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豆粉:市井着的传统

时间:2022-08-22 04:29:06

稀豆粉:市井着的传统

腾冲人为路边临时搭起的小吃店起了个特殊的称谓――“露水汤铺”,早点和夜宵,腾冲人总喜欢到露水汤铺里吃一碗稀豆粉,有的加上当地特有的炭火烤的风吹粑粑,也有的直接来一碗稀豆粉饵丝吃吃。稀豆粉作为日常的小吃,腾冲人早已习以为常,一旦哪天少了它,却也总不是滋味。

傍晚,腾冲和顺古镇的村头小摊上,几位叽叽喳喳的小朋友争抢着谁能多吃一口豆粉,旁边坐着慈祥的老奶奶,端详着“淘气”的孙儿们;中午,下课铃刚敲响,身着校服的小女生们就冲出校门,直奔向村头的豆粉摊;而清晨,赶着上班的当地人、刚起床的旅人们又拥堵在豆粉摊前,等着那碗热腾腾的稀豆粉。这些市井的剧情每天都在腾冲人的生活中上演,日复一日,年年如是,平实也很亲切!

世家

女人们传承下来的豆粉世家

来到和顺古镇,人们总会不厌其烦地钻进深巷里找到那家“寸大妈豆粉”。其实这里就是寸大妈的家,家门口摆了张小桌子,放一盘豆粉和各种盛放调料的瓶瓶罐罐,另外还有两条长凳,光顾这里的人得端着碗吃,反倒更加称心如意。寸大妈年逾八十,还坚持自己亲自做豆粉,理由好简单,就是因为自己每天都要吃一碗,所以就多做点,这也才有了其他人的好口福,但每日因供应有限,吃到者有点像撞上了大运。

寸大妈这84年的人生几乎就与豆粉形影不离,记忆中从自己一出生母亲就在做豆粉的生意,并且远近闻名,当时父亲打猎是把好手,大家就叫他寸大官,母亲的豆粉摊也就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大官豆粉”。

11岁的寸大妈刚上完小学就回家跟着母亲学做豆粉了。现在她还清晰地记得,每天清晨很早就起床到村头去挑水,然后跟母亲一起做豆粉,天亮时,她们也做完豆粉去外面摆摊了。其中自然有很多辛酸,但寸大妈回忆的时候总是神采奕奕,面留天真,因为豆粉之于自己的人生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什么事情自然起来也便都是快乐。

“价格公道又好吃!”这是寸大妈转述别人对她家豆粉的评价,说着还不时竖起自己的大拇指,生动而可爱。和顺是侨乡,华侨回来都要找寸氏的豆粉吃,而且不能拿回家,一定要在这地摊上吃才有感觉。老一辈的华侨吃出寸氏豆粉,还要问一声“是不是大官豆粉”。寸大妈一生育有六个女儿,其实都学过做豆粉,但因为后来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也就慢慢生疏起来。后来有一位华侨来寸家吃豆粉,告诉年事已高的寸大妈应该把这个手艺传承下来。恰逢外孙女小叶中学毕业回来准备创业,于是二女儿母女俩一起才跟着寸大妈学起了这门老手艺。

二女儿说母亲教会的只能是理论,具体的操作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慢慢去体会,火候如何拿捏、搅拌的力道如何衡量,稍有不慎,出来的味道就差出半里地。二女儿说着还开起了父亲的玩笑,说今年87岁的老爷子跟着寸大妈学了一辈子的豆粉,口诀背得呱呱响,但一次都没做成功过。做豆粉除了技术,还是体力活,因为长期用力搅拌,肩周炎成了这一行业的常见职业病,但寸大妈也在这大强度的体力活中受益。二女儿打趣说,去年老太太胆结石做手术,术前的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肺功能评级为中等,就不敢做这个手术,担心老人家术后醒不过来。但二女儿特别肯定地告诉医生没问题,因为老妈妈每天搅豆粉,憋足一口气能搅30下,肺功能绝对没问题,后来手术果然很成功。

因为豆粉的生意辛苦,利润不高,做了三年的外孙女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到城市做起了年轻人更喜欢的服装生意。只有二女儿还在坚守岗位,并在村头支起了露水汤铺,就叫“寸世豆粉”。从她的言语中,能感觉出她对自己这份职业很骄傲,外甥女前几年结婚,客人们都说喝豆粉世家的喜酒,一定要吃到正宗的豆粉。喜宴那天她做了足足两锅,要让每位客人都吃个够,但她远远低估了他们的实力,席间大家其他菜不夹,只吃豆粉,最后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嚷嚷着没吃好。她说,当然不是每天都能做得叫好的,如果哪天火功不到,自己心里就感觉不舒服。老客户也能吃得出来,他会问:你今天是睡着了还是打瞌睡呢?懂行的人一尝就知道,没做好的豆粉没有弹性,软软的,没有骨架。

现在,寸大妈在自家每日做豆粉,只是不像以前起那么早,也不再做那么多,客人想吃也是自己找上门来品尝。二女儿单立门户,每天4点起床开始磨豌豆,7点左右热腾腾的稀豆粉就可出锅,老公负责拿到他们在村头的豆粉摊上,准备迎接早晨第一波客人。她说,等女儿再大一些,闯出了自己的名堂,再劝她回来继承祖辈们留下来的这份事业,那时她就没有不甘心,也会更踏实下来。

工艺

和很多传统的小吃一样,一碗豆粉看似简单,但包含了多少代人实践和探索出来的技法。原料有说头、工艺有讲究、吃法有由头,吃完了、听懂了,才算吃明白了这碗传统。

“一升豆一盆浆”

制作豆粉的原料主要是豌豆,还会加少量的糯米提香,豆和水的比例很有讲究,老豆粉世家里流传着“一升豆一盆浆”的歌诀,比例配好了是做好豆粉的关键。豌豆的挑选也很重要,腾冲当地人都是用保山的蒲缥豆(蒲缥这个地方产的豌豆),这种豌豆生长在山里,炼出来的粉,粉质很高,更适合做豆粉。豌豆一般在前一天晚上泡上,大概需要浸泡10个小时左右才能拿来磨粉。

“老石磨已成摆设”

磨粉是第二道工序,老一代都是用手动的石磨,但因为费时费工,现在有条件了都改成了机器的,但用的还是石磨,因此对成品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些老石磨现在也只能宣告退休,被束之高阁,等待成为用来展示的古董。

“一块滤布三道浆”

磨好的粉还要过滤成浆,传统做豆粉的家庭都会悬挂一个交叉成“十”字的木架,四个角栓住一块滤布的四角,让滤布形成一个网兜状。过滤的时候将磨好的豆浆倒在上面,晃动四个角,豆浆就会从滤布过滤到下面放好的容器里。第一道用原浆过滤,叫做“头浆”,这个其实量很少;然后在豆渣上加水继续晃动,这一道被称作“二道浆”;最后再加水过滤出来的便是“三浆”了。

过滤完的三道浆不能马上制作,要晾一个钟头左右,让里面的小粉沉淀,然后才生火上锅煮,煮的顺序正好跟过滤相反,先是三浆,煮沸再倒第二道浆,之后放头浆,同时把沉淀下来的小粉一起点上去,这道工序俗称“上浆”。

“上浆要大火”

“火候”一词对于制作豆粉也很有讲究,哪道小火慢炖、何时大火顶起,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得要领。寸大妈的老伴儿每每被问起做好豆粉的诀窍时,都会脱口而出“上浆要大火”,这是寸大妈多年实践的总结,老爷子虽然歌诀背得好,照样没学来手艺的真谛。

传统的做法还是使用柴火灶、大铁锅,第一道放三浆时要大火,涨(当地人称“沸腾”叫涨)起来加第二道浆时就要把火分到两边,等到第三道放头浆的时候,浆变稠特别容易糊,就要用一块铁片或瓦片把火从中间盖起来,只保留四周的火力,小火温着,慢慢涨起来,边搅拌边让豆粉慢慢熟起来。最后上浆时又要加大火力,同时快速搅拌。

“憋足一口气,搅拌三十下”

上浆后豆粉变稠,就要不停搅拌,搅拌的力道和频率都讲功力。不会搅拌的会搅出来弄得满身都是,或者是豆粉起疙瘩、变糊等。“憋足一口气,搅拌三十下”是寸氏豆粉上浆时候的要诀,讲究卯足一口气搅它三十下,然后再重复。寸大妈这一步还能做得有声有色,搅拌时能打出噼啪噼啪的声响,有韵律也很美妙,后来的女儿们也都没能学会。

最后一边搅拌一边要用铲子挑起来绕圈,看流下来的豆粉落在锅里的豆粉上有没有“路”,有路就说明稠度过关了。因为太稀做出的豆粉就会太嫩不好吃,同时也是判断成熟度的指标之一,判断成熟度的另一大指标是闻一闻有没有生味。

“当天做当天吃”

豆粉还讲究现做现吃,这样才能保证新鲜,吃起来豆味也更浓香。当然要保证“当天做当天吃”的传统,制作者的辛苦就要加倍。因为加工过程很长,大概要清晨4点起来磨粉,才能赶上早点摊的第一波客人。尤其是冬天,腾冲的清晨非常冷,有些人就头天晚上把浆磨好、滤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做,这样会损失掉很多新鲜感。当然现在市场上也能批发到豆粉的成品,一些不是专营豆粉的馆子也没有精力自己加工,只有买来成品,毕竟豆粉不是店里的主角,但味道会差强人意。这也是为什么吃货们不辞辛苦硬要找到那几家豆粉的专营小摊,为的就是尝到一口真正的传统。

调料

除了复杂、考究的加工工艺,豆粉的食用还在于调料,豆粉讲究“当天做当天吃”,调料也讲究是当天制作的新鲜货才好。鲜红的辣椒油、白色的芝麻油、焦黄的花椒油、翠绿的芫荽、乳白的蒜泥、油黑的酱油、绛红的米醋……各种绚丽的色块交集缠绕在一起,香味扑鼻。

搭配稀豆粉的调料:麻椒、香料油(芝麻、苤菜根、花生、大蒜、草果、巴果、香油)、麻油(要用绿心花椒做才能比较香)、芫荽(也就是香菜)、腐乳水、酱油、辣椒油;

凉拌豆粉的调料:在上述调料的基础上,还有自家酿的蜂蜜醋、蒜泥、香笋(山里面长的黄笋)、姜沫等。

这些调料都看似不起眼,但很关键,调料的原材料很贵,这也是豆粉生意利润低的一大原因。

芝麻:最好是用缅甸的小芝麻,还必须是老品种的,特别香,现在也很难买到正宗的,要经验丰富的老人才会挑选。炒芝麻也不能含糊,万一火候没掌握好,被专业的食客吃出来,会批评你浪费了芝麻,说你没炒香。有时吃完豆粉,不小心落下一颗小芝麻在嘴巴的某个角落,饭后回味时意外嚼到,满嘴留香,绝对可以算作不小的福利。

蜂蜜醋:是当地很多家庭都会自酿的一种醋。用家酿的米酒、菠萝、红糖、蜂蜜饼(蜂窝饼,现在蜂窝饼太贵,就直接放蜂蜜)在水里一起发酵,发酵的温度要高,所以通常都放在太阳下晒,如果冬天制作,就要直接用开水。发酵的过程中会在表层形成一层物质,当地人叫醋衣包,顾名思义就是包在醋的上层,醋衣包可以一直长,时间越久就长得越厚。这种家庭酿制的醋一般两、三个月左右就很好吃。这种醋一般不拿出去大量卖,因为要保证一直发酵,就要持续加入原材料,并且保留那块醋衣包。

吃法

豆粉是云南夏季消署佳品,不拘一格的腾冲人也吃出了不少的花样。

稀豆粉类

稀豆粉:最常见的吃法,将热腾腾的稀豆粉拌上麻椒、特制的香料油、麻油、芫荽、腐乳水、酱油、辣椒油等一起食用,香辣、爽滑,是腾冲人的必备早点之一。据说除了消暑,还有养胃的功效。

稀豆粉粑粑:必须现场烤制的风吹粑粑,搭配稀豆粉吃法又有不同,可以掰成块泡进已经放有调料的稀豆粉里吃,类似于羊肉泡馍的方法;也可以在粑粑上抹好调料,再倒上稀豆粉,裹着吃,不过要小心稀豆粉被挤出来流到身上。

稀豆粉饵丝:是将煮好的饵丝和热腾腾的稀豆粉搅拌在一起吃,感觉像湖北的热干面,稀豆粉的作用相当于热干面中的酱料,只是这一吃法中稀豆粉的比例会更多,吃起来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爽滑。

稀豆粉油条:油条,是中国饮食文化爱憎分明的食品之一。自传入云南后,经当地人的发挥,将油条泡入稀豆粉中吃,一来味美,二来泄愤,把秦桧淹入豆粉的大海中,然后才食,快哉!美载!当然油条大多也要在火上烤过为好。这道美食干稀结合,脆、糯、香、辣、烫融为一体,别具特色。

豌豆粉类

凉拌:这是豌豆粉最常见的吃法,好像凉粉的吃法。关键还是上文说到的佐料,红、白、黄、绿、棕、黑等热热闹闹一大碗,正宗的豌豆粉吃起来要筋骨好、色泽亮、口感柔韧鲜爽才能叫声好。

大薄片:腾冲的特色美食还有一道大薄片,就是片得很薄的猪脸肉铺在一盘豌豆粉上,上面再撒上各式调料而成。

皮脆豆粉:将豌豆粉切块,在蛋清里滚一滚,过油炸,颜色发黄后即可食用,外面是脆脆的,里面是软软的。有点像我们日常吃的炸日本豆腐,只是里面的豆粉比日本豆腐更劲道。

豌豆片类

稀豆粉浇到竹筒上,差不多半个小时晾凉后就可以揭下来,用一根细绳从豆粉和竹筒(他们叫竹片,寸大妈叫片片)的夹层穿一下就可分离。然后要用差不多1天的时间晒干,这样更有利于保存。

炸豆片:用油炸,很酥很脆,直接当零食就很好吃,咬起来有些像虾片。做完豆粉锅上留着的那层锅巴同样也能这么吃。

炒豆片:将干豆片泡发回原来湿着的样子,和西红柿、蟹、辣椒等一块炒,就是一道美味的炒菜了。

豆渣如何利用

在寺庙里可以做成美味的斋饭,把三浆煮开后放些绿叶菜,再放豆渣烧开,吃的时候放些辣椒、酱油。另外,过去家里喂猪,每天的豆渣就拿来喂猪,一年下来能喂两头大肥猪,现在就统一回收给养猪场。总之,勤劳的腾冲人不会让它有半点的浪费。

一碗豆粉承载着一门手艺的传承、一个世家的繁衍。作为食客,我们希望每一门老手艺的继承都有后人迎头赶上,并让它发扬光大!

上一篇:给爱一双飞翔的翅膀 下一篇:拒做现代“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