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OR丑闻海啸

时间:2022-08-22 06:48:13

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案掀起巨大海啸。

事件的第一个主角,英国第二大银行巴克莱,在默默接受2.9亿英镑的天价罚金之后,几天之内内部剧烈震荡,高管你进我退,而出人意料的戏码也一幕接一幕。

Libor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影响着大量互换和期货合约、大宗商品、衍生品、个人消费贷款、房屋抵押贷款以及其他交易,是一个规模以万亿美元计算的金融交易市场的基础,甚至影响着央行对货币及经济政策的判断,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操纵门一经爆出,金融市场为之震惊,当人们发现一个如此成熟、常规的定价机制,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利益左右,充满暗箱操作,被愚弄和操纵的感觉瞬间转化为集体愤怒。

事实上,由美国司法部和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牵头的这次Libor操纵案的调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包括英国、日本、欧盟等三大洲的监管部门共同参与,重点调查2007至2008金融危机期间银行内部及银行之间是否存在操纵Libor、Euribor(欧洲银行间欧元同业拆借利率)和Tibor(东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串通行为。

被调查的机构超过20家,其中包括大型知名金融机构,如花旗、德意志、汇丰、摩根大通、RBS(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瑞银等等,而巴克莱是第一个与监管积极合作,达成和解和接受罚款的银行。

即便如此,各种“爆料”、“内幕”、“机密邮件”、“丑闻”让人眼花缭乱,真相却迟迟未能浮出水面,外界充斥着各种猜测:巴克莱成为众多银行中的“软柿子”,原因何在?英国央行官员在Libor操纵案中扮演何种角色?Libor 的定价机制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漏洞?未来又将如何改革?巴克莱将被拆分的传言四起,前途究竟如何?

巴克莱中弹

“大日子来了……我的美元在对我吼叫,要求三个月期Libor维持不变。和往常一样,帮个忙,我们将非常感激。你认为你会如何在三个月期限利率上报价?”

“我们报90,尽管91才是我应该要报的。”

“……到我退休准备写一本关于这个行业的书的时候,你的名字会被标红大写出来。”

“我还是宁愿不要出现在任何书里。”

这是发生在2006年3月13日,巴克莱内部一位报价员与交易员之间的email来往,在外界看来严密公正的Libor报价,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草率地被交易员要求,被报价员改写,在银行内部人眼中视为儿戏。

类似的email还有很多,几乎从2005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坐实了巴克莱有意操纵和错误报告Libor的罪名。

6月27日,巴克莱宣布,就涉嫌操纵Libor一事与英美监管达成协议,巴克莱将支付总额为2.9亿英镑(4.5亿美元)的罚金,以平息相关调查。其中,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要求其支付2亿美元罚金,美国司法部要求1.6亿美元,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则创出该机构历史最高罚金纪录,达5950万英镑。

消息一出,巴克莱股价当天暴跌超15%。

巨大的丑闻和天价的惩罚之后,高管问责、引咎辞职本是常规情节,7月1日,巴克莱董事长马库斯·阿吉厄斯(Marcus Agius)宣布辞职并对整个事件负责,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Bob Diamond)致信全体员工表示要留下来为巴克莱收拾残局;7月2日,阿吉厄斯却官复原职并被委任为全职董事长,而与一天之前的表态截然相反的则是戴蒙德的辞职;7月3日,巴克莱首席运营官杰瑞·密斯耶(Jerry del Missier)也在这场风暴中无法独善其身,继而辞职。

三大高管的沉浮,让整件事在巴克莱内部愈演愈烈,也让事实真相更加迷雾重重。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调查,在巴克莱内部,共计14名Libor衍生品交易员在2005至2009年间先后257次贿赂报价员,试图提高或降低Libor的报价。

而在2009年之前,巴克莱的零售部门和投行部门之间甚至没有建立有效的“防火墙”,这也为交易员与报价员之间的持续而顺畅的勾兑创造了可能。

一位外资银行中国区负责人表示,作为报价行,最简单的获利手段如流动性高企时推高Libor,流动性不足时压低Libor,影响市场对利率价格的判断从而获利,然而对于衍生品相关利率的操纵则更能为其带来滚滚财源,“短视和贪婪正成为金融圈共同的追求目标”。

去年,戴蒙德做过一个讲座,强调建立信任与正直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很难定义的。但对我来说,体现一家公司文化的时候就是,当没人看着时,这家企业的员工的行为是怎样的。”今天听起来,这段话更值得玩味。

丑闻发酵

这位前CEO戴蒙德的离开并不平静,甚至可以说是火力十足。离职当日,他在巴克莱官网上发表的离职声明中表示,“近期发生的事件造成外界对巴克莱及其员工的印象与事实相去甚远,我对此非常失望。……外界对巴克莱的压力已经达到了使这家银行的核心业务受损的程度,我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戴蒙德果然言出必行,7月4日接受质询之前,巴克莱官网上赫然出现一份声明,公布了2008年末英格兰银行副行长保罗·塔克与戴蒙德的一段电话内容,暗示塔克可能建议巴克莱降低Libor的提交数据。

戴蒙德这样写道:“虽然他知道我们并不需要这番建议,但是他依然建议‘利率没有必要一直像最近这么高’。塔克还建议‘白厅’有一些大人物也认为巴克莱的提交数据应当调整。”而“白厅”往往指的是英国政府的行政部门。

而英国央行则认为这样的指控并非事实,“对于事实的认定,戴蒙德和塔克显然有着不同的意见”,英国《独立报》报道称,但是如此一来,调查戴蒙德的议会委员会可能会要求塔克提供证据,但塔克尚未作出回应。

“这个质疑对多数人来说是有说服力的。”一位美资银行人士表示,对于塔克和英国银行来说,2008年是对全球金融业都很特殊和棘手的时期,拉低Libor会彰显高流动性,有助于增强英国整个银行系统在动荡中的信心。

但在同一天接受质询的时候,戴蒙德并未正面肯定塔克唆使巴克莱降低Libor报价,而称塔克的话使他担心英国政府官员认为巴克莱Libor太高,融资会出现困难,他害怕巴克莱会面临同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一样被国有化的处境,“我们当时绝望了”。

已经辞职离开巴克莱的前COO密斯耶当时是巴克莱投资银行的联合主管,他在这通电话之后接到根据电话内容整理的笔记,从而向下传达了一个影响Libor的指令。但是巴克莱却认为,密斯耶误读了戴蒙德的意图,以为英国央行在向他们下达要去人为压低Libor报价的指示。

巴克莱亦在声明中说,戴蒙德不认为塔克在让巴克莱人为更改Libor报价,但是密斯耶则认为央行是在传达下调Libor报价的指示,并据此对交易员作出相关指示。

以一连串的“误解”解释这样的问题实在无法堵住悠悠众口,英国议员当天反复追问戴蒙德:杰瑞(密斯耶)怎么可能有这么戏剧化的误解?戴蒙德则回答,“我不是他,我不清楚。”

事实上,美国人戴蒙德在相对保守的英国金融界一直有些“另类”,创立于320年前的巴克莱银行,最初从事的是传统的银行业务,戴蒙德加入巴克莱16年间,对该银行投行业务的推动和贡献有目共睹,但在英国金融圈里,仍是美国化冒进风险投资家的代表。

在戴蒙德表示感到“害怕”银行被国有化的2008至2009年间,他积极奔走,促成了中东的卡塔尔政府和来自阿布扎比皇室的投资人Sheikh Mansour Bin Zayed Al Nahyan对巴克莱73亿英镑的融资,从而阻止了巴克莱被政府重组的命运。但是那段时间的“激烈对抗”,也造成了戴蒙德与英国政府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

“这次Libor操纵门巴克莱首先被开刀,与英国监管部门对戴蒙德本身的‘成见’似乎脱不开干系。”一位就职于华尔街的投行人士这样评论。

实际上,即使戴蒙德的陈述妄图通过英国央行在2008年的“指使”行为将其拖下水,也不能掩盖2005到2009年间银行屡发操纵Libor事件的事实。对此,戴蒙德在听证会上并没有合适的解释,只是表示“这只是14名交易员的个人行为”,他当时并不知情,自己也是最近这个月才从监管机关通报的调查结果中得知情况。

对此,英国监管在听证会上怒斥戴蒙德失职,“故意听不见、故意看不见手下人的违规行为”。

而据外电消息,英国重大诈骗案检察局7月6日宣布正式着手调查导致巴克莱银行3名高级主管辞职、有损伦敦金融中心声誉的操纵利率丑闻,针对巴克莱银行“考虑提起刑事诉讼是否适当且可能”,重大诈骗案检察局一名发言人证实专项调查组已经开始工作,但不愿公开被调查对象的身份。

被戴蒙德牵扯出的塔克则于7月9日接受英国国会财政事务特别委员会的质询,就是否施压巴克莱压低Libor报价进行举证。

目前为止,更多的政府机构参与到这次案件中来,更多的金融机构在等待被调查。

抽丝剥茧

“针对此次隔夜拆借利率报价银行的大规模调查始于2010年11月。”一位匿名美国银行业人士指出,此次调查的对象并不只限于银行在Libor上的共谋行为,亦有涉及东京银行间拆借利率和欧元区银行间拆借利率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操纵行为。参与调查的监管机构则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多国司法与金融监管部门。“美国牵头的是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英国主要是由金融服务管理局负责。”

不过这次规模罕见的国际调查,在一开始的进展并不顺利。

“监管机构注意到金融危机期间Libor的异常波动,但却难以确定这是否是人为操纵的结果,甚至这种可能性的存在都受到质疑。因为Libor是由十多家机构共同确定,单一机构操纵Libor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而要证明是这些国际上最受尊敬的银行进行一种共谋,这更类似于007电影里才有的情节。”一位接近被调查机构的律师表示,“在没有内部人士合作的情况下,监管机构要拿到确凿证据非常困难。”

在与各家金融机构头几个月的接触中,调查人员虽然获得了大量有关Libor报价的原始资料和一些内部文件,但并未找到太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被要求向监管部门提交信息的机构包括汇丰、巴克莱、RBS、UBS及花旗等。

但僵局在2011年三季度末被打破。随着美国监管机构成功获取一些核心证词,部分金融机构的态度开始出现软化,这些机构部分参与利率市场的交易员面临“强制休假”甚至停职。

而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调查的突破口是监管部门获得了部分金融机构未公开的电话会议记录,这些记录显示,部分交易员确实存在“影响Libor的想法和行为”。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证实。

事实上,不同于欧洲的同行,包括司法部在内的美国监管机构拥有使用“窃听手段”获取内幕交易证据的权力,而这些通过监听调查对象移动电话和远程电话会议的方式获得的“窃听证据”在美国法庭上的被认可度,也远远高于欧洲。尽管美国监管部门迄今为止并未披露相关调查细节,但不少华尔街人士相信,监管部门在这样一次国际调查中,使用上述受争议的技术手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监管部门要的是共谋的证据,这样的证据除了交易员脑中的想法,就只可能依靠语言交流。”一位华尔街资深交易人士表示,“很难想象有哪家金融机构会在内部文件中写上,‘我们得故意把Libor的价格弄得高一点’。”

到了2011年年末,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终于轰然倒下,一家被调查的大型银行金融机构决定与执法部门全面合作,向监管部门供述所属交易员参与“协调”Libor报价的具体手法以及其他技术细节,以换取当局的司法豁免。随后,又有至少一家金融机构也与监管部门达成几乎同样的妥协。

“与监管部门合作的金融机构指证了其他金融机构在这件事上的不光彩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是部分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可能清楚地知道交易员们是如何进行操纵的。这也意味着,这件事情不大可能是交易员们利用个人信息优势进行的内幕交易,而可能是大型机构蓄意的违规行为。”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这位人士还表示,来自这些机构的关键信息也包括交易员们共谋和相互传递信息时所使用的渠道途径,以及这些信息最终可能的知情者。而依据这些新的证词,监管部门也开始将调查范围扩大至部分大举押注利率市场的对冲基金及为交易商提供经纪业务的货币经纪公司。后者正是交易商下达相关指令的接收者。

至2012年2月,全球最大的货币经纪公司毅联汇业亦有至少三名员工因涉入Libor操纵事件而遭遇停职和强制休假。在一份公开声明中,毅联汇业也表示,将全面配合当局所进行的调查。

群体默契

虽然巴克莱第一个被拖入Libor操纵案的泥沼而焦头烂额,但这次风波却远远没有停止,涉及超过20家银行的调查正在进行中,而巴克莱内部流出的邮件也表明,其交易员不仅与自己银行的报价员串通,与其他银行的报价员亦有勾兑。

在被披露的巴克莱内部邮件中,2007年2月28日,一名巴克莱的交易员发了一个关于三月期美元Libor的请求给一名外部交易员,“兄弟,你们的人报的34.5的三个月期是怎么回事……告诉他报高点!”该外部交易员回复到:“我马上就告诉他。”

作为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Libor是基于少数被挑选出的主要银行利率报价得出的,不同币种的Libor利率每天由BBA(英国银行家协会)计算并公布。

现在Libor的报价行有20家,每天11点之前,这些银行全部提交预测,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就会进行排名,去除25%的最高报价和25%的最低报价,也就是去掉5家最高报价和5家最低报价,将剩余的10家银行数据取平均值,然后代表BBA正式公布Libor及每一家银行的报价。

事实上,每家银行的报价也会公开,市场得以看到每家银行对自身借贷成本的独立评估,Libor理应反映伦敦银行间市场的无担保借款的成本。

然而,报价系统相对来说却是封闭的,由银行自己控制,各家银行的报价没有太多监管渠道,价格的形成也没有更为公开、合理的计算模型,本因提交实际利率却因为市场的迟钝性而无法成行,天然的屏障使得各家银行通过约定俗成的共同利益导向,形成统一的报价水平以操纵市场变成了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

即便没有提前串联,一旦某家大银行所报利率低于预期,其他报价员就会对资金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成本进行分析,为了显示自己流动性充裕,亦会跟进低报价,从而无形中导致Libor报价低于实际利率。

与此同时,英美监管部门也开始留意这样一种潜在的可能性:部分银行操纵Libor的目的或许不单纯是为了自己的利率市场交易员实现盈利,而是透过报低Libor数据在金融危机中的恐慌中,显示自身的实力。巧合的是,巴克莱高管目前用以自辩的理由,恰恰与此相同。

“在调查过程中,有人揭示了上述可能性。尤其是那些面临国有化压力的欧洲金融机构。它们有更充足的动机去做这样的事情。”前述律师表示。

Libor不仅影响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价格和走势,对衍生产品的价格影响深远,对于企业和个人贷款者来说,Libor更是应用广泛,在经济周期起伏较大的时候,Libor被广泛应用于浮动利率贷款以对冲利率上浮或下浮的风险。

“当然,如果巴克莱真如戴蒙德之言在金融危机期间故意报低Libor利率,对于手握浮动利率贷款的客户来说,倒可以算的上是一个福利。”前述华尔街投行人士表示。

巴克莱的“俯首认罪”使得关闭多年的行业默契之门在一瞬间被打破,戴蒙德表示,操纵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丑闻将会延续下去。果然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很快就着手对德意志银行的特别调查。

据外电报道,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对德意志银行启动了特别调查,这一程序比第三方发起的常规调查更加严重,而调查结果将在7月中旬公布,这个近在眼前的日期似乎暗示了监管当局对事态的掌握情况已经相对明晰。

除此以外,远在华尔街的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在接受调查,“你很难想象关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基准利率长期纵,这些大的投行能独善其身”,前述华尔街投行人士这样认为。

他表示,以L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金融产品规模达350万亿美元,Libor浮动1个点,所带来的收益变化都是惊人的,然而目前,对于金融机构从中牟利的金额还是一个未知数。

重建工作

去年“占领华尔街”的阴霾尚且没有散去,金融业又不断爆出丑闻,欧债危机悬而未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Libor被知名金融机构操纵的丑闻使欧美金融业贪婪的形象雪上加霜。

“英国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前对全能银行的监管,金融危机之后才逐渐收紧,但是这次事件之后,对监管制度的大力改革应该会起到推动作用。”前述华尔街投行人士认为。

最近一次关于Libor定价制度的改革是在2008年,在报价银行名册上增加了一些银行。这一次,为了杜绝风险,重建信任,从监管的角度出发,一系列围绕Libor定价机制的改革方案正在酝酿之中。

按照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达成的协议条款,巴克莱同意了一项涉及6个方面的计划,以提高透明度和创建用于确定提交数据的严格方法,改进利率制定流程。

从银行的内控体系出发,巴克莱必须对合规做出改变,包括尽量根据实际交易提交参考利率,创建“防火墙”隔离交易员与报价员,以及由第三方对其利率制定过程进行年审。

欧洲一位银行人士认为,英国银行家协会应该改进Libor利率,尽量保证银行报价是基于真实的银行间贷款利率,并配以先进的统计模型进行跟踪和审查。而监管机构则应该建立更完善和有效的机制,并佐以各银行相关风险数据、财务数据和信贷数据等,以便及时发现Libor利率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英国政府已请求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 领导一项针对Libor和其他利率法律框架的审议,预计秋季能够完成。

同时,欧盟金融管理委员巴尼尔(Michel Barnier)7月9日表示,将加强金融市场操纵的监管立法,目前需要直接针对Libor操纵而立法监管。他还表示,欧洲议会及欧盟成员国政府正在就金融市场的立法展开讨论,将内幕交易及市场操纵定义为刑事犯罪,并制定最低量刑底线。

一位外资银行投行部负责人称,监管当局正在鼓励银行的客户,尤其是操纵门期间在银行采用浮动利率的贷款客户对银行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民众启动这一行为,“这些银行日后的麻烦将源源不断”。

此外,银行以为上缴天价罚款就能息事宁人的想法太过天真,外界对于巴克莱投行业务将被剥离的怀疑日益加重,Libor操纵案的涉事人员基本上来自巴克莱投行业务的交易部门,作为CEO和COO的戴蒙德和密斯耶也都是投行出身,英国监管部门、媒体甚至大众都认为或许拆分商行与投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输送问题。

然而对巴克莱来说,这个怀疑如果成真,打击是巨大的,2011年年报显示,投行业务为巴克莱银行净利润中贡献了53%。

“关于全能银行的问题已有多年争论,这次巴克莱是撞枪口上了,但是真的要拆分,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非常多。”前述华尔街投行人士称,“但这也是目前比较治本的办法,独立的身份是决定公允报价的前提之一。”

外媒最新消息则称,巴克莱董事会在风波之后也在考虑拆分其投资银行部门在纽约上市,零售与商业银行业务继续保留在英国,于伦敦上市。如此一来,戴蒙德“铤而走险”苦苦经营的全能银行将不复存在。

一位英国法律界人士表示,巴克莱选择与英美监管部门达成协议,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更严重的处罚措施。“在英国的相关案件处理中,尽管大部分采取了民事程序,但近些年,监管部门也开始以刑事诉讼处理某些内幕交易案件。巴克莱选择缴纳罚金,或许也是为了避免高管陷入被刑事执法的窘境之中。”

而巴克莱的做法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目前仍在接受监管部门调查的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也可能会选择尽快与执法部门达成妥协,在这方面,美国的部分大型金融机构无疑更为迫切。“相比于英国的宽容,美国监管部门对违规金融机构及涉事高管的处罚一般要严厉得多。”一位美国律师表示。

在此前一个可资参考的案例中,美国司法部曾对多家能源交易公司发起调查,并指控这些企业的数十名交易员向普氏(Platts)和其他指数商提交虚假交易数据,以此影响实物天然气和天然气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定价结算,以求为自己的头寸谋利。

而这场诉讼最终导致了最高14年的监禁判决以及9100万美元的刑事和解金,与此同时,监管机构还与其他涉事企业达成了和解金总额达3亿美元的民事和解协议。

现在人们好奇的是,下一个面临处罚和整改的又将是谁?

上一篇: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回用工艺研究 下一篇:猎手蒋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