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sim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2 07:26:22

Multisim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加入NI Multisim 10.0的软件仿真教学,可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将之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Multisim;软件仿真教学;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邬宝寅(1985-),男,河南信阳人,郑州科技学院机械系,助教;张莉(1982-),女,河南开封人,郑州科技学院机械系,助教。(河南郑州4500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68-02

一、软件应用简介

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仿真工具。其中Multisim 10.0版本的软件具备原理图设计、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模拟、数字电路仿真,可编程器件仿真、PCB设计与输出等功能。该软件原是为电气工程师设计的,可以帮助电气工程师设计电路软硬件,分析电路的运行情况,并指导对电路设计的修改,减少电路设计出错的可能性。Multisim 10.0同样可用于电学教学,通过Multisim可以在其界面上搭建目标电路,调用虚拟仪表测量电路中各处的状态、参数,分析电路的运行情况,并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印证,验证理论计算正确与否。

就仿真功能而论,Multisim的元件库里含有丰富的电子、电气元件,包括基本元件、通用集成电路和不少常见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器件等。界面里含有多种虚拟仪表。通过调用电子元件,可以在Multisim的界面上搭建绘制所研究电路的电路图,调用各种虚拟仪表连接到电路当中需要测量的位置上,运行电路便可观察出虚拟仪表上的读数,了解电路的参数,这个过程等同于在实验室中搭建了一个真实的电路。

二、应用思路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传统教学采用板书讲授法,现在又多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教师在讲授电工电子技术时,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对其中理论推导的过程结合以板书讲授。这两种都是理论教学的方法,一个逻辑缜密,但过程抽象,另一个比较直观。“电工电子技术”的另一个教学环节是实验课,多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两个教学环节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独立的,无法进一步紧密地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Multisim软件仿真技术,便是要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将实验室搬到课堂,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尽管只是从屏幕上观察到的。这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从而降低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的难度。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将电学分析的成果,以一种比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在仿真软件的窗口上,电路的运行是动态的。

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都是不可替代的,Multisim软件仿真教学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桥梁,可以寓实验教学于理论教学之中,使两者之间没有时间空间上的界限,不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教学环节。

三、教法和学法设计

将板书讲授教学、多媒体课件讲授教学和Multisim软件仿真教学三者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设计

如图1所示,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课堂素材的主体,中间穿插板书推演和Multisim软件仿真,其中Multisim软件仿真素材的电路可以以超链接的形式加在多媒体课件中。首先提出所要讲解的目标电路,分析电路中所使用电子元件的类型,元件的特性以及电路的组成、结构特点等信息,然后对电路进行简化,建立电路的电学模型。这个过程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文字进行讲解。然后是根据电路电学模型中的已知条件,解算出电路的未知条件,得出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并可以代入电路的具体参数数值得出结论性数据。这个过程比较抽象,可以采用传统的板书推演方式。随后进行的就是Multisim软件仿真,打开课前准备好的Multisim原理图文件,在软件窗口上观察记录元件参数,运行仿真,记录虚拟仪表所测得的数据,然后将之代入理论推导出的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中,加以验证。最后是对该电路实例的综合和总结。

2.学法设计

电路仿真软件NI Multisim 10.0使用十分方便,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加以应用。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推广该软件,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自行下载安装,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该软件的用法,甚至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的电路分析、设计问题,将之作为解决电路问题工具之一。其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都有可用之处。

四、应用举例

下面以RLC串联电路为例,来举例说明一下NI Multisim 10.0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运行软件,如图2所示,在软件的窗口中调用交流电压源、电阻、电感和电容,将电压源电压改为220V,频率改为50Hz,将电阻、电感和电容的参数分别修改为100Ω、100mH和100μF。然后调用虚拟电压表,分别测量电阻、电感、电容两端的电压,调用电流表测量回路中的电流,调用示波器观测电阻、电感和电容相对于零电位点的波形。点击运行键使电路处于运行状态,观察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得出如表1所示读数。

1.阻抗关系验算

通过表1可以计算出电感感抗、电容容抗。

由此可以得到复阻抗和总电流:

通过计算可知,电流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相同,可以验证感抗、容抗计算公式和复阻抗计算公式。

2.电压关系验算

通过表1和阻抗关系验算结论得出电阻、电感和电容的分压:

由此可以得到复总电压:

通过计算可知,总电压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相同,可以验证RLC串联分压计算公式。

3.谐振关系与波形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电感分压与电容分压十分接近,电路接近串联谐振状态,电阻分压等于电源电压,电流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验证串联谐振关系。

双击窗口中的虚拟示波器,打开示波器波形图(如图3所示)可以观察到RLC串联电路中各点的波形图。电路中所调用的是四踪示波器,其中A通道测量的是总电压,B通道测量的是LC串联的电压,C通道测量的是电容两端的电压。观察可知总电压有效值将近220V,电容两端的电压有效值大约70V,而LC串联后的电压非常小,趋近于谐振状态。

五、结论

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为灵活多样使用教学方法提供了环境,而丰富的软件技术又为教学提供了多种便利的工具。电路仿真软件NI Multisim 10.0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软件,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灵活使用该软件的仿真功能,使之成为多媒体教学要素的一部分,可以为提高电学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荣军,丁跃浇.计算机仿真软件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2]张开碧,冯辉宗.控制系统仿真教学系统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

[3]王伟.在机电基础课程实训中进行仿真教学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1).

[4]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在线研讨会:Multisim 11为教育工作者设计的新特性(2010)[EB/OL].www.省略/zhs/.

上一篇:比较教学法在“DSP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运用 下一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