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袭等

时间:2022-08-22 10:27:07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袭等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袭

张元在《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撰文指出,深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作者提出根据职业能力的层级性特点,探寻各层能力与职业角色的内在关系,并尝试构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层级体系,即基本能力层、专业能力层和特定能力层。作者认为,基本能力层和专业能力层面向行业与职业通用的知识和能力,并不直接涉及特定岗位的独特知识和能力,而特定能力层是基本能力层和专业能力层的补充和升华,三者共同构成职业能力的层级体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一个隐性知识获得的过程,职业能力的习得是一个从业者由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它包括与隐性知识学习联系异常紧密的四个阶段,即感知、模仿、联系、内化。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传递和创造的动态、递进的过程。通常是“隐性一隐性一显性一显性一隐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当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重视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探寻一条符合职业能力养成规律的路径。为此,作者提出了感知过程的情景化、模仿过程的标准化、联系过程的岗位化、内化过程的个性化等策略。

发展中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基石――终身学习的立法与服务体系的建立

蓝建在《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撰文指出,21世纪。终身学习已成为所有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利用终身学习是为了实现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均等。终身学习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的最强有力的途径。推进终身学习,不是在原有教育体系之外再建立一个体系,而是用终身学习原则改革传统的正规教育概念和制度,将终身学习原则融入原有的教育立法、政策和措施中。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对成人教育的改革。从那时开始,各国相继将成人教育逐渐转变为非正规教育。与传统的成人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的终身学习特征在于:(一)在教育概念上,不再以年龄划分教育层次,而是一生都可以学习。(二)管理服务机构不再直接办教育,转变为非正规教育。(三)教育立法与政策中明确规定其与正规教育的平等地位。并能够获得同样的支持。(四)非正规教育是由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非政府组织、私有部门、社会各部门和各行业共同携手开展的学习活动。(五)承认学校外获得的各种学习和实践经验。可以与正规教育相互衔接。作者从非正规教育这一视角,对亚太发展中国家终身学习的立法、政策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教育立法上,亚洲主要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相继制定了有关法律条款。(一)用终身学习原则界定教育概念。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平等地位。(二)用明确的立法条文保障正规学校以外其他教育和学习形式的建设和发展。在教育管理与服务上,亚洲发展中国家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转变到终身学习服务体制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非正规教育司的建立。从上世纪末开始。非正规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日益成为亚洲各国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建立终身学习服务体系。20世纪70年代,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已将教育部中薄弱的成人教育司改建为强有力的非正规教育司,现在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非正规教育服务体系。(二)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各级非正规教育管理机构普遍改为“非正规教育服务中心”,而不是过去的非正规教育管理司、管理处或管理办公室。他们的职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三)各级工作人员主要为基层社区学习中心服务。从传统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不仅教育机构的设置、名称和职能发生了变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在基层为基层服务。

上一篇: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新发展等 下一篇: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