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常见病虫害防治

时间:2022-08-22 04:13:05

辣椒常见病虫害防治

摘 要:辣椒营养丰富, 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胡萝卜素、辣椒素、辣椒红素等,尤其以Vc含量高居各类蔬菜榜首。既可调味、鲜食,也可入药,具有重要的食疗保健作用和经济价值,是我县种植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但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常会有各种病害发生。本文作者就辣椒几种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能为广大菜农提供帮助。

关键词:辣椒 病害 防治

一、灰霉病

辣椒灰霉病由半知菌真菌引起,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田间农事操作传播。病菌对湿度要求很高,发育适温23℃,遇连续阴雨,通风不良会导致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种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生长旺盛也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症状:秧苗、成株期的枝、茎、叶、花均可感染。秧苗染病,首先子叶变黄,之后扩展到幼茎,导致幼茎病部缢缩变细折断而枯死;叶片染病,病部会长出灰霉状物或腐烂,严重时上部叶片全部烂掉。成株染病,初始茎上会出现不规则水漫状斑,后变褐色或灰白色,病斑绕茎一周,导致上部枝叶萎蔫枯死,病部表面会生出灰白色霉状物。

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通风透光,提高光照强度,降低湿度。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尽量在上午进行灌溉。发病后及时清理病叶、病枝、病果,带出田间集中烧毁或深埋。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稀释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稀释液喷施。生产中各种类型农药尽量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二、疮痂病

辣椒疮痂病由细菌引起。作为初侵染源,可借灌溉水、雨水在田间传播,也可随种子作远距离传播。连作地病菌数量多,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害流行。

症状:秧苗和成株期的茎、叶、花均可侵染。叶片染病初现许多墨绿色至黄褐色不整齐或圆形水渍状斑点,稍隆起,通常多个病斑连合引起叶片变黄枯萎而脱落;茎上初生不规则水渍状条斑,后木栓化或纵裂为疮痂状。果实染病,病斑呈墨绿色圆形或长圆形,稍隆起,后期木栓化。

防治措施:采用无菌种子,选择无病果或无病株留种,也可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消毒。结合深耕,实行2~3年轮作,加速病残体腐烂死亡。发病初期可用新植霉素4000~5000倍稀释液;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7%可杀得可湿牲微粒粉剂500倍稀释液或1:1:200波尔多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稀释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稀释液,每隔7~10天喷1次,酌情防治2~3次。

三、白星病

辣椒白星病由半知菌真菌引起,以分生孢子器在土壤中或种子、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在条件适宜时侵染植株叶片并繁殖,借风雨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利于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症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侵染,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为圆形或近圆形,稍隆起,中央白色或灰白色,边缘呈深褐色小斑点,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中间有时脱落,严重时会引起大量落叶。

防治措施:尽量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环境的优良抗病品种。采收后及时将病残株带出田间,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洒50%琥胶硫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1:l: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稀释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稀释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稀释液,隔7~10天喷1次,酌情喷施2~3次。

四、疫病

辣椒疫病由藻状菌真菌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内或地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由灌溉水、雨水、气流传播。多雨高湿季,尤其在大雨之后天气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极易发病。此外重茬地,定植过密、大水漫灌及田间积水,均有利于诱发本病。

症状:植株挂果后最易受害,危害根、茎、叶、果。植株侧枝、茎和根茎部受害,产生边缘不明显的暗褐色条斑,条斑以上枝叶很快枯萎。感病叶产生边缘不明显的暗绿色圆形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分或部分软腐,易脱落。果实感病,病斑呈边缘不明显的暗绿色水浸状,软腐,并很快扩展到全果实,潮湿时,灰绿色霉状物密布病果。茎基部常发生褐色软腐,有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

防治措施:避免与茄果类、瓜类蔬菜连作,用52℃温水浸种消毒。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度过大。发病初期用1:1:200的波尔多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稀释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或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等药剂每7~l0天酌情喷雾或灌根1次,严重时每5天1次。

五、白绢病

辣椒白绢病由半知菌真菌引起。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及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近地面的茎基部直接侵入,如有伤口,更利于感染。高温高湿和酸性土壤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症状:茎基部发病初呈水渍状暗褐色病斑,稍凹陷,后逐渐扩大,其上有白色绢丝状的苗丝体长出,病斑呈辐射状向四周扩展,延至一圈后,便引起叶片凋萎、整株枯死。后期病部生出许多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茎基部表皮腐烂,致使全株茎叶枯死。

防治措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结合深耕加速病菌死亡。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漫灌。发病早期在病株周围灌入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400倍稀释液或将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淋施于辣椒茎基部。

上一篇: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下一篇:美国竹柳的栽培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