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读”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时间:2022-08-22 05:05:18

重视“读”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和“读用”结合,从而让学生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灵感。

一、倡导自读自悟,使学生学会发现

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比较重,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他们都必定要探究一下课文写了什么,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而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书、引领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学生才会获得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并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荷花》时,教师先展示课题,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解决?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默读、轻声读,找伙伴合作读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并要求初步弄懂课文内容,找出重点段落,标出优美词句。在此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教师既尊重和保护了儿童的好奇心,满足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通过读书实践,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

二、启发读中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边读边想,读、思、划、批,回归常态,沉浸其中,真正读进课文中去。如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研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从而归纳出杨梅果的特点,并相机指导理解“细腻”“染满”等词意。然后我不怕花费时间,让学生再朗读再思考,读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仿佛自己不是在课堂中,而是在亲口品尝杨梅果,自己已被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所打动。这时,我抓住学生的感悟启发:“你从读中有什么发现?”这样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入深层,学生思维活跃,众说纷纭,把自己在读中新的感悟体会说出。紧接着,我再抓住学生的回答,领会作者写作方法,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启发,学生探究出了品词析句的方法, 探究出了朗读的技巧,探究出了写作方法。又如教学《爬天都峰》时,我要求学生读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多读几遍。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圈划出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这种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尝到了主动探究的乐趣。

三、重视诵读领悟,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它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训练语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诵读,包括背诵。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如我教学《爬天都峰》时,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把这些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体味,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强烈的语感。教师特别要注意在课文的精彩之处、感人之处,让学生精读深悟,使学生产生自己独有的见解,激起内心的波澜,形成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的评价,并对课文作出富有新意的补白和修正。如《荷花》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上一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