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2 06:40:25

关于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摘要:民俗文物是各民族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它们最直接地反映着各民族各方面的实际。民俗文物必须通过博物馆来加以保护。博物馆要遵循的方针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博物馆把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的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要合理地利用,把它作为应发挥的职能,同时当作日常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关键词:民俗文物 ;保护 利用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5-02

我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自然环境殊异,因而具有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对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民俗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上社会飞速发展,许多民俗文物正趋于消亡和流失。所以,如何理解民俗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如何加强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仍是我们博物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民俗文物的基本概念

从前,我们对文物分类通常理解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较少谈及民俗文物的说法及其存在的事实。即便认识到民俗文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因受民族文物概念的影响,习惯上常常将其等同于民族文物,因此出现理论概念上的认识不足的现象。为此很有必要对民俗文物做一界定。

什么是民俗文物?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物的问题。

民俗,简言之就是民间的传承文化。即指人们历代相传的播及于社会和集体的,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信仰和游艺等等。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陶立燔先生将民俗归纳为四大类。即(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仪礼、岁时习俗。(3)口承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4)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民俗是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又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了解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和精神面貌,了解每个民族的不同性格和特点。《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定下较翔实的规定,其中一项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这一项可作为定义民俗文物的依据。所以,民俗文物是与人们的民俗活动,即民间的生产、生活、文艺、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民俗事象有关的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因此,民俗文物与历史文物、民族文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恐怕在于近现代民俗文物,况且,民俗文物面临消失的危险性较大,应成为重中之重。

二、民俗文物的科学保护

博物馆它们所遵循的方针和承担的义务是一致的,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这种变化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将是十分剧烈的,因此,民俗文物受到的冲击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博物馆要做好民俗文物保护,必须开展以下几点工作。(1)争取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解决专门的经费供博物馆使用。这种经费支持应该长期有续地保持下去。(2)博物馆应该组成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深入民间,调查和征集民俗文物。同时,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让人们懂得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保护的重要性,防止民俗文物的自然的、人为的流失。(3)在具体工作当中,眼光不能只盯在实物的年代是否久远,物品是否精美。民俗文物大都是制作粗糟,好多还在流传和使用,因而,没有多少年份、多么精美可言。好多物品不出几年就再也见不到了,这就需要调查和征集者们具有超前眼光。这一点,老一辈的民俗文物工作者体会最深,他们常常感叹,当年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器物,如今已难见踪影。(4)在工作中,不应只满足于获得实物材料。因此,要作好文字记录,并写调查报告,与文物一起入库。另外,在调查和征集中应引入影视记录和电脑数码技术,采录民俗文物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况,丰富民俗文化内容。(5)民俗文物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牵涉到同一个地区,多个民族的民俗文物,所以,博物馆收藏民俗文物,不应只局限于某几个方面或某一个民族。

三、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新时期,国家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明确了保护和利用的相互关系。

第一、利用民俗文物可以开展科研工作。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了获取民俗文物,需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所获取的民俗文物又带有大量的民俗学和民族学信息,因此,博物馆拥有着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具备着其他科研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搞出许多科研成果。这种研究工作,不仅会提高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而且对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信息和实物材料,最终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第二、利用民俗文物可以进行陈列展览。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精神产品,是向大众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式。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应灵活多样,可以就某个民族的全部民俗事象进行陈列,也可以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为题应用多个民族的实物材料进行展览。在具体的展览陈列当中,应尽可能地采用放映电视录象的手段,并邀请该民族群众进行演示,增强视觉效果,活跃展览气氛。因为大多数群众的心理是不仅要知道它为何物,还要知道它怎样产生,如何使用。另外,我们的民俗展览应考虑让观众参与,让观众自己动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乐趣。但是,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性的陈列展示,一定要资料翔实,充满文化气息。

第三、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利用还可以考虑进行民俗商品的开发。许多民间工艺技术如今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民间调查,发现民间艺人,发挥其技能,仿造工艺作坊,制作原汁原味的民俗工艺品,让观众边参观,边购买,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博物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博物馆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性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抢救和保护面临岌岌可危境地的民俗文物,丰富文化宝库,促进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陶立 《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年

王宏钧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零售业开展电子商务问题研究 下一篇: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