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建议研究

时间:2022-08-22 03:39:34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建议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推进政府改革、提高公共部门绩效成为紧要话题。实践改进需要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公众的理解支持。可是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专业和普及教育面临严峻考验,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财政管理学科建设滞后。本文就如何在财税类和公共管理类各专业积极推进《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管理学 管理技术 定位 内容体系

一、公共财政管理内涵

公共财政管理不等于私人部门财务管理,也不等同于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学或公共预算,尽管所有这些领域都和公共财政管理有一定联系,其核心是考虑如何花钱做事的技术性问题,要为预算决策、执行以及公共资金运用的其他方面提供信息。米克塞尔受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指出公共财政管理是采用与企业财务管理相类似的分析方法、技术和管理工具来进行资源配置和控制的活动,但政府独有的征税权、禁止权和惩罚权,使公共财政管理远不同于企业财务管理。当然,学者们仍然强调资源获取和配置。米基尼论述,公共财政管理是一个过程,政府机构根据明确优先顺序分配资源,资金,来有效满足公共需要。它包括许多特定方面,如对预期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对预算执行后的收人和支出的会计记录,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基金投资、发放用于购买设备及基础设施的短期和长期贷款,对于防范意外事故、火灾、偷盗、债务方面的风险控制,并在一个财政年度结束以后,根据法律和会计要求审计等等。IDWG(1995)以Coe的观点为基础,进一步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进行论述,所谓公共财政管理,就是在某个财政主管领导下,通过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控制和运用其管理的有限财务资源达到特定的和预期的战略产出目标。

总之,尽管概念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强调了公共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全厨和多元技术等。因此,公共财政管理不等于公共财政,也不等于政府预算、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等其中某个或某些主题,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是什么”的描述。

二、《公共财政管理学》研究建设述评

1、西方《公共财政管理学》研究建设述评

随着十九世纪中叶现代政府预算逐步建立以及现代管理、政治科学等迅速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管理实践相适应,对公共财政管理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各国相继出现了许多关于介绍公共财政管理活动内容、总结分析经验方法、进行相应理论探讨的著作。其中,大部分以公共财政管理某一特定主题为主,如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支出管理、公共收入管理等;典型的有将整个公共财政管理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如约翰・L・米克塞尔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分析与应用》、杰克.瑞宾、托马斯.D.林奇主编的《国家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查尔斯K.科依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等,其中前者是风靡世界并进行多版的经典教材。该书接近于我国的《财政学》,但它突出了公共财政管理学导向,不拘泥于财政经济理论推演与介绍。从公共部门财务管理角度看,它以公共财政基本原则和预算改革为基本线索,更加强调公共财政管理具体运行和技术操作层面(即侧重于公共财政管理活动实务研究),以突出财政管理微观特色,并覆盖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管理几乎所有重要研究领域。此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机构专家学者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也编写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著作。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相继掀起旨在促进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采用商业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首先,体现在B.J.理德、约翰・W・斯韦恩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中,该书在对公共财政管理大致介绍后,重点阐述如何对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以及对收入流和支出流进行预测和成本分析,并主要集中于现金流控制、投资、债务、风险、购买、资本预算以及人力资源控制中的财政要素,特是养老金等技术性领域以及审计、财政状况评价和刚开始运用的发展财政的相关技术等。其次,C.B.维萨、P.W.艾瑞斯莫斯所著的《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包括公共财政管理概念和理论、政府财政职能、财政基础结构及决策参与者、财政立法和政策、政府战略安排及行动计划、预算、预算实践、计划和支出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现金管理、公债管理、供应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内部控制、道德行为与专业技能等,更体现出商业管理技术方法的运用。此外,最近出版的由约翰・威尔逊编著的《公共服务财政管理》将公共服务置于更广阔经济和管理背景下。该著作采用案例研究和理论模型分析等方法,以新视角和研究路径探讨公共服务中融资、投资、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关键性理论问题,重点探讨了将私营部门财务管理方法应用于公共服务管理之中等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西方公共财政管理也开始运用多学科前沿理论解释公共财政管理现象、解决公共财政管理某些问题。如杰拉尔德・J・米勒所著的《政府财政管理学》按现有的两种财政管理方法及财政管理理论、正统理论和现行理论来研究财政管理理论,并从组织理论、决策模式、财政部门作用及财政管理所隐含技术等四个方面对财政管理理论进行了解释,是一本很有用的财政管理理论研究生课程教科书。阿曼・卡恩和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编辑的《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围绕公共部门财政管理框架体系,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多视角,将多种理论综合在一起,多层面、多角度论述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和相关制度与政策问题,体现了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最新导向,向国内学者展现许多以往文献中未曾涉及的公共财政管理问题。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研究建设述评

尽管我国在清末就开始引进政府预算制度加强财政管理,但由于建国前社会混乱和建国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前很少有财政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有关财政管理的内容很少,一般会在财政学相关研究中提到些,偶尔也有些关于财政管理体制、国家预算、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成果。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财政管理研究教学进入一个相对黄金期。以1984年杜峻峰主编的《社会主义财政管理》和中国财政考察团编的《匈牙利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的出版为开始,到2001年代表该时期财政管理学最高成就、由项怀诚主编的《中国财政管理》和上海财经大学杨真祝所著的《公共财政管理》的出版,涉及地方(尤其乡镇)财政综合管理成果多达22件,涉及财政综合管理著作和教材多达14部,介绍外国财政管理的成果涉及8件,此外,涉及古代财政管理以及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财政会计、税收、社会保障等主题研究20余件。可见,该时期还是比较重视财政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

的,也体现出对国外财政管理借鉴的开始。其中以《社会主义财政管理》为代表的一些综合成果,虽然相对全面地涉及我国财政各方面管理内容,但这些著作都是以介绍我国当时财政管理具体制度和做法为主,其中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还占有相当篇幅,都带有浓重的计划色彩,而缺少真正现代管理理念与思想。只有1990年张秉臣等主编的《现代财政管理》从财政管理系统、财政计划管理、财政组织管理、财政管理中的控制、财政信息管理、财政监督管理、外国财政管理、现代财政管理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展开,初步体现了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技术范畴。项怀诚的《中国财政管理》尽管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财政管理学代表著作和教材,少一些计划色彩,但仍没逃脱以介绍我国当时财政管理具体制度和做法为主的特征,鲜有涉及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而杨真祝的《公共财政管理》特色就在于公共财政背景的提出以及初步对管理技术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队伍的扩大,虽然公共财政管理各相关主题研究和实践已达到全盛,但由于我国财政教育经济化和就业的现实压力等原因,公共财政管理综合研究以及相应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却比以前退化许多。在多达550多件的相关成果中,除个的地方财政综合管理著作和一些国外研究成果外,几乎找不到一本关于公共财政综合管理著作和教材。但除涉及各主题研究成果多而深入的特征外,还可以发现该时期我国对国外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增多,相应加大了国外公共财政管理著作和教材翻译引进力度,比如B.J.理德、约翰.W.斯韦恩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杰拉尔德.J.米勒著的《政府财政管理学》、约翰.L.米克塞尔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分析与应用》、C.B维萨、P.W.艾瑞斯莫斯著《公共财政管理学》、约翰・威尔逊编著的《公共服务财政管理》、阿曼・卡恩和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编辑的《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等。这可能对我国今后展开公共财政管理学建设是一个好的信号。在该时期众多成果中,西南财经大学周小林博士的博士论文《公共财政管理论》对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构建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着力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而且着重突出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此外,目前公共财政管理知识也会在个的《公共管理学》和《财政学》中以一章的篇幅得以体现。这种状况使得目前我国财税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公共财政管理教育不是体现在少数几个主题课程之中,就是完全缺乏,而真正为本科学生系统开设《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少,目前就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还在坚持着。

三、建设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1、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关系的决定

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彼此促进互动、互补。首先,经济学、数学、心理学一起构成管理学产生、发展的基础,而管理学对于经济学实用化有巨大作用;两者研究基本方法相同,都随经济环境变化不断拓展其研究视野和方法;两者也具有相同制度环境和共同使命,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在经管领域的研究大都兼有两栖性。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在行为主体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使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偏重于人“社会”的管理学人性假定比“经济人”更贴近现实,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职能的行为主体关系也比经济学中没有人格和地位差的主体关系实际得多。基于这种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任一学科的学习研究加深和促进另一学科的理解和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理论和实践关系;也可以通过对两者的学习弥补任一学科的不足,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有助于对复杂世界认识。

2、财政本质属性的决定

财政既是经济范畴也是政治范畴。作为前者,财政从来就是政府经济行为,关注中心无非是社会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私物品之间的最佳配置。作为后者,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职能连在一起,政府职能无非是社会和经济管理两方面,最终又可归结到国家或政府管理上。由此,财政学科体系几乎自产生起,便同时贯穿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线索,覆盖两大学科。单纯从其中任一方面人手,或单纯基于任一学科领域思维研究财政问题,都不会被认为是全面而完整的。

3、公共部门工作现实的决定

上层建筑的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辩正关系,反映了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其中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也主要由财政职能作为载体。在市场经济中,财政管理成为阻碍其他资源配置失效的最有效工具。于是,保证财政职能实现的财政管理就成为政府管理工作核心内容。一方面,政府财政公共性强烈、活动内容众多、政策性强;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活动组织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还伴有官员的双重人格性等。因此,只有高质量财政管理才能有效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科学合理、恰如其分地处理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财政管理比一般组织管理复杂得多,因此为其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广阔领域,也使其面对众多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等待解决的管理难题。

此外,由于财政学教育的“纯经济性”、公共管理的宽泛性以及进入公共部门门槛提高等原因,使相关专业就业压力变大。如何培养出更适合实际工作并具有创新、较高品质和扎实基础的人才,需要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教育。

四、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建设定位和内容体系构建

1、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建设定位

首先,《公共财政管理学》不同于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后者侧重于公共财政活动简单内容描述基础上的经济分析或纯公共经济理论推演;它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学或公共管理学,后者较偏重于公共组织及对社会的全面管理理论;它还不同于关于公共财政管理某一主题的学科。

其次,《公共财政管理学》涉及跨学科范畴。依据我国最近学科体系划分,它至少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其实还有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如图?所示。

再次,《公共财政管理学》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切人展开。理论基础至少涉及公共财政经济理论和管理及公共管理理论;实践强调公共财政管理全过程、全方面的系统性,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以公共预算管理为中心覆盖尽可能全的主题,但决不同于政府预算管理或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等个主题科目,也决不同于公共财政管理实务。

最后,《公共财政管理学》以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活动效率为核心,强调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特别是商业组织管理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决不局限于公共财政活动或制度的冗长描述,以突出管理艺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对公共财政管理技术强调或融于公共财政活动之中(国外教材常常如此)或单列(鉴于我国公共财政活动实际而偏于此)。此外,《公共财政管理学》应立足于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实际和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并吸收研究和实践最新成果,突出研究学习型特性。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体系构建

依据以上定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体系构建应包含三篇内容:公共财政管理基础篇、公共财政活动篇、公共财政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篇。具体内容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第一篇主要实现由财政经济到公共财政管理过渡、奠定经管理论基础、考察公共财政管理发展历程以及构建公共财政管理理论等;第二篇通过对公共财政活动的简洁描述勾勒出公共财政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画面;第三篇以大量篇幅分主题地引入不同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同时和使用这些技术的公共财政管理活动实践相结合,全书核心就在于此。此外,为避免教材篇幅冗长,可以把大量活动描述及案例等以自我阅读或阅读提示方式让学生课后完成。

(注:本文数据是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数据为基础分类统计而得。)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美德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下一篇: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