她们衰老有病的心理。这说明,一念之间的思维,决定一个人的行动,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心念的力量。对“本心”的认识,成为惠能顿悟解脱法门的基点。

传衣钵

五祖三更时分把禅宗顿悟法门和衣钵传给了惠能,说:“你现在是第六代祖师,请善自珍重,好自护念,广度天下有情众生,将来广泛流布本门教法,不使它中断失传。听我的偈子。”

然后说了偈子道:“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接着又说:“当年达摩大师刚刚由印度来中土传扬佛法的时候,人们都不相信他,所以传下这件袈裟作为信物,用来代代相传,以为表证。顿教法门则是以心传心,心心印证,都要自己求证得解脱。自古以来诸佛所传都是以真谛为根本,祖师代代相承也都是密付教法,识见本心。衣钵实在是争夺的祸端,到你这儿就不要再传了,如果再传这件袈裟,你的性命时刻都有危险。你必须赶快离开,恐怕有人要加害于你。”

惠能问五祖道:“我往哪里去呢?”

五祖说:“遇到带‘怀’字的地方就停下来,碰到带‘会’字的地方就隐居起来。”

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在佛门修行的弟子也会为了衣钵的传承而起纷争呢?

衣钵单传为“禅”,并非佛家所独有,早在中国上古时期便有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度:尧舜禹禅( shàn)让天下,成为千古美谈;南北朝时,菩提达摩来中土传授禅法,单传六代至惠能,内传心法,外传衣钵,以为信物,而至禅风大兴于天下。不幸的是,后来帝王禅让变成了家天下,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导致战争不断。如果说,帝王的野心可以理解,那么在禅门中,修道人为了争夺衣钵而自相残杀,为了什么呢?深入探究其中原因,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帝王争天下是因为我执,而禅门争衣钵是因为法执,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正法、真理。不为我争,为法也要争,造成佛教发展史上有很多的山头门户之见,这正是修行的最大障碍。因此,五祖弘忍嘱托不要再传衣钵,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禅门五代人因争夺衣钵而造成的伤害。

第一个弟子

五祖一直把惠能送到九江驿(今江西九江),上了船,五祖抓起橹亲自摇起来。惠能说:“和尚请坐!应该是弟子摇橹。”

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到彼岸。”

惠能说:“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自己;同样是一个‘度’字,他度与自度,功用则不同。我生长在偏远的地方,连语言发音都不正确,承蒙师父传授心法,现已开悟,应该以自己本心自己度自己了。”

五祖说:“是这样!以后佛法要靠你广为流布了。你离开后三年,我才会离开人世。你从今往后,应善自珍重,好生离去,奋力向南方走,不要急于说法,因为这些年内佛法很难兴盛起来。”

惠能辞别了五祖之后,拼命往南走。不到两个月,抵达了大庾岭。这时,后面跟随追踪而来的有几百人,都想来抢夺衣钵。

一个僧人俗姓陈,叫惠明,以前是四品将军,性格行为比较粗鲁,正极力地追踪寻找,他跑到最前面,追赶上了惠能。惠能将衣钵扔在石头上时想道,“这件袈裟是法的表征,岂可用武力来争夺?”然后,惠能隐藏在草丛中。

惠明追来后,石头上的袈裟却怎么也拿不起来,于是就大喊道:“行者,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而来!”

六祖惠能便从草丛里走出来,盘腿坐在石头上。

惠明向他行礼并说:恳请行者为我宣讲佛法。

惠能说:你既为求法而来,那么,心中的一切杂念皆应放下,不可向外攀缘,我便为你讲说佛法。

惠明沉默静心很久,惠能才说:“不要思量或善或恶(原文: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此时,看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惠明听了,立刻大悟。

王阳明有诗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据《国语·齐语》记载,春秋时期齐襄公被杀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为了继承王位分别快马加鞭地赶回齐国。途中,公子纠的师父管仲暗中设伏,用箭射杀公子小白,然后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怎知诈死的公子小白此时早已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对管仲的一箭之仇耿耿于怀,本打算处死管仲。这是“思善、思恶”的思维在起作用。后来,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规劝,不但无罪释放了管仲,还任他为相,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知善与恶而不纠缠、不分别、不计较、不存爱憎,学会不计前嫌,放下过去的恩怨,超越善、恶二边,回到当下这一念,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本来面貌。这正是惠能引导惠明“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意。慧明因而成为惠能的第一位弟子。

上一篇:现代灌区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国外有城管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