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8-22 07:03:39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平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武阳买茶”是茶的初级贸易形式,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限于药用,后来逐渐为皇室贵族特有的祭祀、养生饮料,至晋隋,由于僧侣增多,佛教兴盛,把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逐步萌芽。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向民间普及,饮茶习惯几乎同时代开始产生,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历史。茶从皇室贵族一路走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爱和重视。安徽的太湖人喜茶、爱茶,而且十分敬重茶。从古到今,太湖县内广为流传着“浪费一点黄茶三分罪,三点黄茶罪不轻”的警语,老人们还说茶渣子不能倒在人踩的路上,否则是对茶神的不敬。茶被作为迎客和馈赠的最佳礼品,贵客临门,奉热茶上前。有事求人,提上香茶馈赠。太湖人为何如此看重茶呢?除了茶本身价值外,太湖茶一开始就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太湖的禅与茶相伴而生。

公元561年,年逾古稀的慧可大师离开嵩山少林,跋涉千里来到豫州晋熙郡所属的太湖左县狮子山(今太湖县花亭湖狮子山景区),在其山腰的葫芦石旁弘扬佛法,参禅说法达31年之久。慧可大师常采山中青茶亲自制之,且广栽茶树,并教导僧众栽茶树,开创了“禅农一体”的一代宗风。建立了“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体系。自唐五代至宋,先后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相继推动太湖禅茶的发展。在佛教禅宗昌盛的年月,僧众们不但饮茶,而且广栽茶树,禅农一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僧人打坐禅定前,饮清茶有提神、清脑等功效,可防止打坐中昏沉、掉举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另外,佛教有“禅遍一切处”,“佛性不离当下”的思想,禅茶蕴含着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茶的雅气。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返迷途,雅而脱俗。佛教与茶有着种种精神契合,自古僧人喜好饮茶也是理所当然的。饮茶可使人轻松宁静、自在喜悦,涤除凡尘杂念,身心安然,正所谓“为饮涤尘烦”。烦闷之时饮上一两碗清香热茶,身心会平静许多。太湖茶的功用远不止清脑、解渴、提神、解毒,它已升华为人们对某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太湖县自古至今盛产茶叶,可谓无山不茶,无农不茶。明清年间,所产茶叶列入朝廷贡品,其中的南阳双凤贡茶享誉朝野。采贡茶是很讲究的:在采贡茶前,要聚众在山间击鼓山谷,以代雷声,使茶芽早日惊发,即“唤醒”。欧阳修曾有多首诗记叙过此事:“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阵声喊叫,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只萌芽。”又云:“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龙精。”早春采贡茶的姑娘们要淋浴更衣,缓步前行,手提竹篮轻盈点茶,采下的嫩茶一叶一芽。然后由专职的“精行俭德”的茶艺师,用专制的器具进行细工精做,火候、色、香、味等处处留神精心。茶制好后,用锡裱纸裹好,再装入有精制花纹的双凤朝阳图案的小竹箱(后来演变为茶听子),旁侧放入微量的龙脑之类的香料,然后封装竹箱。明人张源《茶录》记云:“南阳茶有真香,而入贡香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禅茶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太湖禅茶从解渴保健及“佛性不离当下”的禅意演变出了有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茶店、茶馆,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黄梅戏、茶工艺品等,使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迄今,茶道表演、茶座唱歌、茶馆看戏、茶礼馈赠、茶歌茶舞、茶画、书法、茶工艺品在太湖县仍很时尚。

世人尊称为“活佛”的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饮过家乡太湖的禅茶后曾欣然命笔赋诗两首,其一:“相逢白首老娃娃,前进终输历史车。阅世但当开口笑,举杯相劝太湖茶。”其二:“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1986年4月,在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的亲临指导下,采用特殊工艺创制出太湖名茶,命名为“天华谷尖”。“天”意在茶山之高,“华”意在物之精,“谷”喻茶形又指时令谷雨,其采制工艺精细考究,恢复了贡茶的色、味、形,形似稻谷,色泽翠绿,香气宜人,汤色碧绿,滋味鲜爽,泡入杯中,上尖下正,排列整齐,似佳人舒展腰肢,又似高僧开示大众,点化人生。“天华谷尖”、“二祖禅茶”都属太湖禅茶系列,被评为国家部级绿色佳茗。

太湖禅茶文化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文化,带着浓厚地方生活气息的艺术情调,基于佛家出世机缘,倚于儒家淡泊节操,洋溢着道家浪漫理想,求真求美,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在滚滚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太湖禅茶如一脉溪流时宽时窄,时急时缓,不息地流淌,汇入江河,惠及人间。

上一篇:中老年人,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 下一篇:寒冬里,白领最好常把燕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