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青春无悔 铸就农广丰碑

时间:2022-08-22 08:39:11

奉献青春无悔 铸就农广丰碑

赵以勤已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工作19载,农村就是她的讲台,农民就是她的学员,在人生的旅途中书写着一名基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平凡人生。

1993年,刚毕业的赵以勤被分配到教育系统工作,但她却认为我学的是农,应该到农村去,应该为农民服务。为此扎根农广校,以校为家,一心扑在农广校的教育事业上。是什么力量使她这样着迷于农广事业呢?她的话很朴实:“我出身农村,理解农民想把日子过好一点的心情,而农民的日子要红火,就必须依靠农业技术,我愿在这条路上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力。”

发展农业,关键在科技,难点在推广,基础在教育。而农广校自身具备传教、推广、科技力量强的优势,使得它易被广大农民接受。

1998年,赵以勤被任命为枣阳市农广校副校长,主持教学管理工作。她经常开展观摩教学,使教师们在语言表达、板书、教学统筹等方面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在办学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一是改一条腿走路为多项并举,在中专学历的基础上,又争取了三个培训项目: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培训“阳光工程”。二是改单独办学为联合办学。借助市总工会职校的师资与设备,实行联合招生,走“学历+技能”之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此外还与湖北农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办农学、植保大专、本科班。三是改单一课堂授课为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结合农时季节,结合重点产业,对学员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使学员能学以致用。2003年,在吴店镇肖湾村进行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试点。短短时间内,该村发生了很大改观,建立了1000亩优质小麦品种和1000亩水稻良种制种基地,当年实现产值260万元;建优质米基地1000亩,良种棉基地850亩。

对于赵以勤来说,农广校事业的不断开拓进取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2010年是农业部农民培训“阳光工程”调整与转型的一年。9月6日,枣阳市阳光办召开了全市培训基地部署会,9月8日,她就向市阳光办上报了《枣阳市农广校二〇一〇年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9月15日,农广校“阳光工程”东郊沼气班开班。短短10天,从培训教师的聘任,培训教材的编印,培训制度的制订,培训地点、学员的确定,她事必躬亲毫不马虎。一边多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边亲自上阵,每一件事办到最大程度的满意。整个培训期间,她带着农广校的同志,白天,逐个村,逐个班地跑,宣讲政策,落实培训计划;晚上,加班录入学员电子台帐,整理档案。她表示,国家的惠农政策,要靠基层同志向农民落实,要坚决做到领导放心,农民满意。言传不如身教,她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个办学人员,农广校内部形成了工作上你追我赶、团结向上的好局面。全年培训学员3500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耕耘就有收获。2006-2008年赵以勤连续3年主持开展农广校承担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试点工作。2006年培训23个村,2007年培训20个村,2008年培训5个村,共培训“新农”学员1920名,累计推广水稻抛秧、小麦免耕、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农业新技术,及郑麦9023、鄂麦18、超级杂交稻等新品种近万亩。

枣阳市农广校的办学业绩不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的肯定,1997年被枣阳市教育局评为办学优秀单位,同年被省农业厅授予“育才兴农示范学校”,2003年被枣阳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干部农业技术培训基地”,2009年在中央校“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A级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全体教职员工辛勤努力的结果,更包含着赵以勤的心血和汗水。她本人也于2006年被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授予“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湖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授予“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先进个人”,2011年获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国家“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下,赵以勤将怀抱着金色的希望和她的广校同事们一道默默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枣阳市分校

上一篇:健康体检权 下一篇:“伦敦碗”外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