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护理 科技改变生活

时间:2022-08-22 04:54:46

智能护理 科技改变生活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困扰,照顾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利用智能机器人来护理老年人正在演变成一种趋势。机器人通过语音合成功能,使用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能与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另外还可以通过体感交互、远程通讯、身体指标检测等多项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居家养老。可以说,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部分解决我国居家养老面临诸如人手短缺、设施短缺等诸多难题,在未来,这些机器人将改变几千年以来老年人缺少陪伴的生活状态,让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养老困境从人力层面无法解决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17年6月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致辞中表示,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从2012年到2016年,老年人口从1.94亿增长到了2.3亿,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4.3%增长到了16.7%,增速惊人。上海市面临的老龄化状态则更为严峻。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457.7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31.6%,基本上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年人。这样的老龄化势头,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

据权威机构报告,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重失能人群已达940万,部分失能患者1894万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82万老年痴呆患者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众多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老年人医疗护理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两种进入老龄化的模式不同,我国的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再加上人口多、发展差异大这样的国情,我国的养老问题正变得日益尖锐。

在老龄化问题面前,“养儿防老”这种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大量的“4―2―1”家庭结构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改观。所以“独生子女”与“老龄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就让养老问题面临更大的困境。即使二胎放开,我国在短时间里也很难解决养老困境。所以从现阶段的趋势来看,利用人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基本是不可能的,需要从其他领域来找到破解问题的方式。

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具有交互功能的高效智能产品的出现,让棘手的养老问题看到了曙光。

2017年5月举办的“上海论坛2017”年会上,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做了主旨演讲。他介绍说,在2000年,只有2%的韩国人口进入健康领域就业,因为健康领域的支出不断上升,该比例已上升到6%,而相似的趋势也会出现在中国。皮萨里德斯预测,到2025年,中国GDP的10%会用于医疗健康,而目前这个数字是6%。他建议中国政府做好准备,以应对医疗健康领域需求的增加。一个共性是健康卫生领域会有更多岗位出现。他说,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等图,实际上都在走向快速的老龄化状态,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忙,生育期也越来越晚。其中2050年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届时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老龄化人口都处于巅峰状态。但皮萨里德斯认为,新技术的涌现,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将为养老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多国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解决问题

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尝试由它们陪伴照顾老人,为老年人世界增添色彩。让智能清洁护理功能的机器人来护理老年人似乎正在演变成一种趋势。

澳大利亚珀斯一家养老院近日采用一款机器人做护工照顾老人。这是继该款机器人在美国和欧洲养老院广泛使用后,又进入澳大利亚。据悉,这款机器人名为“佐拉”,身高57厘米,可以运动、跳舞、读书、讲笑话。此外,它还配有语音合成功能,可识别19种语言,护工可以用平板电脑给机器人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能与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日本老龄人护理人员紧张,日本政府早就把目光放在了护理机器人的开发和推广,希望帮助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日本人形机器人如此发达,某种程度上也是受老龄化问题的刺激。日本松下公司的Resyone看护机器人可以从一张床变成一个电动轮椅,能够单独完成多个护理人员的任务。和Resyone一样,日本人形机器人Robear也能将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完成多个看护人员的工作。这款看护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它的设计者们都来自日本研究机构RIKEN。Robear或许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的照料,使老人得以方便活动。虽然它只能按指令行事,不懂得嘘寒问暖,但是确实为空巢老人带来了方便。

德国需要护理的老人同样数目庞大,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到2020年大约320万左右的德国人需要护理。目前,德国政府也开始使用智能护理机器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德国莱尔克斯机器人研究院给德国著名的奥古斯汀养老院提供了一种护理机器人,它可以检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带领老人去洗手间、抱起老人拇采弦迫胱位,可以从另外一个房间取回一瓶药、记录老人用药记录、进行送餐、整理床单和脏餐盘,对于那些不希望麻烦别人而自己进食的老年人,护理机器人还能用小勺子把食物送到老年人的口中。

美国一家公司研发的专为失能病人、术后活动不便的人群量身设计的伊利诺护理机器人,采用了智能化体感交互、远程通讯、护理机检测、人体烘干、微电脑控制等多项技术。据悉,失能使用者大小便的排泄问题能够借助该机器人轻松搞定,它不但能自动冲水抽取排泄物,洁净温水洗、尿道口及附近部位,并暖风烘干,还可以自动记录使用者一天的排泄次数,帮助家人和医护人员监控病患身体状况,采集第一手的可靠数据。

英国研究人员研发出的一款名为Care-O-bot 3的机器人既可作为家庭服务员,也可以作为老年人的贴心朋友。这款机器人是一款实用性极强的家用设备,由英国及其他欧盟国家的科学家们在“机器人学及老年人陪护”项目的支持下研发而成,目的是照顾那些不便走动以及孤单的老年人。这款机器不仅会做多种家务,而且能当“贴心朋友”,可以为独居的老人提供情感慰藉。它可以帮助那些整天坐在电视机前不与他人讲话的老人,激发他们的活动性,还可以在他们遇到麻烦时呼叫寻求帮助。此外,这款机器人的LCD屏幕上带有不同的表情,当老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就会露出微笑,而当老人们忘记吃药或没能完成任务时,就会面露沮丧。它的弯曲手臂可以拿起饮料,有一个托盘结构,可以放置物体。它能够为主人打开门,迎接客人,或者为主人拿来饮料。操控它非常简单,使用手机软件便能指令机器人去做某些事情。

新加坡也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新加坡在全国20多所老年人活动中心部署名为“Robocoach”的健身机器人,希望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的同时,带老年人来一起锻炼。Robocoach”拥有可动的金属手臂,能作出各种伸展动作,它的头部是台平板计算机,可以显示各种表情和发声,也能记住一些简单指示。它配备了两个屏幕,一个位于头部,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另外一个更大的屏幕在其胸前,显示相关锻炼的教学和动作分解视频。据报道,机器人教练十分认真负责,它可以演示15种动作,还可以识别人的声音,按照指令来进行演示。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机器人教练在为群组老年人进行演示的时候,会放慢节奏,确保每个人都可以跟得上。

中国智能护理机器人研发不甘落后

在全球的医疗机器人市场份额中,欧美企业几乎独占鳌头,在国内智能护理机器人仍处于研发或试验阶段,实现产品市场化的案例几乎见不到。不过近两年来,该行业迎来了政策的春天,企业进入智能护理机器人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比如上海多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从2005年建立以来就针对我国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趋势不断研发产品。上海多扶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产品结构优化,十年磨一剑,推出“全智看护”护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充分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室内的活动需求,具有辅助老人独立上厕所、移位沐浴、站立移动、平移上下床等市场领先的特殊功能,并配置有平板电脑成为平台的终端,通过平板电脑上自主研发的App软件,快捷地结合客服端、老人端、儿女端、第三方服务端,形成相互有效的服务及支付功能。

在安徽芜湖欧凯罗博特有限公司,国内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自动护理机器人”小皖近日问世。该机器人只有一个大号的家用整理箱大小,现已在合肥市的部分养老院投入规模化使用。据悉,“全自动护理机器人”的最大优点是解决了老、病、残等人士对于“健康权和隐私权”的追求,可广泛用于医院、敬老院、康复中心、养老护理院以及家庭等场所,不仅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也填补了国内卫生护理产品的空白。据了解,该自动护理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具有能够自动处理老年人、伤残、智障和无知觉病人在轮椅和床上大小便,当病人排便时,该机可自动识别大小便,并启动相应的工作模式,以温水边清洗边引导,同时用热风实施干燥,以微风进行定时干燥。

目前智能护理机器人正站在政策的风口上。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要求“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提及的十大领域就包括高性能医疗器械,其中一点就是要求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及护理设备。虽然医用机器人的分类并不统一包括护理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

在护理机器人领域,还有一类康复机器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突破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针对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推广应用。所以这几年来,以康复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新产品不断出现,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等产品以及陪护机器人、智能轮椅等先进医疗机器人产品吸引了越多越多人的目光。

比如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该机器人是为肌肉萎缩患者设计的,它能根据使用者的用力情况,在垂直方向对使用者的手臂产生支撑力,在水平方向上对使用者无任何限制。这套设备拥有几种工作模式:在助力模式下,支撑使患者手臂的力量保持恒定;在肌肉活动控制模式下,通过肌肉硬度传感器测量使用者的肌肉活动状态并自动控制支撑臂;在按钮控制模式下,使用者通过按钮来控制支撑臂上升或下降。这套设备有助于大脑受损患者和ALS患者实现康复。

此外还有下肢康复机器人,其中单自由度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低频电流依次刺激下肢肌肉产生关节收缩,以重建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脊髓损伤的局部组织修复,操作简单、适应性广;可穿戴型下肢康复机器人适用于急性下肢疾病患者,特别是关节炎、膝关节造形术、十字韧带术后患者。由于术后患者关节韧带十分脆弱,这种机器人可帮患者实现步态康复;下肢悬吊减重步态训练机器人可以带动患者在矢状面内进行步态训练,采用控制策略实现被动训练和主动辅助训练,帮患者矫正步行。

开启医院智能化护理新模式

当前我国医患比例失调,门诊量、手术量增加,在给医生带来压力的同时,更为承担护理工作的护士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几年,随着医患事故的频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制度缺失问题不断暴露,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制度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源源不断的需求,护理工作越来越呼唤智能化。

智能护理机器人正在不断切入医院护理领域,机器人应用也正在医疗自动化方面不断贡献着自身独特的价值。我国涌现了诸如博为医疗机器人、联新移动医疗、小鹿暖暖等在医院智能化护理领域不断精深耕耘的公司。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张钹认为,智能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而是建立人机共生系统,让医疗护理更精准化、个性化。在人机共生交互方面,我国最近出现的静脉配液机器人、静脉输液自动监控系统、为患者办理出入院和导医服务的护士助手机器人等一大批智能化护理设备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医院,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比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脉配液机器人”,正在被越多越多的医院所认知。过去,患者所需的静脉输液药物都要依靠护理人员手工配置,不仅容易出现人为差错和污染,对患者安全形成潜在威胁,而且化疗药物等高危药品还会对操作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性药物挥发后具有很强的毒性,护士们每次进入配药室时,都得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将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即便是这样,也很难保证人体和药物完全隔离。由于担心化疗药物的毒性,哪怕洒出来一点点,都会损害皮肤,配药时必须小心翼翼。静脉配液机器人成功克服了以上难题,尤其是对国内最常见但过去无法通过机械臂掰开的玻璃安瓿瓶的处理,其破损率被降到千分之一以下。静脉配液机器人内部的配液局部环境达到了动态百级标准,比最高等级手术室的环境还干净。能精确地完成消毒、开瓶、罐液、抽吸、再消毒、输注等几十道配液程序。平均一台机器配一服药2~3分钟,一台机器最多可以配10瓶药,而一个人可以操作3―4台机器。

目前北大深圳医院静脉调配中心已经开始使用包括智能试剂库、智能排药车、智能贴签系统、智能溶媒货架、智能药物分拣系统以及静脉配液机器人在内的综合智能配药体系来提高护理效率。

中国有老龄人口2亿多,其中失能型老人4千万,每年还新增的老年人口1千万,这还不包括失能的残疾人。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和思维应对这一养老难题,几乎是无解的死棋。把智能硬件、机器人等现代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养老产业,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制造2025”在养老领域的价值体现和具体实践。智能化护理让患者、护士和医生都受益。患者方面,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护士方面,减少了重复机械的劳动,降低了职业损伤和医疗的风险;医生方面,智能化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的预判,帮助医生提高医疗质量。未来,以智能护理机器人为基础的智能化护理新模式将应用于更多的医疗系统中。

上一篇:我们如何毁了美国 下一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