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凌日”之人物续篇

时间:2022-08-22 12:56:22

上一期刘老师写了“小神父和大文豪”,算是给各位小天文迷热身。不过,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近四百年来发生过的6次金星凌日,次次有故事,回回有精彩。干脆,接着写人物续篇,再回首科学史上的几段往事,歌颂人类不朽的好奇之心、探秘之志!

老船长

为了迎接1769年的金星凌日,英国天文学会准备在遥远的太平洋中心区,一个叫做塔希提的小岛上,设立一个最佳观测点。可是,与塔希提岛相隔万里,谁能远渡重洋,担此重任?科学家们想到了大航海家库克船长。于是,库克驾驶“奋进号”帆船开始远航,途中历经7个半月,先后遭遇台风、暴雪、坏血病和敌方炮击等灾难,牺牲了多个人,还是按时抵达了塔希提岛。这里真是景色如画,人间仙境。库克指挥众人在岛上的一个角设立了天文台,这就是著名的“金星角”,遗址至今犹存。到了凌日发生的6月3日,天公作美,观测顺利,库克一行,边看边记,中午过后,举杯庆祝,把酒临风,好不惬(qiè)意。归航途中,又发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天文地理一勺烩(huì),留下一段佳话。中国人常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库克船长和“奋进号”不历经磨难,怎能到达目的地完成使命?后来,美国的一架航天飞机就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奋进号”,何等贴切。奔向太空,如同驶向海洋,哪一次科学上的重大探险,不需要奋进精神呢?

倒霉蛋

就在库克顺利看到金星凌日的同一天,有个人在印度却成了一个十足的倒霉蛋,此人名叫勒让德,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1761年,为了获得最佳观测效果,他告别家乡,乘船横渡万里,准备在印度看一次金星凌日。但是,当时英法两国打仗,海上之路磕(kē)磕绊绊(bàn)、走走停停,耽误了不少时间。快到印度时,又突遇台风,船没靠岸,还向另一个海域漂泊而去,这时候金星凌日已经到来。你想,在一个晃晃悠悠的船上,哪能完成望远镜观测呢。勒让德后来一想,8年后的1769年还有一次金星凌日,干脆不回家了,上印度找个地方等着吧。到了1769年6月3日这天,一直特别好的天气突然变坏,勒让德头顶来了一大片云,遮住了太阳,此时金星凌日就要开始了,勒让德气急败坏地看着表,他没想到,足足等了3小时17分,才等来云开雾散,但金星凌日已经过去了。还有比这更倒霉的吗?勒让德心灰意冷,等到踏上故乡,已是离家11年半!他的家产已被别人分掉,他的未婚妻,从豆蔻年华,已是红颜不再。勒让德是多么不幸啊。也许他的经历实在曲折,后来在欧美的舞台上,有人把勒让德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和歌剧,剧名就叫《金星凌日》。月亮上的环形山中,有一座是用勒让德的名字命名,这也可以算作一种纪念和安慰吧。

幸运儿

1874年金星凌日时,有位美国天文学家的经历那叫一个幸运!当年的凌日在美国看不着,在中国可看到,于是这位美国天文学家沃森,提前来到了北京。他先忙里偷闲旅游了一圈儿,在著名的北京古观象台,沃森和一位随行画家见到了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画家随即精心地把这些中国国宝画了下来,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望着这些中国国宝,他们感到了无比惊讶和深深地叹息。惊讶的是,中华古代天文学如此发达,叹息的是,普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也不能使用这些仪器。而这些仪器尽管精美,但功能已渐渐落伍,特别是中国没有发明望远镜,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和使用望远镜,所以近代的中国天文学已经大大退步了。沃森提前找了一个晚上,调试了一下自带的望远镜。就在试着观测星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这可不是容易的事,真像中大奖了一样,沃森兴奋异常,他请当时清朝的总理大臣——恭亲王给新小行星起个名字,恭亲王于是赐(cì)名“瑞华”,意思是“中国的福星”。从此,在小行星的行列中,也有了中国的名字。沃森后来顺利地观测了金星凌日,离开北京返回了美国,他的好运气还没完,又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沃森为表达对中国的谢意,决定把这颗小行星还用中国名字命名,取名为“女娲”。一次金星凌日,外加两颗小行星,一箭三雕,沃森真是幸运呀!

2012年的金星凌日也已经来临,是“勒让德”重演呢?还是“沃森”再现呢?让我们先给自己一个美好祝愿吧!

上一篇:夏日清凉游泳忙 下一篇:新鹬蚌相争(寓言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