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回顾论文

时间:2022-08-22 04:44:53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论文

摘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今后国企改革总的来说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体制,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基本完善,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今后国企改革总的来说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体制,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基本完善,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从1978年底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主要是放权让利,探索两权分离。第二阶段是1993年起到现在,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

1978年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权利过于集中的严重缺陷。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并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体制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的决定,同年7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刺激地方政府、企业员工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国有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因而这一改革对解决国有企业生机与活力问题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又登上了新台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上,首次明确提出要使企业成为具有“四自”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实践中,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1986年国务院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企业经营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使企业初步完成了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大大刺激了国有企业增产增收的积极性。但是,承包制也有重大缺陷,一方面承包过程中政企不分,另一方面承包制只有激励没有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但所有权不能约束经营权。实践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以承包制为方向,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实行制度创新。

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四自”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微观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较好地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还进一步确立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问题也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2002年11月,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上,十六大提出建立出资人制度。并于2003年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同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使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健全。2007年开始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之后,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的配套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阶段。

中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改革和制度创新,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赢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也不断向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并且站稳了脚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骨干力量,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名单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349户,占69.8%;实现年营业收人14.9万亿元,占500强企业收入的85.2%。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249家,占49.8%,实现营业收人5.09万亿元,占66.7%。2006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07家,占61.4%,实现营业收人6.59万亿元,占87.4%。[1]这些数据显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我们要冷静地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改革攻坚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今后深化国企改革,完善新的体制,需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从战略上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了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关闭破产了一批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但当前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达10万个左右,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它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需要继续进行资产重组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央企业资产重组任务也未完成。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到2007年,已有95家中央企业进行了47次重组,企业数已从l96家减少到150家。[2]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到2008年,长期积累的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基本完成;到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和重组至80—100户。

2、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也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户数已过半,占70%左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特别是中央企业,目前150家中央企业中,只有10家左右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其余都是国有独资,中央企业下属子公司的股份制改制面2002年只占30.4%,2006年提高到64.2%,按照2006年数字,还有1/3左右没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中央企业中有宝钢集团、神华集团等1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开展了董事会试点,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聘请了60多位独立董事。即使这样,还要进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股份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可见,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任务还很重,要加快速度推进改革。

3、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并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党的十七大又一次重申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现代产权制度不仅对于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而且,它还作用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作用于产权交易市场的培育,作用于法制建设的完善。它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需要出发,其内涵之丰富,又大大突破国企改革领域,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对接、相适应。也就是说,相对于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带实质性;相对于整个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又比现代企业制度更具深刻性,更接近或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

4、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垄断行业主要分布在国有经济最集中、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企业几乎都是中央大型骨干企业和国有支柱性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并支持企业通过转让股权,增资扩股等形式吸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市场主体,促进股权多元化和制度创新。同时加强企业的监管力度,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垄断行业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必须同政府的监管和社会的监督相结合,既要保证在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方面的监管,又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包括实行价格听证制度等,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目前公众普遍对一些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畸高、并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构筑较高的进入壁垒、还有严重的收费高服务差效率低等问题存在着很大的意见,相信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引进和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这方面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5、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十六大明确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不仅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还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与此相配套的规章,《国有资产法》也已开始于2007年12月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议程,进一步强化了出资人监管,在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开展了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董事会试点工作,并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国有财产人队伍,深化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规范了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避免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今后,国资委主要履行出资人职责,尽可能减少不属于出资人该做的工作,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和法人财产权,形成真正的董,经,监三者制衡格局。

改革历时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让我们在十七大政策的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紧密结合我国不同改革发展阶段的实际国情,把握方向,规范改制,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保证国有企业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上一篇:地方时的教学设计论文 下一篇:基层村级防疫员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