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 对话 实践

时间:2022-08-22 01:04:55

灌输 对话 实践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灌输原则,重新认识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引入对话机制,通过师生互动的有效沟通,使学生自觉接受理论灌输,并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身的行为。

[关键词]灌输;对话;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张燕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浙江 台州 318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20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实现这样的目的和完成这样的任务,在教学中应将灌输、对话、实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关于“灌输”的思想,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得很明白:“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P317)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也阐述过理论灌输的思想,他说:“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2](P511)在新的历史阶段,同志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方针,应该说,其灌输意蕴十分丰富和深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在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理性思考提炼而成的科学理论,对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的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灌输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理论灌输,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正面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及行动的指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理论灌输既十分必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各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使之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道德法律修养,培养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思想意识的阵地上,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就会去占领。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并不能在大学生中自发地形成和产生。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合作观念较差等问题[3]。这从反面告诫我们,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原则,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灌输,就不可能把大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反而可能会培养出具有倾向的人。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将理论灌输与具体的灌输方法等同起来。灌输似乎是“强制”、“生硬”的代名词。其实,理论灌输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它要求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而灌输方法则是理论灌输的载体和手段,讲灌输并不意味着其方法一定要采取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硬灌,它依然可以采取民主的、启发的、充满人文和人性色彩的方式。把理论灌输理解为教条式的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与曲解,也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认真解决理论灌输的创新问题。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我说你听、我训你服”的一味地照本宣科的“满堂灌”,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国情,把灌输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时代性、实践性统一起来,采用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演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双向、多向交流的平等、民主型的灌输,使理论灌输在一种互动的开放情景中进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能否认同并内化,其中,认同是前提。何为“认同”?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认同,指在思想、情感、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不再是迫于压力的。在这里,认同的过程也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当个体对自己所选择的内容认同后,才可能进一步主动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因此,灌输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对话”这一教学方法相联系。对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规定性,这里所指的对话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它包括讨论、谈话、情感上的交融等形式,作为对“权威一服从”这一课堂形式的否定,它特别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民主、平等的参与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反思,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内容就知识层面来讲,大学生已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由于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他们不愿意盲目地人云亦云,简单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理论与观点,他们更愿意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来决定自己的取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实现由“是什么”向“为什么”的飞跃,应该注意到大学生存在的某种探究问题、对现有理论怀疑的心理和学术层面的追求。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P82)作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宣示国家的主流意识外,还应该满足学生生命和成长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化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学生对很多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非常关心,有不少困惑之处,这是教师不能回避而必须作出正面回答的。如果教师以宣示客观真理的姿态去解说教材,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这样的理论灌输就很难让学生信服并从内心接受它,只能产生抵触和反感。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吸收,任何外部的灌输教育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对话的方式,“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5](P84)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对话,就是通过师生彼此之间真诚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中重大的、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道德两难问题引入课堂。一是以对话与讨论交替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到教师预设的各种问题情景中,让学生的注意力跟着问题情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生存困惑的解释和超越能力。二是由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自己愿意思考的问题情景,由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形成发散性的思维考虑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自主、实践、探索的学习过程。通过对话与交流,教师在理论上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为大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接触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明辨是非,直面人生。

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就说过十分透彻和深刻的话: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样去做,知道怎样去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仅仅作为一般的抽象的学说,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就等于把理论束之高阁,学生对理论也只有形式上的掌握而没有实质的理解,更谈不上认同和内化,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作用大打折扣。我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所学理论是否科学,也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就提出了教育工作要实行“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并一贯主张,学校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把抽象的知识变为比较具体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邓小平同志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6](P14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离开了实践,学生感受不到来自真实世界的震撼与冲击,也体会不到科学理论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因此要使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真正掌握科学的理论,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就离不开实践的环节。

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感知是零碎的、肤浅的、直观的,80后的青年学生,成长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对社会主义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级阶段等都没有真真切切的体会。对党的领导、理想信念等认识颇偏,教师除了从理论上全面、客观地分析外,还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诸如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学习参观、访贫问苦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到工矿企业、城市农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新农村建设等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社情,感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真切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社会角色的承担,不断积累道德经验,实现道德发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学校与社会、学生和工农之间架起桥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进而验证、反思所学理论的科学性,感受到理论转化为物质的巨大力量。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是表面接受、内心排斥或者干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嗤之以鼻,而是心悦诚服地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发挥教育价值与社会效益,实践教学应该做到:一是体现常规化,即具有长期性和经常性,而不能搞一阵风,变成“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形式主义。二是制度化,要制定规范的可行性强的实践教学计划,有明确细致的考核量化指标和管理规定,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章可循,而不是无所用心的随意为之。三是体现专业化,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实习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意识”理念指导下,美国各类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比如,规定学生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要回答诸如“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它所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要面对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联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条件。四是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同行,目前各高校在假期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但学生社团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属学校不同管理部门,二者各行其是。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携手并进,既可以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资金、时间等得到综合利用,又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灌输、对话、实践各有侧重,灌输主要是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言,对话主要是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而言,实践则是就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而言,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灌输需要对话,对话服务于灌输,灌输和对话的成效需要实践来固化,需要落实到实践当中[7]。通过灌输、对话、实践,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才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空洞说教与机械训练和学生知行脱节与缺乏责任感及使命感等老大难问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国际2I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种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陈雷.灌输对话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2).

上一篇: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成因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